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9

  ..續本文上一頁進,有人毀謗你,還得要忍辱,不忍辱就會退道心;第五是「即禅那」,禅那也叫禅定,這是華梵並舉,這個禅是印度話、定是中國話,修定功,你要完全說梵音叫禅那,就是禅定的功夫,這是自己靜坐修行就叫禅那;第六「即般剌若」,般剌若簡稱就是般若,翻爲智慧,這是菩薩六度,底下說六度的好處,「即波羅蜜多」,波羅蜜多翻離苦得樂,也叫到彼岸,這是菩薩所行的六度法門,自度度人,由大乘的菩薩才能成佛,小乘不能成佛,只可以成聖,這是小乘的聖人。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羅诃。叁耶叁菩。即大涅槃。

  

  「如是乃至」,這是超略之辭,「即怛闼阿竭」,怛闼阿竭翻如來;「即阿羅诃」,阿羅诃翻應供;「叁耶叁菩」,略了一個即,這也是特意的簡略,叁耶叁菩翻正遍知,正是中正的,中正之道普遍皆知,沒有不知道的事情,若是證到佛的果位,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世界,多少萬劫不可說的時候,沒有不知道的,都在他的知覺之中;「即大涅槃」,大涅槃這是對著小涅槃說的,加一個大字,爲是與小乘中乘分開,涅槃翻不生不滅,就是離苦得樂的意思,永遠常在,這是佛證到究竟叫大涅槃。

  

  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這是成了佛果的四種安樂享受法,也叫佛的四德,「即常」,永久享受不生滅之樂;「即樂」,這個樂不是對著苦說的,是永遠的安樂;「即我」,一切法無不是自己的本身,成了佛,一切衆生統統都是佛的一個本體,一個佛是一切諸佛的本體,所以一切人與佛都是一體,這道理都要知道,「即淨」,清淨無染,在塵不染塵,這是大涅槃以後的四德:常、樂、我、淨。先說非,這又說即,非就不是、即就是,這是一邊泯、一邊立,泯立同時。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這是對著即非說的,連著上文說的,「以是俱即」,俱都是什麼?「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不離世間法,小乘、中乘人就分開了,他是出世間法與世間法不相合,阿羅漢還有回小向大的時候,中乘聖人他不度化人,獨善其身叫辟支佛,梵音也叫辟支迦羅,說這些名相,這都是總名相,佛把這些散開再歸納在整個的,整個的又統統歸納一個佛性,「以是俱即,世出世故」,是怎麼回事情呢?底下又說—

  

  即非圓融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即如來藏」,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前邊講過如來藏,「妙明心元」,這個妙就是心不可思想、口不可議論,明是明明了了,就是這個心,心就是性的利用,元字這是結成了,元字當個根本講,這就是妙明心的一個根本,這是總題文的意思,明隨緣不變,前邊他用即,是不變隨緣,不變之體隨一切緣,他用非字,這科文用即字,前邊他是明不變之體起隨緣之用,這個地方是明這個隨緣不變,前邊是不變隨緣,不變的體也分叁種,「遮照同時」,遮是非去一切法,所以最後也非六度、非佛果,這裏是即字,照就是顯露出來了,說這個即字就是照,這「遮照同時」你聽聽這個話,像我們所知道的,遮的時候就不是照、照的時候就不是遮,我說的時候就是不說、不說的時候就是說,這是一個大乘法,凡夫法,說就是說、不說就是不說,是就是、非就非,這個地方是一個整個的,「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上邊說出世法就是非、說世間法就是即,佛把這些法都總起來,「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即一切法、出世間法就是非一切法,這個地方這是個對待的,佛法是個絕對的,「超倫絕待」,沒有倫次、絕了這個對待,所以這地方說到「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這就把這些名稱都集在一塊了。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叁有衆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這是佛的這些弟子們不能夠完全接受,佛說的這些道理-「離即離非」,你說就是也不對,即也得離;不即,就得非,非也得離;「是即非即」,說是即,也不對;非即,更不對,這都不對!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開口一說就錯了、你舉念就乖離了,這地方就叫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謗,你有這四句,哪一句話都有過,由這四句話開成了一百句,一就開四句,四四一十六句,分開說也是錯,這十六句,過去、現在、未來,叁個十六,也是錯!你說到一切歸到百非上也是錯,開口便錯,就怕你開口,「入無言說道」,這個道理入在不可言說上,所以這個道理只可以會不可言傳,佛說「如何世間叁有衆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這是佛說,你們做不到的事情,小乘法還能借著所說的事情解釋「妙明心元」,不思議的這個明明了了的知見心的根本,該怎麼樣呢?「離即離非」,你說他這就是,這不是即嗎?也得離開,非呢?前邊說了這些法,都是非,你再說是即,也非,說非即,也不是,這叫離開四句,「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統統不對,這些話都是世間人說的,「如何世間叁有衆生」,怎麼叫叁有衆生呢?有欲、有色、有無色叫叁有,有欲就是欲界天,這是說天上的人,天上的人比我們世間人高,天上的人爲上界、世間的人爲下界,天上有二十八層天,有欲六層,有男婚女配;有色-有形有色沒有欲了,有十八層;有無色界—就是四空天有四層,共二十八層天,這都是凡夫。你再說到出世間,「及出世間聲聞緣覺」,這是小乘、中乘的聖人,雖比二十八天高,這都是用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拿所知道的心測度我如來證佛果的這個道,「無上菩提」,沒有比他再高上的覺道,你沒離開所知所覺的心,這個病都在所上,你拿所知道的心測度如來無上佛果,這都錯了,這是佛的诃斥,你用世間的語言入佛的知見,你哪能入進來?底下說一個比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衆生。亦複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佛拿樂器作比喻,琴是七弦、瑟是二十四弦.堯、舜的時候講「琴瑟友之」那個典故上,人要辦喜事,就用琴瑟這兩字,那是帝堯的兩個閨女,都給帝舜做媳婦,說帝舜他能彈琴,這娥皇、女英,是堯帝的兩個閨女,這是兩位公主,這時候稱呼他彈瑟,琴合瑟一彈,這是交友,「琴瑟友之」是這麼一句話,七言對上有這個話,「譬如琴瑟箜篌」,箜篌是笙管笛箫,這都是竹子做的,所以字不離母,都是用竹字頭,琵琶也是絲弦,是抱著彈,琴瑟是放在桌上彈的,佛拿這些樂器作比喻說,「雖有妙音」,這些琴、瑟、琵琶、笙管、笛、箫雖然有好的音聲,你得會彈,「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音聲最妙,若手指頭不靈活也發不出好的音聲來,「汝與衆生」,這是佛問弟子們,說你們與世間上一般人衆多成分而成的,有生命的都叫衆生,「亦複如是」,也就是這麼個意思,佛法這個道理,你拿嘴一說,不是有就是無,不是亦有亦無、就是非有非無,你拿這個開成一百句,這都得離開,「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寶覺真心,雖然是各各圓滿,就不能用,人人都有寶覺真心,他自己把自己迷惑了、埋沒了,怎麼叫寶覺?這個覺是永遠不改、永遠不變、永遠不壞的,這才夠上寶覺,這才叫真心,「各各圓滿」,這是佛問法會上人凡能聽經的、研究經的、聞著一句兩句的,你們這個知覺都是圓滿的,就是不會用,你們哪個人不圓滿?就是用錯了、認錯了、做錯了,若要是「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比如我一按指在這個琵琶絲弦上,這如同是什麼?「海印發光」,拿這個做個比喻,海印叁昧,這是禅定的功夫,我要一按指,好比這個事情成就了。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爲足。

  

  「汝暫舉心」,佛說你們暫時舉心,不用說話,那就錯了,不用等著說出來,說出來更錯,「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因什麼緣故?這底下有緣故,若這樣我們就不能行了,「由不勤求無上覺道」,佛給弟子們說的,開出一條路來,由你們不勤求這個無上的覺道,無上的覺道是佛道,成佛的法你們都不願意聽、不願意學,距離得太遠,「愛念小乘」,這小乘法得效驗得的快,所以他是愛念小乘法,「得少爲足」,你們這時候有證到四果阿羅漢、有證到辟支佛果的,辟支佛果不是究竟的佛果,中乘、小乘不是大乘佛法所攝。

  

  開釋妄因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衆生。何因有妄。自蔽炒明。受此淪溺。

  

  這一科文是發明人的迷悟因緣本無自性,所以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這是說人的緣起,富樓那尊者更不用說,當然是根本上與佛是一樣的,說「寶覺圓明」,寶是永遠不變壞的意思!世間的金玉珍珠也叫寶貝,但是不能與寶覺相比,這寶貴的知覺是永遠不壞的,常在圓明,圓是無欠無余,無所不在、無所不是,所以說寶覺的這個明白是圓融無礙的、遍滿一切處,這是說人的覺性是這樣,這個「真妙淨心」是承著「寶覺圓明」說的,他以性爲體、以心爲用,體用是不相離的,覺性是圓明的,沒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這個「真妙淨心」,真而無妄,沒有虛妄的,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知覺心,淨就是無雜染,這個淨心,就是心不可思、口不可議,就叫妙淨心,這是說人人本具的,諸佛與衆生,誰也不多、誰也不少,可就是有發現的、有不發現的!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