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8

  ..續本文上一頁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我們簡單說就是智慧,禅那尋常說就是止觀,這叫六度,這都是行菩薩道必須要用的,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禅定、智慧,你沒有智慧也不能度化人,因禅定你才能修行,所以依六度能可以離苦海到彼岸,「非波羅蜜多」,波羅蜜多直接著翻就是由苦海到彼岸,從苦海裏頭可以到在彼岸上,以六度可以離苦得樂,就是這麼個意思。上邊都加個非字,這佛法有泯的時候、有立的時候,泯就沒有六度相,所以這一個非字就是諸法空相,這就表示空,並不是斷滅空、也不是頑虛空,這是在有上說空,叫妙有真空,說到波羅蜜多,已經離苦得樂了,這個功夫已經修成了,這底下又說-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羅诃。叁耶叁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這是佛法,剛才六度是菩薩法,「怛闼阿竭」就翻如來,平常說如來佛,印度話叫「怛闼阿竭」,「非阿羅诃」,非字是空義.阿羅诃翻應供,佛的十號之一,「叁耶叁菩」翻正遍知,這個正理普遍的、沒有不知道的。這個大涅槃與二乘涅槃不同,涅槃這兩個字翻不生不滅,他這裏分析有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阿羅漢與緣覺都叫小乘聖人,他也有兩種涅槃:活著的時候是有余涅槃、到臨命終時叫無余涅槃,把世法俗業都銷滅了,到這地方叫不生不滅,這是二乘人的二種涅槃。這裏說如來十號,文來的簡略,一提這叁號,其余的也都明白了,解釋的時候不得不說一說,「非大涅槃」,這是對著小乘說的,大乘涅槃也有兩種,就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分,小乘只是了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了脫,變易生死是分段生死的根本,這個地方他還沒了脫,這裏說大涅槃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一齊了脫,都沒有了,又「非常,非樂,非我,非淨」,這專說常、樂、我、淨這四個字,常是永遠常在、沒有生死;樂是永遠安樂、沒有煩惱;我是永遠沒有變化;淨是永遠清淨、沒有汙染,這是佛的四德,把佛經上要緊的名詞都集到這裏來,爲發明佛的果位,這裏加一個非字,這個地方先不用說了。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是俱非」,以著這個俱非,這是承著上邊說,非小乘、非大乘、非佛法,加上個非字,「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這叫世、出世在一塊,出世也不離世間、世間也不離出世。佛是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世間,衆生這個緣要熟了,隨時教化,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說到這裏已經結成了。

  

  藏心俱即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上是說一切法如實空義,這又說一切法如實不空,什麼就是什麼,合在一塊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世出世故」,這是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前邊說的非完全就是說諸法性空,空是妙有真空,不是眼前這個虛空,這又說如實不空義是真空妙有,說「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以著這個該怎麼樣呢?「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就是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隨緣裏頭藏著不變、不變裏頭藏著隨緣,這就是說不可思議的道理,人人都俱足,我們人都是著在一邊,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你要說亦有亦無就不明白了、就不信了,說非有非無更不信了,所以以著這個「世出世故」,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他就成這個佛法,這就是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隨緣裏藏著不變、不變裏藏著隨緣,你不能說一定是個什麼,世間萬物也都是這樣,我們人也是變就不變,你沒看見他變、他無故的就老了,你說是無中生有,有中就成無,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即如來藏」,他是承著世出世故,你向哪裏去找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如來藏「元明心妙」,元是當根本講,根本上就是明明白白的一個心,不可思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心造的,這個人的自尊自貴,哪個人沒有心?也不管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統統都有心,有心你要會用,人人都能成佛。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承上邊說「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說「即心即空」,空就是沒有,隨跟著說有,「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大」,這是說七大,這才說了六樣,這個心是說的就是勝義根,這說「即心即空」這段文,上邊說非,這是說即,即就是有,這個心是見、聞、齅、嘗、覺、知,是勝義六根,還有六種勝義識,這識與根還不一樣,到這七大上是從根本上解決的,所以這個心與其他的解釋全不同,就依著這個「即心即空」,「即心即空」是依著這個「元明心妙」,以這個「元明心妙」,心就是心、空就是空,他怎麼說七大?這才說六樣,這見、聞、齅、嘗、覺、知算是勝義根,算是一大,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也算是一個識,一個根、一個識,加上虛空、加上地、水、火、風四大,這正是七大,七大這是總說,底下又分開說-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指著凡夫法說的,「即色,即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這是六識,這六根、六塵、六識是十八界,前邊說空,這裏說有,就是凡夫所承認六根、六塵、六識,統統的都歸在如來藏,是這麼個意思,底下又說十二因緣。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佛說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十二支,念的這段文簡略說完了,統統都歸如來藏,「即明,無明,明無明盡」,明就是指的人心明明了了的,這個無明從哪來的?是從明上來的,這個人元來都是清清淨淨的、明明白白的,就是因自己不認識自己,拿世法一染,就不明白了,明就成了不明,「明無明盡」,說這個明和這個無明,統統的都到了究竟,該怎麼樣呢?無明就緣行,「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如是乃至」,由這個明、無明緣行,他這個人的心沒有著落,這是說發起的話,由這個明就成了無明了,因什麼無明呢?他一有對相就不認識自己的明,拿這個明就染了,由這上頭就無明,明和無明都沒有,「如是乃至即老」,「無明緣行」,行世間的事,「行緣識」,有這個認識,他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由過去的事情又成現在世,「識緣名色」,這就是人一坐胎的名字,由這個不明白,所以這個人就投生了,「名色緣六入」,一坐胎就有六根了,六根怎麼叫六入?就是眼能入色、耳能入聲、鼻子入香、舌頭入味、身上入觸,這是前五根對五塵,心裏頭能入法,就是前五根對其五塵的法,他都入進去,就叫法塵,這是說由這個明就成了無明,「六入緣觸」,人一生下來六根對六塵,小孩他什麼也不明白就叫觸,「觸緣受」,人一生下來就要吃奶,「受緣愛」,誰給他東西吃,他就向誰好,「愛緣取」,他長大了愛什麼他就取什麼,「取緣有」,你取什麼就有什麼,今世有什麼業,來世受什麼報,「有緣生」,這是說到來世,「生緣老死」,生下來,還得老、還得死,這是十二因緣,是簡略的說,「如是乃至即老即死」,乃至是個超略之詞,從無明上來的,明無明盡,「如是乃至」,把當中的幾支超略過去了,「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又從今世到來世,這是十二困緣,是中乘聖人法,怎麼就成了中乘的聖人呢?他是修還滅門,我們凡夫是順生門,順著就生人、逆著就生聖,怎麼是還滅門?你要想了生脫死、成聖成賢,先滅這個無明,無明滅就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一起滅,這是還滅門,底下還有四谛法。

  

  即若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前邊都是非苦、集、滅、道,這又說即,即苦、集、滅、道,這四谛把他研究實了,一點也不錯,怎麼叫苦、集、滅、道呢?人生下來就哭,所以說生苦,苦是從哪來的呢?由集來的,就是由十二因緣,自己招集的,苦不是誰給的,你做什麼業生什麼人,你前生造聰明業,今生就是聰明人,前世做糊塗事,今世就是糊塗人,苦集得怎麼去呢?得修道!要想離苦你得把這些集的東西都銷滅了,滅了凡夫法就成聖人,這地方叫寂滅,這寂滅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不是生滅的意思,再說銷滅世間上一切煩惱,應該怎麼除去?得修道!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是出世果、道是出世因,你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有智慧才能得證小乘聖人果位。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

  

  這段文是大乘的六度法,「即檀那」,頭一度是檀那,翻布施,大乘法第一步引導人先做布施,有錢舍錢,沒有錢舍什麼?你明白佛法就施舍佛法,財施、法施!有錢財布施也好、沒有錢財有佛法的布施也好、有錢有佛法一起布施更好,行布施有什麼用處?布施度悭貪,你要有貪心,就不能行檀那,這是說錢財不肯舍,你要明白佛法不肯給人說,這也與檀那相反,若肯財施、法施,度自己的貪心、又度一切人的悭貪心,刻薄悭吝、貪得無厭的這種心就沒有了;第二種「即屍羅」,屍羅翻戒律,就是讓人持戒,大乘的戒律持十重四十八輕戒;第叁「即毗黎耶」,毗黎耶是精進,勇猛精進!什麼勇猛精進?就是布施與持戒要精進!不能懈怠;第四是「即羼提」,羼提是忍辱,你要行布施、持戒、精…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