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迷惑不承認的,佛是完全承認了,這個「寶覺圓明,真妙淨心」,也不是修出來的、也不是煉出來的,本來就如此,我們人迷昧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也不用修、也不用煉,這是個現成的,這個地方是富樓那對著佛說,「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圓滿沒有二樣,佛與衆生沒有二樣,這是說人的心性元起的地方,這底下一轉個又說,「而我昔遭無始妄想」,我因什麼與佛不一樣呢?而我往昔,起初的時候,自己遭的無始的妄想,怎麼叫無始?沒有根本、沒有起頭的地方,本來的知覺因爲迷惑遭了這個無始的妄想,就與佛不一樣了,「久在輪回」,輪回就是人的生死的一個別名,輪過來回過去,生了死、死了生,久在生死之中,「今得聖乘,猶未究竟」,現今我雖得證聖乘,乘者是運載之義,乘船乘車都叫乘,說得聖乘,就是說我雖得了聖人的真理,這還沒到家,還在路上行著,得著走的道路,有了依靠了,然而還沒得到究竟,這是他自己說實話,說完了自己證到的見地。底下又贊揚世尊,說「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種種世間上一切的虛妄,圓圓滿滿的都銷滅了,一點也沒有了,「獨妙真常」,佛是獨立自在、不可思議的、真正的、永遠常在不改不變,這是說佛證到的地位,把佛的這個意思也說了,「敢問如來,一切衆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這是請問佛的話,說「敢問如來」,這裏含著不敢問的意思,因此不敢問佛,我這才勉強著敢問,「敢問如來」這是自己冒昧,「一切衆生,何因有妄?」說佛證到佛果地位,我們在半路上走著,這還有世間一切衆生、四生六道,這是說這一切衆生,「何因有妄?」是什麼因緣他就有虛妄不實的事情?有這虛妄不實的事情,是「自蔽妙明」,自己遮蔽住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明明了了的心就不發現了,因此這麼一糊塗,這是誤作誤爲,「受此淪溺」,在這個世界上受這個沈淪陷溺之苦,好比丟在大海裏頭,就是這麼苦,這是富樓那尊者問佛,底下佛回答。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于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告富樓那說,「汝雖除疑」,你雖然除了疑了,「余惑未盡」,余惑還未盡,人的迷惑有層次,有迷理的無明、有迷事的無明,除了疑惑是指頭一層的迷惑,頭一層的迷惑是見思的迷惑、第二層的迷惑是塵沙的迷惑、第叁層的迷惑就是無明的迷惑,修行人得破盡了這叁種的迷惑就能成佛;這個疑字,比起迷惑雖然輕一點,見思惑一破,就證小乘聖人;塵沙惑一破,就可以行菩薩道;無明惑破盡了,就能開佛的知見。按富樓那這個時候雖然證了四果阿羅漢位,他不住果,還向前奔,所以佛才對他有這一種開示,佛說富樓那「余惑未盡」,塵沙惑若塵若沙,他沒有個定數,可多可少,怎麼叫可多可少呢?根性若利,直接著就把無明惑破了,這無明是根本的迷惑,富樓那早已破盡見思惑,塵沙惑還沒破完,佛一看這個機緣成熟了,直接說給他破無明見法性,我給你說究竟的理,先給你說這麼一個比喻,「吾以世間現前諸事」,拿現前諸多的事情,「今複問汝」,拿你聽見過的事情,你也知道的事情,「今複問汝」,我還要問問你,拿這個做比喻,「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于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佛拿這件事對富樓那說,「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你早先不是聽見室羅筏城中有一個人,名叫演若達多,中國話叫祠授,他母親在祠堂祈禱來的,求神賜給她的兒子,印度話叫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這個人忽然在晨間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眉目很清楚,他一看鏡子裏頭的頭就當真的,「瞋責己頭不見面目」,離開鏡子,不見面目,因此就起了魔障了,「以爲魑魅,無狀狂走」,魑魅魍魉就是妖魔鬼怪一類,他不見自己的頭,就怕起來了,因此就狂走無狀了,以爲妖魔鬼怪,無故的狂走,佛說到這裏對富樓那說,「于意雲何?」在你的心意之中,以爲怎麼樣?說「此人何因無故狂走?」佛說出這個人來,讓他心思心思,此人是什麼因由無故的狂妄的找自己的頭?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佛舉出這個人做比喻問富樓那,富樓那回答佛說,「是人心狂,更無他故」,這個演若達多心裏發狂,沒有旁的緣故,這個心是狂妄的,這個地方這是佛讓富樓那自己說這句話,這個人狂走找自己的頭,大家說他是狂妄了,「是人心狂」,更沒有其他的緣故,底下佛就有話說了。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佛對富樓那說,「妙覺明圓」是人人本具,人的本覺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本明是無所不明、圓滿一切,沒有缺的地方,這「妙覺明圓」,不是修出來的,是「本圓明妙」,他根本上就是這麼個樣子,根本上就是圓融無礙的、一個不思議的一個明白,說「妙覺明圓,本圓明妙」,這是把這個法顯出來,顯出正法來,以正好顯虛妄,這是指人的心性,就是這麼個樣子,這是不能改變,也不是修煉出來的,人人本俱的。這底下轉過來就說他這個狂妄,前邊拿這個法先證明這個「妙覺明圓」,本來就是明妙,說「既稱爲妄」,就沒有根據,「雲何有因?」這「妙覺明圓」是有根有本的事情,可以當時就表示出來,既然成了虛妄不實的事情,若有因由就不算虛妄了,這句話這是佛答富樓那「是人心狂」,讓他自己說,「更無他故」,佛的意思就在這裏,沒有旁的原故,你這個地方還不明白,還要問我,佛說這個意思答他,借著這個比喻,把這個意思說透了,說「既稱爲妄,雲何有因?」他若有因由就不叫妄,「若有所因,雲何名妄?」有一定的因由起來的,也就不算妄了,「自諸妄想,展轉相因」,是拿自己的妄想展過來轉過去互相爲因,「從迷積迷」,迷上加迷,「以曆塵劫」,拿這個比方人不認得自己的本性,就是這麼個樣子,「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佛發明這個理給他說透了,這還是反不過來。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爲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你還問什麼因由,因著迷是他自己有的,「識迷無日,妄無所依」,你要認識這個迷惑沒有因由,這個妄就沒有依止之處,因什麼他沒有依止之處,還沒有生滅呢?「尚無有生,欲何爲滅?」他沒有本位了,生的時候都沒有,哪還有滅?他本真就是個虛妄的,「得菩提者」,是明白佛法了,自己覺悟這個大道理,心裏明白菩提,「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如睡醒了的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心裏明明白白的,一點也不參雜,「欲何因緣,取夢中物」,你找不出證據來,你夢中夢的事情,心裏明白,但是取夢中的東西拿不出來。
況複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在。
「若複無因,本無所有」,況且更沒有地方去找,這還問因什麼?「如被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他無故的就跑,到處找頭,「自怖頭走」,他自己恐怖說頭沒有了,在脖子上按著,他不知道,狂妄了!這比喻人的本性時時在身上,無所不在,他自己不承認,演若達多不承認自己的頭,因什麼不承認?看不見了就不承認,我們人人都有佛性,還能不承認嗎?不承認我們從哪裏生活?這是表示這麼個意思,這是說「忽然狂歇」,忽然他不狂妄了,把這狂妄勁沒有了,「頭非外得」,他疑惑著頭沒有了,是狂妄的時候,「縱未歇狂」,縱著他沒歇狂的時候,「亦何遺失?」腦袋何曾有遺失?這就是自己不認識自己,佛對富樓那說,「忘性如是,因何爲在?」虛妄在什麼地方?你自己看不出,自己妄自狂妄,妄自找頭,世間人的本性見不著,就疑惑沒有,你要沒有性,你哪有命,沒有命,你哪有知覺呢?這根本是個性,我拿他做這麼個比喻,說是「縱未歇狂」,就在跑著找頭之時,「亦何遺失?」頭也未曾丟失,得著也不是由外邊得來的,還在脖子上安著,富樓那!哪來的妄想?就是從心裏起的虛妄,不用再問在哪兒?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叁種相續。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佛這就出法子來了,沒有旁的,「汝但不隨,分別世間」,你單單的不用分別世間上的事情這就對了,「業果衆生,叁種相續,叁緣斷故,叁因不生」,這是說狂妄之性就是這麼個樣,你還問在哪個地方呢?佛說你想修行,問究竟的理,單單的不隨世間法轉,世間法都是虛妄不實的、都在夢中,夢醒的人,夢中的事情拿不出來,「業果衆生,叁種相續」,由這個業因業緣到業果上,這說業果衆生有叁種相續,這叁種相續不斷,在世間上永遠受苦,怎麼個理呢?「叁緣斷故,叁因不生」,由叁緣能顯出叁因來,什麼叫叁因?貪、瞋、癡,貪心、瞋恨心、愚癡心這叁樣,人人皆有,輕重之說不能免的;什麼叫叁緣?殺、盜、淫,殺生害命、強取強奪、一味的邪淫,所以說,你要把殺、盜、淫叁緣斷了,叁因的貪瞋癡也就沒有了;你要去了貪、瞋、癡的心,殺、盜、淫也就沒有了,你因貪就盜、因瞋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