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我们简单说就是智慧,禅那寻常说就是止观,这叫六度,这都是行菩萨道必须要用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你没有智慧也不能度化人,因禅定你才能修行,所以依六度能可以离苦海到彼岸,「非波罗蜜多」,波罗蜜多直接着翻就是由苦海到彼岸,从苦海里头可以到在彼岸上,以六度可以离苦得乐,就是这么个意思。上边都加个非字,这佛法有泯的时候、有立的时候,泯就没有六度相,所以这一个非字就是诸法空相,这就表示空,并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顽虚空,这是在有上说空,叫妙有真空,说到波罗蜜多,已经离苦得乐了,这个功夫已经修成了,这底下又说-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是佛法,刚才六度是菩萨法,「怛闼阿竭」就翻如来,平常说如来佛,印度话叫「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字是空义.阿罗诃翻应供,佛的十号之一,「三耶三菩」翻正遍知,这个正理普遍的、没有不知道的。这个大涅槃与二乘涅槃不同,涅槃这两个字翻不生不灭,他这里分析有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阿罗汉与缘觉都叫小乘圣人,他也有两种涅槃:活着的时候是有余涅槃、到临命终时叫无余涅槃,把世法俗业都销灭了,到这地方叫不生不灭,这是二乘人的二种涅槃。这里说如来十号,文来的简略,一提这三号,其余的也都明白了,解释的时候不得不说一说,「非大涅槃」,这是对着小乘说的,大乘涅槃也有两种,就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小乘只是了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没了脱,变易生死是分段生死的根本,这个地方他还没了脱,这里说大涅槃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一齐了脱,都没有了,又「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这专说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常是永远常在、没有生死;乐是永远安乐、没有烦恼;我是永远没有变化;净是永远清净、没有污染,这是佛的四德,把佛经上要紧的名词都集到这里来,为发明佛的果位,这里加一个非字,这个地方先不用说了。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是俱非」,以着这个俱非,这是承着上边说,非小乘、非大乘、非佛法,加上个非字,「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这叫世、出世在一块,出世也不离世间、世间也不离出世。佛是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世间,众生这个缘要熟了,随时教化,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说到这里已经结成了。
藏心俱即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上是说一切法如实空义,这又说一切法如实不空,什么就是什么,合在一块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这是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前边说的非完全就是说诸法性空,空是妙有真空,不是眼前这个虚空,这又说如实不空义是真空妙有,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以着这个该怎么样呢?「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就是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随缘里头藏着不变、不变里头藏着随缘,这就是说不可思议的道理,人人都俱足,我们人都是着在一边,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你要说亦有亦无就不明白了、就不信了,说非有非无更不信了,所以以着这个「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他就成这个佛法,这就是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随缘里藏着不变、不变里藏着随缘,你不能说一定是个什么,世间万物也都是这样,我们人也是变就不变,你没看见他变、他无故的就老了,你说是无中生有,有中就成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即如来藏」,他是承着世出世故,你向哪里去找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如来藏「元明心妙」,元是当根本讲,根本上就是明明白白的一个心,不可思议,「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心造的,这个人的自尊自贵,哪个人没有心?也不管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统统都有心,有心你要会用,人人都能成佛。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承上边说「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说「即心即空」,空就是没有,随跟着说有,「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大」,这是说七大,这才说了六样,这个心是说的就是胜义根,这说「即心即空」这段文,上边说非,这是说即,即就是有,这个心是见、闻、齅、尝、觉、知,是胜义六根,还有六种胜义识,这识与根还不一样,到这七大上是从根本上解决的,所以这个心与其他的解释全不同,就依着这个「即心即空」,「即心即空」是依着这个「元明心妙」,以这个「元明心妙」,心就是心、空就是空,他怎么说七大?这才说六样,这见、闻、齅、尝、觉、知算是胜义根,算是一大,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也算是一个识,一个根、一个识,加上虚空、加上地、水、火、风四大,这正是七大,七大这是总说,底下又分开说-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指着凡夫法说的,「即色,即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这是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是十八界,前边说空,这里说有,就是凡夫所承认六根、六尘、六识,统统的都归在如来藏,是这么个意思,底下又说十二因缘。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佛说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十二支,念的这段文简略说完了,统统都归如来藏,「即明,无明,明无明尽」,明就是指的人心明明了了的,这个无明从哪来的?是从明上来的,这个人元来都是清清净净的、明明白白的,就是因自己不认识自己,拿世法一染,就不明白了,明就成了不明,「明无明尽」,说这个明和这个无明,统统的都到了究竟,该怎么样呢?无明就缘行,「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如是乃至」,由这个明、无明缘行,他这个人的心没有着落,这是说发起的话,由这个明就成了无明了,因什么无明呢?他一有对相就不认识自己的明,拿这个明就染了,由这上头就无明,明和无明都没有,「如是乃至即老」,「无明缘行」,行世间的事,「行缘识」,有这个认识,他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由过去的事情又成现在世,「识缘名色」,这就是人一坐胎的名字,由这个不明白,所以这个人就投生了,「名色缘六入」,一坐胎就有六根了,六根怎么叫六入?就是眼能入色、耳能入声、鼻子入香、舌头入味、身上入触,这是前五根对五尘,心里头能入法,就是前五根对其五尘的法,他都入进去,就叫法尘,这是说由这个明就成了无明,「六入缘触」,人一生下来六根对六尘,小孩他什么也不明白就叫触,「触缘受」,人一生下来就要吃奶,「受缘爱」,谁给他东西吃,他就向谁好,「爱缘取」,他长大了爱什么他就取什么,「取缘有」,你取什么就有什么,今世有什么业,来世受什么报,「有缘生」,这是说到来世,「生缘老死」,生下来,还得老、还得死,这是十二因缘,是简略的说,「如是乃至即老即死」,乃至是个超略之词,从无明上来的,明无明尽,「如是乃至」,把当中的几支超略过去了,「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又从今世到来世,这是十二困缘,是中乘圣人法,怎么就成了中乘的圣人呢?他是修还灭门,我们凡夫是顺生门,顺着就生人、逆着就生圣,怎么是还灭门?你要想了生脱死、成圣成贤,先灭这个无明,无明灭就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一起灭,这是还灭门,底下还有四谛法。
即若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前边都是非苦、集、灭、道,这又说即,即苦、集、灭、道,这四谛把他研究实了,一点也不错,怎么叫苦、集、灭、道呢?人生下来就哭,所以说生苦,苦是从哪来的呢?由集来的,就是由十二因缘,自己招集的,苦不是谁给的,你做什么业生什么人,你前生造聪明业,今生就是聪明人,前世做糊涂事,今世就是糊涂人,苦集得怎么去呢?得修道!要想离苦你得把这些集的东西都销灭了,灭了凡夫法就成圣人,这地方叫寂灭,这寂灭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不是生灭的意思,再说销灭世间上一切烦恼,应该怎么除去?得修道!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灭是出世果、道是出世因,你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有智慧才能得证小乘圣人果位。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
这段文是大乘的六度法,「即檀那」,头一度是檀那,翻布施,大乘法第一步引导人先做布施,有钱舍钱,没有钱舍什么?你明白佛法就施舍佛法,财施、法施!有钱财布施也好、没有钱财有佛法的布施也好、有钱有佛法一起布施更好,行布施有什么用处?布施度悭贪,你要有贪心,就不能行檀那,这是说钱财不肯舍,你要明白佛法不肯给人说,这也与檀那相反,若肯财施、法施,度自己的贪心、又度一切人的悭贪心,刻薄悭吝、贪得无厌的这种心就没有了;第二种「即尸罗」,尸罗翻戒律,就是让人持戒,大乘的戒律持十重四十八轻戒;第三「即毗黎耶」,毗黎耶是精进,勇猛精进!什么勇猛精进?就是布施与持戒要精进!不能懈怠;第四是「即羼提」,羼提是忍辱,你要行布施、持戒、精…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