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P9

  ..续本文上一页进,有人毁谤你,还得要忍辱,不忍辱就会退道心;第五是「即禅那」,禅那也叫禅定,这是华梵并举,这个禅是印度话、定是中国话,修定功,你要完全说梵音叫禅那,就是禅定的功夫,这是自己静坐修行就叫禅那;第六「即般剌若」,般剌若简称就是般若,翻为智慧,这是菩萨六度,底下说六度的好处,「即波罗蜜多」,波罗蜜多翻离苦得乐,也叫到彼岸,这是菩萨所行的六度法门,自度度人,由大乘的菩萨才能成佛,小乘不能成佛,只可以成圣,这是小乘的圣人。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

  

  「如是乃至」,这是超略之辞,「即怛闼阿竭」,怛闼阿竭翻如来;「即阿罗诃」,阿罗诃翻应供;「三耶三菩」,略了一个即,这也是特意的简略,三耶三菩翻正遍知,正是中正的,中正之道普遍皆知,没有不知道的事情,若是证到佛的果位,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世界,多少万劫不可说的时候,没有不知道的,都在他的知觉之中;「即大涅槃」,大涅槃这是对着小涅槃说的,加一个大字,为是与小乘中乘分开,涅槃翻不生不灭,就是离苦得乐的意思,永远常在,这是佛证到究竟叫大涅槃。

  

  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这是成了佛果的四种安乐享受法,也叫佛的四德,「即常」,永久享受不生灭之乐;「即乐」,这个乐不是对着苦说的,是永远的安乐;「即我」,一切法无不是自己的本身,成了佛,一切众生统统都是佛的一个本体,一个佛是一切诸佛的本体,所以一切人与佛都是一体,这道理都要知道,「即净」,清净无染,在尘不染尘,这是大涅槃以后的四德:常、乐、我、净。先说非,这又说即,非就不是、即就是,这是一边泯、一边立,泯立同时。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这是对着即非说的,连着上文说的,「以是俱即」,俱都是什么?「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不离世间法,小乘、中乘人就分开了,他是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不相合,阿罗汉还有回小向大的时候,中乘圣人他不度化人,独善其身叫辟支佛,梵音也叫辟支迦罗,说这些名相,这都是总名相,佛把这些散开再归纳在整个的,整个的又统统归纳一个佛性,「以是俱即,世出世故」,是怎么回事情呢?底下又说—

  

  即非圆融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即如来藏」,这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前边讲过如来藏,「妙明心元」,这个妙就是心不可思想、口不可议论,明是明明了了,就是这个心,心就是性的利用,元字这是结成了,元字当个根本讲,这就是妙明心的一个根本,这是总题文的意思,明随缘不变,前边他用即,是不变随缘,不变之体随一切缘,他用非字,这科文用即字,前边他是明不变之体起随缘之用,这个地方是明这个随缘不变,前边是不变随缘,不变的体也分三种,「遮照同时」,遮是非去一切法,所以最后也非六度、非佛果,这里是即字,照就是显露出来了,说这个即字就是照,这「遮照同时」你听听这个话,像我们所知道的,遮的时候就不是照、照的时候就不是遮,我说的时候就是不说、不说的时候就是说,这是一个大乘法,凡夫法,说就是说、不说就是不说,是就是、非就非,这个地方是一个整个的,「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上边说出世法就是非、说世间法就是即,佛把这些法都总起来,「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即一切法、出世间法就是非一切法,这个地方这是个对待的,佛法是个绝对的,「超伦绝待」,没有伦次、绝了这个对待,所以这地方说到「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这就把这些名称都集在一块了。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是佛的这些弟子们不能够完全接受,佛说的这些道理-「离即离非」,你说就是也不对,即也得离;不即,就得非,非也得离;「是即非即」,说是即,也不对;非即,更不对,这都不对!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开口一说就错了、你举念就乖离了,这地方就叫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你有这四句,哪一句话都有过,由这四句话开成了一百句,一就开四句,四四一十六句,分开说也是错,这十六句,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十六,也是错!你说到一切归到百非上也是错,开口便错,就怕你开口,「入无言说道」,这个道理入在不可言说上,所以这个道理只可以会不可言传,佛说「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这是佛说,你们做不到的事情,小乘法还能借着所说的事情解释「妙明心元」,不思议的这个明明了了的知见心的根本,该怎么样呢?「离即离非」,你说他这就是,这不是即吗?也得离开,非呢?前边说了这些法,都是非,你再说是即,也非,说非即,也不是,这叫离开四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统统不对,这些话都是世间人说的,「如何世间三有众生」,怎么叫三有众生呢?有欲、有色、有无色叫三有,有欲就是欲界天,这是说天上的人,天上的人比我们世间人高,天上的人为上界、世间的人为下界,天上有二十八层天,有欲六层,有男婚女配;有色-有形有色没有欲了,有十八层;有无色界—就是四空天有四层,共二十八层天,这都是凡夫。你再说到出世间,「及出世间声闻缘觉」,这是小乘、中乘的圣人,虽比二十八天高,这都是用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拿所知道的心测度我如来证佛果的这个道,「无上菩提」,没有比他再高上的觉道,你没离开所知所觉的心,这个病都在所上,你拿所知道的心测度如来无上佛果,这都错了,这是佛的诃斥,你用世间的语言入佛的知见,你哪能入进来?底下说一个比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佛拿乐器作比喻,琴是七弦、瑟是二十四弦.尧、舜的时候讲「琴瑟友之」那个典故上,人要办喜事,就用琴瑟这两字,那是帝尧的两个闺女,都给帝舜做媳妇,说帝舜他能弹琴,这娥皇、女英,是尧帝的两个闺女,这是两位公主,这时候称呼他弹瑟,琴合瑟一弹,这是交友,「琴瑟友之」是这么一句话,七言对上有这个话,「譬如琴瑟箜篌」,箜篌是笙管笛箫,这都是竹子做的,所以字不离母,都是用竹字头,琵琶也是丝弦,是抱着弹,琴瑟是放在桌上弹的,佛拿这些乐器作比喻说,「虽有妙音」,这些琴、瑟、琵琶、笙管、笛、箫虽然有好的音声,你得会弹,「若无妙指,终不能发」,音声最妙,若手指头不灵活也发不出好的音声来,「汝与众生」,这是佛问弟子们,说你们与世间上一般人众多成分而成的,有生命的都叫众生,「亦复如是」,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佛法这个道理,你拿嘴一说,不是有就是无,不是亦有亦无、就是非有非无,你拿这个开成一百句,这都得离开,「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宝觉真心,虽然是各各圆满,就不能用,人人都有宝觉真心,他自己把自己迷惑了、埋没了,怎么叫宝觉?这个觉是永远不改、永远不变、永远不坏的,这才够上宝觉,这才叫真心,「各各圆满」,这是佛问法会上人凡能听经的、研究经的、闻着一句两句的,你们这个知觉都是圆满的,就是不会用,你们哪个人不圆满?就是用错了、认错了、做错了,若要是「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比如我一按指在这个琵琶丝弦上,这如同是什么?「海印发光」,拿这个做个比喻,海印三昧,这是禅定的功夫,我要一按指,好比这个事情成就了。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汝暂举心」,佛说你们暂时举心,不用说话,那就错了,不用等着说出来,说出来更错,「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因什么缘故?这底下有缘故,若这样我们就不能行了,「由不勤求无上觉道」,佛给弟子们说的,开出一条路来,由你们不勤求这个无上的觉道,无上的觉道是佛道,成佛的法你们都不愿意听、不愿意学,距离得太远,「爱念小乘」,这小乘法得效验得的快,所以他是爱念小乘法,「得少为足」,你们这时候有证到四果阿罗汉、有证到辟支佛果的,辟支佛果不是究竟的佛果,中乘、小乘不是大乘佛法所摄。

  

  开释妄因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炒明。受此沦溺。

  

  这一科文是发明人的迷悟因缘本无自性,所以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这是说人的缘起,富楼那尊者更不用说,当然是根本上与佛是一样的,说「宝觉圆明」,宝是永远不变坏的意思!世间的金玉珍珠也叫宝贝,但是不能与宝觉相比,这宝贵的知觉是永远不坏的,常在圆明,圆是无欠无余,无所不在、无所不是,所以说宝觉的这个明白是圆融无碍的、遍满一切处,这是说人的觉性是这样,这个「真妙净心」是承着「宝觉圆明」说的,他以性为体、以心为用,体用是不相离的,觉性是圆明的,没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这个「真妙净心」,真而无妄,没有虚妄的,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知觉心,净就是无杂染,这个净心,就是心不可思、口不可议,就叫妙净心,这是说人人本具的,诸佛与众生,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可就是有发现的、有不发现的!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