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迷惑不承认的,佛是完全承认了,这个「宝觉圆明,真妙净心」,也不是修出来的、也不是炼出来的,本来就如此,我们人迷昧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也不用修、也不用炼,这是个现成的,这个地方是富楼那对着佛说,「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圆满没有二样,佛与众生没有二样,这是说人的心性元起的地方,这底下一转个又说,「而我昔遭无始妄想」,我因什么与佛不一样呢?而我往昔,起初的时候,自己遭的无始的妄想,怎么叫无始?没有根本、没有起头的地方,本来的知觉因为迷惑遭了这个无始的妄想,就与佛不一样了,「久在轮回」,轮回就是人的生死的一个别名,轮过来回过去,生了死、死了生,久在生死之中,「今得圣乘,犹未究竟」,现今我虽得证圣乘,乘者是运载之义,乘船乘车都叫乘,说得圣乘,就是说我虽得了圣人的真理,这还没到家,还在路上行着,得着走的道路,有了依靠了,然而还没得到究竟,这是他自己说实话,说完了自己证到的见地。底下又赞扬世尊,说「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种种世间上一切的虚妄,圆圆满满的都销灭了,一点也没有了,「独妙真常」,佛是独立自在、不可思议的、真正的、永远常在不改不变,这是说佛证到的地位,把佛的这个意思也说了,「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这是请问佛的话,说「敢问如来」,这里含着不敢问的意思,因此不敢问佛,我这才勉强着敢问,「敢问如来」这是自己冒昧,「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说佛证到佛果地位,我们在半路上走着,这还有世间一切众生、四生六道,这是说这一切众生,「何因有妄?」是什么因缘他就有虚妄不实的事情?有这虚妄不实的事情,是「自蔽妙明」,自己遮蔽住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明明了了的心就不发现了,因此这么一糊涂,这是误作误为,「受此沦溺」,在这个世界上受这个沉沦陷溺之苦,好比丢在大海里头,就是这么苦,这是富楼那尊者问佛,底下佛回答。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告富楼那说,「汝虽除疑」,你虽然除了疑了,「余惑未尽」,余惑还未尽,人的迷惑有层次,有迷理的无明、有迷事的无明,除了疑惑是指头一层的迷惑,头一层的迷惑是见思的迷惑、第二层的迷惑是尘沙的迷惑、第三层的迷惑就是无明的迷惑,修行人得破尽了这三种的迷惑就能成佛;这个疑字,比起迷惑虽然轻一点,见思惑一破,就证小乘圣人;尘沙惑一破,就可以行菩萨道;无明惑破尽了,就能开佛的知见。按富楼那这个时候虽然证了四果阿罗汉位,他不住果,还向前奔,所以佛才对他有这一种开示,佛说富楼那「余惑未尽」,尘沙惑若尘若沙,他没有个定数,可多可少,怎么叫可多可少呢?根性若利,直接着就把无明惑破了,这无明是根本的迷惑,富楼那早已破尽见思惑,尘沙惑还没破完,佛一看这个机缘成熟了,直接说给他破无明见法性,我给你说究竟的理,先给你说这么一个比喻,「吾以世间现前诸事」,拿现前诸多的事情,「今复问汝」,拿你听见过的事情,你也知道的事情,「今复问汝」,我还要问问你,拿这个做比喻,「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佛拿这件事对富楼那说,「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你早先不是听见室罗筏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中国话叫祠授,他母亲在祠堂祈祷来的,求神赐给她的儿子,印度话叫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这个人忽然在晨间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眉目很清楚,他一看镜子里头的头就当真的,「瞋责己头不见面目」,离开镜子,不见面目,因此就起了魔障了,「以为魑魅,无状狂走」,魑魅魍魉就是妖魔鬼怪一类,他不见自己的头,就怕起来了,因此就狂走无状了,以为妖魔鬼怪,无故的狂走,佛说到这里对富楼那说,「于意云何?」在你的心意之中,以为怎么样?说「此人何因无故狂走?」佛说出这个人来,让他心思心思,此人是什么因由无故的狂妄的找自己的头?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佛举出这个人做比喻问富楼那,富楼那回答佛说,「是人心狂,更无他故」,这个演若达多心里发狂,没有旁的缘故,这个心是狂妄的,这个地方这是佛让富楼那自己说这句话,这个人狂走找自己的头,大家说他是狂妄了,「是人心狂」,更没有其他的缘故,底下佛就有话说了。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佛对富楼那说,「妙觉明圆」是人人本具,人的本觉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本明是无所不明、圆满一切,没有缺的地方,这「妙觉明圆」,不是修出来的,是「本圆明妙」,他根本上就是这么个样子,根本上就是圆融无碍的、一个不思议的一个明白,说「妙觉明圆,本圆明妙」,这是把这个法显出来,显出正法来,以正好显虚妄,这是指人的心性,就是这么个样子,这是不能改变,也不是修炼出来的,人人本俱的。这底下转过来就说他这个狂妄,前边拿这个法先证明这个「妙觉明圆」,本来就是明妙,说「既称为妄」,就没有根据,「云何有因?」这「妙觉明圆」是有根有本的事情,可以当时就表示出来,既然成了虚妄不实的事情,若有因由就不算虚妄了,这句话这是佛答富楼那「是人心狂」,让他自己说,「更无他故」,佛的意思就在这里,没有旁的原故,你这个地方还不明白,还要问我,佛说这个意思答他,借着这个比喻,把这个意思说透了,说「既称为妄,云何有因?」他若有因由就不叫妄,「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有一定的因由起来的,也就不算妄了,「自诸妄想,展转相因」,是拿自己的妄想展过来转过去互相为因,「从迷积迷」,迷上加迷,「以历尘劫」,拿这个比方人不认得自己的本性,就是这么个样子,「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佛发明这个理给他说透了,这还是反不过来。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你还问什么因由,因着迷是他自己有的,「识迷无日,妄无所依」,你要认识这个迷惑没有因由,这个妄就没有依止之处,因什么他没有依止之处,还没有生灭呢?「尚无有生,欲何为灭?」他没有本位了,生的时候都没有,哪还有灭?他本真就是个虚妄的,「得菩提者」,是明白佛法了,自己觉悟这个大道理,心里明白菩提,「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如睡醒了的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心里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参杂,「欲何因缘,取梦中物」,你找不出证据来,你梦中梦的事情,心里明白,但是取梦中的东西拿不出来。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若复无因,本无所有」,况且更没有地方去找,这还问因什么?「如被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他无故的就跑,到处找头,「自怖头走」,他自己恐怖说头没有了,在脖子上按着,他不知道,狂妄了!这比喻人的本性时时在身上,无所不在,他自己不承认,演若达多不承认自己的头,因什么不承认?看不见了就不承认,我们人人都有佛性,还能不承认吗?不承认我们从哪里生活?这是表示这么个意思,这是说「忽然狂歇」,忽然他不狂妄了,把这狂妄劲没有了,「头非外得」,他疑惑着头没有了,是狂妄的时候,「纵未歇狂」,纵着他没歇狂的时候,「亦何遗失?」脑袋何曾有遗失?这就是自己不认识自己,佛对富楼那说,「忘性如是,因何为在?」虚妄在什么地方?你自己看不出,自己妄自狂妄,妄自找头,世间人的本性见不着,就疑惑没有,你要没有性,你哪有命,没有命,你哪有知觉呢?这根本是个性,我拿他做这么个比喻,说是「纵未歇狂」,就在跑着找头之时,「亦何遗失?」头也未曾丢失,得着也不是由外边得来的,还在脖子上安着,富楼那!哪来的妄想?就是从心里起的虚妄,不用再问在哪儿?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佛这就出法子来了,没有旁的,「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你单单的不用分别世间上的事情这就对了,「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这是说狂妄之性就是这么个样,你还问在哪个地方呢?佛说你想修行,问究竟的理,单单的不随世间法转,世间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都在梦中,梦醒的人,梦中的事情拿不出来,「业果众生,三种相续」,由这个业因业缘到业果上,这说业果众生有三种相续,这三种相续不断,在世间上永远受苦,怎么个理呢?「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由三缘能显出三因来,什么叫三因?贪、瞋、痴,贪心、瞋恨心、愚痴心这三样,人人皆有,轻重之说不能免的;什么叫三缘?杀、盗、淫,杀生害命、强取强夺、一味的邪淫,所以说,你要把杀、盗、淫三缘断了,三因的贪瞋痴也就没有了;你要去了贪、瞋、痴的心,杀、盗、淫也就没有了,你因贪就盗、因瞋就…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