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P7

  ..续本文上一页承认,没有善根不容易信,「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底下说「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这是说七大,上文也讲过七大,七大有根大,根有浮尘根、胜义根,浮尘根是无常的,胜义根要明白了,在这里站住脚根,这就是明白道了,道就是把佛法通达了,不是还有个什么东西叫道,说是这个「本妙圆心」,他一样一样的说,说如实空义显这个体,这是说如来藏体上的空义,「本妙圆心」非是心,也不是现在打妄想的这个心、也不是虚空、也不是地水火风,七大这是说其总,底下分开说「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这又是一段,这地方就是空十八界,前边七大为总,这是分开说,都指着什么说?指着「本妙圆心」,就是解释如来藏的一句话,什么叫如来藏?就是「本妙圆心」,怎么叫「本妙圆心」?底下分开来说,都得说到了圆融无碍,这个圆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圆字当圆满说,不是对待说的。上来是空七大,非七大是空了,了然这个「本妙圆心」,这叫真空,我们人的眼睛看见的叫顽虚空,顽梗不灵、什么也没有的这个空。上边是总名,这是分别开说,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妙有真空,这六根是色相,我说的六胜义根是见、闻、齅、尝、觉、知,这里得分析开了,眼是眼、见是见,我们人都认为能见的都是眼睛,没有眼睛就不能看见,没有眼睛还有魂灵,魂灵还是有眼睛看见,这个地方得知道,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了吗?所以,人日久年深,生生世世都是这么经验的、这么听见的、这么看见的,所以佛出世一说这个根本道理,有点不容易信,信得有点善根才能信,多生多世听过多少次,他才愿意听,没有善根的人,你无论说什么他也不信,他把世间法看的真了又真,那就没有办法了。我才刚念的这一段文,这是说空十八界,三六一十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这当中超略四个名词去,前边七大文,凡夫、圣人、众生界、佛界,统统是由这七大造成。底下分开说,我们凡夫每天必用的十八界,分开眼等六根、色等六尘、眼识界等六识界,这是凡夫法,凡就是普通的人,这是说凡夫法,要在「本妙圆心」,「本妙圆心」就是解释「如来藏本妙圆心」,分别开了又说十八界,大家都知道了。底下又说圣人法,这是非凡夫法、非圣人法,圣人分三种:有小乘圣人、有中乘圣人、有大乘圣人,小乘圣人是四果阿罗汉;中乘圣人叫辟支迦罗,也叫辟支佛,以十二因缘成道;大乘圣人是菩萨,菩萨修六度法,这是空十八界,十八界要是不起分别心就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这么个道理,底下是空圣人法,空中乘圣人法。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一段是中乘圣人十二因缘法,这十二因缘法先念一念,好知道是什么,头一个就是「明合无明」,由明转成了无明,我们人的灵性是最灵的,要不就学什么都能成什么,学世间上的事就是世间上普通的人、你要学圣人的事就是圣人、你要学佛的事就是佛、学菩萨的事就是菩萨,这十二因缘法是中乘圣人法,由明转成无明,这算是一支,「非明无明,明无明尽」,这个非字贯在底下,「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就是这么个念法,这一个非字非三样,「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连明也没有了、无明也没有了,都尽了,底下还有一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这段落分开了,还好记好明白,前边说的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这是我们普通人都有的、都有作用的,这底下说圣人法, 「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由底下连着十二个因缘,这上头整个的说就算一个无明,这是说非无明,简单的说,他要说开「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这三样都没有,这是空义,名词是世间上的名词,要在这个名词上空,就是圣义、就是佛羲,说「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到这里是十二样,我念一念,大家也可以知道,也不算讨厌,「无明缘行」,无明就是糊涂,心里胡思乱想,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心不能错用,心是最宝贵的,你把他宝贵好了,人人都能成佛,世间上想发财致富、你想做什么人物,这都是妄想,你要说成佛最高了,这是人的本份事情,佛者觉也,自己身上带着的东西,不向外求,成佛改个名词,就是成觉,成了我自己的知觉,我以知觉为本位,不以有形有相的身体为本位,大家这个地方就好明白了,这地方说「非明无明」,这是说非,你敢正式的说这个名字,把这个非去了,无明这是必须有的,人人都是这个样子,都从无明里经过,「无明缘行」,你心里糊涂,心就歇不住,想完了这个就想那个,你一缘行得有认识,「行缘识」,你就有了认识、有了分别,人所认识的,「识缘名色」,人生、人死,人是怎么生的?不必细说,你有这种认识,将来还得托生人,「识缘名色」,名色是坐胎的名字,哪个人没有父母?「名色缘六入」,坐胎在母腹长成六根,「六入缘触」,人一生下来,六根触六尘,怎么叫触呢?不认识!小孩一生下来哪认识呢?他眼见到什么东西就要触动;「触缘受」,对心思的就欢喜,不对心思的就哭;「受缘爱」,长大就分别知识,见什么我爱、那个我不爱,爱什么求什么,「爱缘取」,愿意吃什么就买什么吃,「取缘有」,作取什么有什么,这就说到人做善有善报,你爱做善你就取善、做恶你就取恶,你把恶取了,就是你自己的,「有缘生」,到了来世,从前世说今世,从今世到来世;「生缘老死,老死以后又生」,老死到了究竟—忧悲苦恼,人到临死的时候,哪还有好境界呢?忧愁、悲哀、痛苦、烦恼,最后得这四个字-「忧悲苦恼」,这是十二种因缘,这里说的文辞简略,「非明无明」,也不是明、也不是无明,也不是明无明尽,「如是乃至」,我说的这十支,前边说的无明,最后说老死尽,「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这就不用细说了,这是中乘圣人用这些法修行,底下再说小乘的圣人。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这是小乘圣人修行法,证到极果阿罗汉,我念的六句话,「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这四句话-苦、集、灭、道,人在世间是离不开的,苦集是凡夫法、灭道是圣人法,这非字不用讲,非就是完全不是。佛先说苦、集、灭、道,人有八苦交煎,我也常说,不说到这里也就不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谁能离得了?生下来就哭,因什么哭?他不好受才哭;老苦,你看我这个样子,走路还得人帮忙,这就是老苦,不论老少有了病就是苦,谁敢说我没有病?到临死更苦,还有四苦:爱别离苦,你好爱他,他死了,离别了;怨憎会苦你越烦他越离不开,你天天怨他憎恶他,天天还得聚会,不聚会没有饭吃;还有求不得苦,你看人没有儿女,求儿求女,求不着也是苦,最后一个是色身的苦,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有这个色身,我不知道旁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有衣、食、住,你没有这个不行,有这个身体,他不能独立,非有帮忙的不可,没有吃的、穿的、住的,你怎么活着?人生活为这衣、食、住,得受多少苦处,你不受苦不行,所以说五阴。色阴就是有形相的身体;受阴就是要享受衣、食、住;想阴,你得想主意,什么事情也得有思想,光想不行还得去实行,这叫行阴;人家能行你不能行,还得先学知识,这叫识阴,先念书学知识,好吃饭穿衣住房子,你看这一个身体多苦,这叫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八苦交煎。你到了佛法上,不但不是乐、也不是苦,非苦,到这个地方苦是从哪里来的?召集来的,「非苦非集」,人人都学佛,哪有这些苦楚?所以说成佛不算是妄想、也不算高求,是人人的本份事,成佛怎么讲?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觉,这个知觉不是胡思乱想,有了正经的道路了,大家别看成佛太高了,我们还能成佛吗?人人都有成佛之份,就是这种好事,人不信的多,你要相信那得多少世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里说苦从哪来的?是从集上来的,你自己招集来的,自己做什么业受什么报,要想去苦,知苦就别招集了,苦就灭了,知苦断集,怎么断法呢?得慕灭修道,你得羡慕这个佛道,把一切的烦恼都销灭了,就证了寂灭了。所以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先说这个非字,非苦啊!你就不能够受世间上五阴炽盛苦、八苦交煎了;非集,就不能招集了,你明白这个佛法,哪能招世间上的苦?这个苦都是自己找的,人自个儿找苦,他不苦也不行吶!非灭、非道,要想去苦集、要想不受苦,你得有个道理啊!你得学个道理才不招集啊!把道修成了,就证寂灭的佛法,你灭除一切烦恼成就佛道,知苦断集,想灭烦恼就得修道,苦、集、灭、道这叫四谛法,「非智非得」,你得有这个智慧、羡慕这个寂灭,你就得修道,这个地方得有智慧,有智慧然后才能得证四果阿罗汉圣人位。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这一段文是说六度法门,这是大乘法,随跟着就是佛法,「非檀那」,这是梵语,都没翻,这是最尊重的意思,原来的音声不肯翻,解释是一样能明白,这先说六度法,大乘法是先以六度入手,头一度就是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大乘法最要紧的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都行要施舍,「非尸罗」,第二是尸罗,完了再解释非字,这非字容易解释,尸罗就是戒律,学佛的人,不管大乘小乘先持戒律,大乘有大乘戒、小乘有小乘戒,这里说的大乘菩萨戒,「非毗黎耶」,第三是毗黎耶,就是精进,「非羼提」,羼提是忍辱,「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