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P6

  ..续本文上一页

  

  前边佛把水火不相容的疑问说完了,这又提到色空相倾相夺的问题,富楼那问佛两个问题:一个水火不能相容、一个是色空不能周遍,佛又解释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他以为有形色就没有空、有空就没有色,这两样是相反的、不相合的,「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没离开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这个如来藏是本经的一个大总题,统统都归这个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妙真如性,如来藏包容一切,「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都是如来藏,「是故于中,风动,空澄」,风是动性、空是不动性,「日明,云暗」,一个动、一个不动,一个光明、一个黑暗,「众生迷闷」,这就说世界上普通的人迷惑沉闷,因什么迷惑沉闷?他以为风是风、空是空、日是日、云是云,一定是不相合的,世人因这些事情就迷闷了,因迷闷就「背觉合尘」,你要在知觉上观察,一切唯心造,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心的别名,因什么迷惑?因什么沉闷?没有二种病,就是一种病-「背觉合尘」的病,把自己的本有的知觉违背了,与六尘合在一块,觉就是自己的本觉妙明,若是清净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如此,不是提另有个如来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在如来藏妙真如性里,人人都有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不会用,因什么不会用?不知道!要知道了也没有高低、也没有先后、也没有老少,是个平等法!众生迷闷了,把自己的本知本觉违背了,拿这个心就着在六尘上,大家知道这个见、闻、觉、知,这是人身上的法宝,你把如来藏迷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佛要不给说透了,谁知道?人要修行成道成佛,都在见、闻、觉、知上。释迦佛夜睹明星,他是眼见;观世音菩萨悟道,他是耳闻,各有所本,人在六尘上不迷,守住见、闻、齅、尝、觉、知本位,这就是真修行,不用去问老师怎么修行,自己就明白,这是现成的,自己不是有见、闻、觉、知吗?不应见的不去见,不能拿眼迷在色上、耳朵迷在声上、鼻子迷在香上、舌头迷在味上、身体迷在触上、心里头迷在法尘上,佛这个地方说得明明白白的,「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所以我们叫世间人,世间上的形相都摆出来了。什么叫佛法?离开世间相就叫佛法,你哪里去找佛法?自己身上有佛法,自己也有世间相,本来都在自己,因此,「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拿六根迷六尘,多冤枉!人生转眼就过去,有什么可贪的?这都是人迷惑的地方,都是人受苦的地方。

  

  妙合藏心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这场。遍十方界。

  

  这一科文还是说不变随缘的利用,这个题目「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话要是不研究佛经的人一听就沉闷了,怎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说全体大用,这个意思我得多说几句好明白,不变是体、用是随缘,虽然是随缘,体不变,怎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说个比喻,大家容易明白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人人每天都用,这是离不开的,因这个话不常听,就不好明白,一说了就明白了,就拿我讲经,一个体、一个用,所以说不变就是体、随缘就是用,我到这里来讲经,大家来听,我就随大家的缘让我讲经,这是用,有用必有体,身体就是体,身体随缘讲经,讲完了,我还是这个人,也没变化,你们诸位听陉,也是随缘,听完了,还是你这个身体,你们大家想想,要不给说上两句话,大家就沉闷,不知道什么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你要说开了就容易懂、也容易记住。这段经文,这是说不变的体起了随缘的用,这是佛对富楼那说,因他执难问疑,他有不懂的地方,这就是一难,心里头生疑惑,让佛给他解说,上边已经说了一半,从念的这段文起,又算一半。上文他疑惑的水火不相容,佛说水火互不相碍,佛已经给他说完了,二种疑惑是色空不能遍满世界,不能容空,空要是遍满世界,不能容色,他的着一边说,要说色空都遍满世界,这话当然是让人疑惑,佛拿富楼那问话重提起来,佛的口气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他是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佛是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就是这么句话,要紧就在这个妙明,怎么叫妙明?妙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我们人以为心里不思想、口里不议论,还有什么?就是一个明,这个明明白白就是人的本心,这个本心永远也不生、永远也不灭,你要是相倾相夺,那就有色空、有生灭,因什么成佛呢?就是一个妙明这二个字就妥当了,明白了这个理,照着这个起观念,这就是向成佛的路上走,底下再说如来藏有什么好处呢?「而如来藏」没有旁的,「唯妙觉明」,唯独是妙觉明,妙觉是口不可议、心不可思的知觉,妙明是明明了了的「圆照法界」,法界就是十方世界,他要真能做的,就能圆照法界,要能圆照法界就都成了如来藏,「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为无量」是指什么呢?如来藏,「无量为一」是指什么呢?也是如来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也是如来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也是如来藏。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都在如来藏里含着,「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在一个毫毛的头上能立一个佛的世界,宝王剎是佛的世界,佛依止的地方,这是说小中现大,因什么?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没有二样;佛为三宝之王,佛宝、法宝、僧宝,佛也称宝王,在一毫毛头上现宝王剎,这是说小中现大的境界,「坐微尘里,转大*轮」,世界上尘土是微尘,比尘土还小叫微尘,坐在微尘里能度化众生,佛度众生就是「转大*轮」,「灭尘合觉」,没有旁的法,你把六尘销灭了,与这见、闻、觉、知契合,就是「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就能发生出真如来,因什么叫真如?你如就真,就叫真如,真如这两个字是佛法中的特别的名词,世间上各如本位,就叫真如,佛经上一起头就是「如是我闻」,如就是、不如就不是,这个地方还加一个真字,「灭尘合觉」,把六尘灭了,合见、闻、觉、知,「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就能发生出来真如妙觉明性。

  

  藏心俱非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段文是承着上边解释理性,也可以说性理,在大科上是第二科,名叫随缘不变之体,上来是不变随缘之用,这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经文中到了究竟的话了,世界上一切所有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地方是发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上边已说随缘不变的用,这个地方是显随缘不之体,这个随缘,上边说人的心性化成水、化成火、化成日月之明、化成黑云之暗,拿这些代表世间上的一切,名名色色都说到了。这是承着上边说,不变随缘之用已经解释完了,这里发明随缘不变之体,做三次解释,先说「空如来藏」,这段文先说如实空义、第二说如实不空义、第三是说非空非不空义,前边说完用,这里说体,如来藏就是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怎么讲呢?「本妙圆心」,就是人的心,人人皆有心,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应当学这个成佛的法,「本妙圆心」,他不是哪个时候造出来的,根本上就是不可思议,你不可说在哪个地方起头,不是心里可以思想到、也不是嘴能说到的,说不到讲不到,你这一个劲的说是怎么回事情?这就是曲引旁征,从旁边把他考征实了,直接着不能说,就是曲曲折折的把他引起来,让人好明白这个理,明白什么理?明白不可说的理,这个理一说就错了,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要心里一想就错了,不用说你说的对不对,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也没正式说,佛从旁边绕着说,把你引到这条路上,引的让你自己认得,是这么个道理,要是一说出来就成了病了,一说就有名相,你不着在名上就着在相上,佛就怕人执着,佛就怕人抓住不松手,我们人把世间事情就当真的,拼了命一定要干,其实你还没干好,干好了又怎么样?朝代都换了多少,哪个说一定久远,这是继续着上边说不变随缘之用,随一切缘,你心里用水、用火、用风,就现出水火风来,你要明白了根本上没有水、火、风,水、火、风就不现,你要装扮还不行,这得从根本上解决,「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他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的心称为「本妙圆心」,这个圆不是我们眼睛看见的那个圆,无论你天地多高多大都充满了,因什么充满了?都是他生的,一切唯心造,大家别疑惑,都有我们一分子。你心思我是一个凡夫,你要不明白真理,就是普通人,要明白了,就有阶级了,有贤人、圣人,还有大圣人菩萨、佛,有这些阶级,这是关系什么?关系你把不可思议的理明白多少,你明白圆满具足了,你就成佛,就是难明白,怎么说呢?不可说嘛!说出来又给人添一层迷惑,他是这么个道理,「而如来藏」就不必说了,「本妙圆心」,根本上他就是个不思议的、圆融无碍的,无所不在!这个圆字包罗一切,不是一定对着方圆说的,圆满没有不充足的地了,所以名字就叫如来藏,藏者藏也,已经藏完了,都藏好了,永远藏着,这是叫藏,说「本妙圆心」,根本上他就是一个不思议的、圆满一切的一个知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我们人的知觉用的不完全,拿见、闻、觉、知当心,岂不知这也叫心,是个妄想心,大材小用了,你心思这个心就在人的肚皮里头啊?要这么一点有什么用处呢?还能成佛吗?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都是自己的本心,大家要知道,人人都不容易…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