..續本文上一頁殺、因愚癡就邪淫,「叁緣斷故,叁因不生」,你要斷一邊,沒有因就沒有緣了,沒有緣這個因也就沒有用了,「則汝心中」,就是你的心裏頭,「演若達多,在性自歇,歇即菩提」,演若達多就是你心裏的狂妄,你把心中的狂妄若是歇下去,那就是覺悟了菩提佛果,就在自己有無果決的心,「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說到這裏,佛歎惜人自己不承認自己,「勝淨明心」,這上邊說「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從哪裏來的?由「勝淨明心」,勝淨,這個淨勝過一切,不能汙染,怎麼叫勝淨?外邊有可親、可愛、可厭煩的都不理會,你要有親愛的事情也就染了、有煩惱的事情也就染了,這個淨要勝,勝一切的境就行了,就沒有一切的汙染了,「勝淨明心」就是一個明白,不要糊塗,「本周法界」,你別把自己看輕了,就是我們人人的這個知覺的心,要把虛妄的事情要撂下,根本上周遍法界,要是不明白,糊塗了,也是周遍法界,自己不承認!這個性理無邊,這個是本有的,人人的天性,自己不認得自己啊,「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這不是從人怎麼用力量、怎麼修煉、怎麼受苦得來的,不是那個事情!看佛說的這話有多麼果決、有多麼幹淨,「不從人得」,是本來的,不是人去得來的,還得用力氣,「何籍劬勞」,用力的勞苦,「肯綮修證」,是勞筋動骨的修證,都用不著這個,因什麼?是個現成的,隨著佛又給他說一個現成的道理。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佛說一個比喻,「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衣裏有一個如意珠,或是父母給他的,或是親戚朋友給他的,讓他保存,「不自覺知」,他自己不知道有個如意珠,「窮露他方,乞食馳走」,窮得無聊,向他方乞食,東走西走爲的是討飯吃,「雖實貧窮」,雖然是實實在在貧窮。「珠不曾失」,這個如意寶珠還在身上,他不知道,「忽有智者」,忽然有一個有智慧的人看出來了,或者是給他拴珠的人看出來了,比如這個意思,「指示其珠」,告訴他身上有個無價寶珠,你自己怎麼還討飯吃,「所願從心」,你願意得什麼有什麼、你願意用什麼有什麼,「致大饒富」,可以致大饒富,饒富是很大的財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拿這個比喻發財致富,想成佛都行!如意寶珠是什麼?是人的佛性!自己不承認,你要慢慢的細心承認了,當下就是!不用費事,勞筋動骨、費力氣,一點力氣也不用費,本有的!這個如意珠你想怎麼的就怎麼的,所以想苦有苦、想樂有樂,誰還願意想苦?總想樂事,想樂事你永遠的安樂。
開釋迷悶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也尊現說殺盜淫業。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一段文是阿難尊者有疑惑問佛,這是個疑問,「即時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阿難疑惑佛上來說過,因緣這是隨時活動的一個名詞,這不是究竟的佛法,前邊佛就駁過他,阿難心裏頭仍然放不下,今天到這個時候他一看,旁人說的這個道理,佛都給他解釋清了,這一宗事情心裏頭放不下,是什麼?就說因緣不是究竟的佛法,這是活動的一個名詞,阿難以爲因緣就是佛法,所以就儱侗了,阿難在法會大衆中要問話,必得先要頂禮,佛在上邊坐著,頂完禮站起來對佛表白,說「世尊現說殺盜淫業,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叁緣就是世間人做的殺、盜、淫,叁因就是貪心、瞋心、癡心,有這叁種心就容易做叁種緣,做出來就是殺、盜、淫。佛說叁緣斷故,叁因就不生了,外邊沒有殺、盜、淫,心裏自然的貪、瞋、癡就少了,一點點就銷滅了、就不生了,貪心生盜心、瞋恨心生殺業、愚癡心生就是世間上邪淫的人,這是修行的法子,人要想修行先從根本上入手就去貪、瞋、癡,外邊的叁緣更不應當做了,「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是佛自己親自說的,這是修行最要緊的地方,狂妄心歇下來就是佛心,上哪裏去找佛心去?哪個地方去找佛呢?就怕人或輕或重多少都有一點,一有不對,瞋恨心就起來了,有智慧的人覺得不對,當時就銷了,要沒有智慧、沒有研究佛法、不會修行,這瞋心就越養越大,大來大去就要殺人,那是一點也不錯!貪、瞋、癡的心要是斷了,從根本上做惡的根就斷,這個人心裏頭要沒有一點規矩,就像瘋狂的人,隨便亂想、隨便亂做,「心中達多,狂性自歇」,狂妄的性自己不想歇都會歇下,心裏頭沒有貪瞋癡了,哪還有是非心呢?狂性自己要歇下,歇下來就是菩提佛心,我們人在世界上自己都不覺悟,覺悟世間法,修行清淨心的法子不用了,所以人心就狂妄了,你上哪裏找佛心?全在歇上,「歇即菩提」,歇下!這菩提的心就是佛心,成佛是心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歇下去就是菩提心,「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這句話是阿難對佛先說的,說佛法不在因緣上,因緣本來是個動詞,阿難所以對佛說,什麼事也是因緣,「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佛自己不贊揚因緣,這裏的因緣是從佛嘴裏說出來的,說什麼「叁緣斷故,叁因不生」,有因有緣,這不是佛說的嗎?阿難拿因緣就當佛法了,這是他錯的地方,皎就是亮亮光光的、明明白白的,這是佛說的,自己不承認是究竟的佛法,「雲何如來,頓棄因緣?」說鬥然間把因緣兩個字放棄了,這是我早先跟佛學的。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阿難說我也是聽佛說因緣法開的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又對世尊說,不是我一個人知道,佛常說這個道理,此義何獨我阿難這般年輕有學的聲聞,佛叁十歲成道,阿難才出生,在法會裏頭也是阿難是最年輕有學問的聲聞,還有沒學的還得學,普通說,有學問、沒學問在佛法裏頭叫有學,就是求學的時候,求了學然後你好修行,不求學你怎麼會修行。這地方就比較說了,說此義就是因緣中用不中用的這個義理,我們都是中用的,此義不獨我們聽佛講過,我還有多少沒學的,還得要學,怎麼叫聲聞呢?不能自己識得本心、見自本性,修行人講明心見性,明白了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天性。根性來的頓,初學的人必得給他說法,他拿耳朵聽見,這才叫佛法;你要在禅宗裏頭,不一定在說話上,一舉一動都是佛法,那更不明白了,你說他還不明白,必得說法他才明白,所以這叫有學的聲聞,到無學就絕學了,絕學就是沒有憂愁了、心裏一點妄想心也沒有了。修行的法沒有什會特別的巧法子,就是心裏起妄想,大家要知道,哪有巧法子?哪個人心裏沒有妄想,輕重之說,若能每天去點妄想,別說每天,每月每年能去點妄想,這就是最好的事情,這都叫佛法,什麼叫佛法?佛法沒有什麼稀奇!「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比我高多少倍的都聽見因緣法,佛爲什麼頓然間把因緣棄舍了?「今此會中」,這就舉出法會之中有名望的「大目犍連」,俗語有說,目連僧救母,這是佛的有名的大弟子,「及舍利弗,須菩提等」,這都是有名的大弟子,這叁位早先是外道的修行人,後來皈依佛,他早先「從老梵志」,是印度婆羅門,那是最高上的、最尊貴的一個教門,這叁位原來都是婆羅門的人,因爲聽到佛的道理真實,才丟了婆羅門跟隨佛學,這名字叫老梵志,他怎麼叫老梵志?這都是老修行,梵志當清淨講,他立的志向都是清淨的,心裏一點貪、瞋、癡都沒有,他是從外道「聞佛因緣」,他們聞聽佛說的因緣法,「發心開悟」,他們是因爲聽見佛說因緣,心才開悟,「得成無漏」,人沒有妄想,就不漏落在世間上受苦,是永遠得大安樂,「今說菩提不從因緣」,佛早先教我們從因緣上修行,現今又說菩提佛果不從因緣了,菩提佛果是成佛的法門,「楞嚴經」是最上的大法,佛說完「楞嚴經」就說「般若經」,說完「般若經」,就說「法華經」,再說「涅槃經」,說完了就入涅了。阿難尊者因佛說的話心中不服,他特意請教佛,說是要不從因緣法入手,怎麼修行呢?「則王舍城拘舍梨等」,說王舍城有個外道叫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他們說自然法成第一義,佛說成佛的法爲第一義,從因緣上起,因緣和自然是相反的,因緣是有因由、有助緣,這個事情才能成,自然是不用造作,自然就成道。有這麼一種外道叫自然外道,他的頭目人叫拘舍梨,佛說證菩提佛果不從因緣,那麼就等于王舍城裏的外道拘舍梨等,那些人說的自然,不用修行就成第一義了,阿難請教佛,說到這裏把他的理由說完了,「惟垂大悲,開發迷悶」,惟望我佛可憐我們,開導我們發明這個道理,除去我們心裏的迷悶,阿難尊者把請教的意思說完了。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于是。
佛對阿難尊者解釋這個意思,「即如城中演若達多」,說阿難比如城中有一個發狂的人,名叫演若達多,你們都知道,他因照鏡子,不見自己的頭,到處找頭,我說不用因緣的比喻,就如城中這個人,「狂性因緣」,他無故的發狂,「若得滅除」,要是一銷滅了,「則不狂性,自然而出」,不狂的這個性自然的就出來了,「因緣自然,理窮于是」,你說的因緣自然的理,到此爲止,這因緣和自然就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