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周遍法界」,地、水、火、风本性怎么圆融无碍?怎么能周遍法界?佛拿他以前问的话给他解释,佛说四大性皆周遍法界,这话本真不好讲,寻常人一听就不相信,佛举出富楼那疑惑的话,「疑水火性不相陵灭」,他疑水火性不相侵陵销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要考征起来虚空和大地,一个虚、一个实是两不相容的,两个俱能周遍法界,不该相容啊,大地若是塞满了虚空,虚空就没有了,都是虚空就不成大地,这个理都说不通,这是佛拿他以先所说的话,现在问好了,底下再给他说个比喻。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佛说你不知道万法皆空,「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譬如这个虚空,他的体不是群相,不是世间上形形色色的这些事情,所以虚空不拒绝一切相,在这里头任运作为,佛把这个话讲开了,底下给他说了七种譬喻「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佛给他说了这七个比喻,你疑惑大地与虚空不相容,水与火不相容,以这个相离这个理,他所以执难问疑,所以佛给他说比喻,若在我们人一听,本真是水火不相合,所以人都疑惑世间相的这个相都是实在的,岂不知这都是一性所成的,佛的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佛给他说个比喻,佛拿虚空比喻天然的理性,说世界上万物各有各的性,这个性是无量无边的,能容纳一切相,因什么能容纳一切相?相是从性里生的,所以你看见一切物是实在的,水不容火、地不容空,各不相容似的,说各物都不离虚空,法法皆空,要知道虚空不拒绝诸相发挥,一切诸相在空里发挥,彼太虚空他能互容,你要知道水火各有个空,那比如虚空「体非群相」,虚空之体可不是群相,这是佛向性上引他,世间上就是一个事一个理、一个性一个相,这都是对待的,所以这个事总得溶化在理上,这个相总是溶在性上,所以举出来一样一样给你看,那个性体好比虚空,「日照则明」,每样都能在空,水也不离太虚空、火也不离太虚空、地也不离太虚空,此太虚空日照就明,「云屯则暗」,云屯就暗,「风摇则动」,风摇就动,「霁澄则清」,雨过天晴叫霁,「气凝则浊」,气凝聚在一块就浊,「土积成霾」,土积在一堆就叫霾,「水澄成映」,水若是清凉就像镜子似的,映就是反映,有什么相对着水都映进里头,「于意云何?」我说的这七种比喻,在你的心意之中怎么样?你信不信?你明白不明白?「如是殊方,诸有为相」,就是照着上边说的这七样殊方,方向很多了,有形相、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这七样是他自己生的呢?彼就指的日照、云屯等,不是自己生的,是虚空有的呢?「若彼所生」,这七样是自己所生的,就是这么句话,「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就拿这个日照,应当十方世界都是日光了,你要知道里边有做不到的地方,「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十方世界都是日色,就不能看见圆日,怎么还能看见圆日呢?看见日头(太阳)当然不是日色了,「若是空明,空应自照」,空明也给他驳了、日明也给他驳了,「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这是足见其明也不彻底,「若是空明」,虚空若是生明,虚空应当自己照自己,云何在中宵半夜里云雾满天之时不生光耀呢?足见其还不是空明,这也不是日头明,「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应当知道,也不是日、也不是空,还与空日不两样,就是这么一句话,底下还有解释-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这是承着上头说,「非日非空」,还「不异空日」,说不是还说是,这是怎么回事?这底下就说实了,你说空说日,这都是形相,都是虚妄的,「观相元妄」,观相根本上就是虚妄,「无可指陈」,对于相不是实在的事!对着相说,「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你若邀空华,还得结空果,佛又对当机说「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你要知道是这个,你就不能盘问这个互相陵灭了,底下说在相上看没有真的,根本上就是虚妄的,哪能研究出互相陵灭的真义呢?「观性元真」,观性根本上就是真的,这地方要紧就在性上,性相是相对的,相是无常的、性是真常的,「观性元真,唯妙觉明」,这个性唯独就是不可思议的性觉妙明,妙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真理,「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这就说到佛的心里,「先非水火」,先当本字讲,根本就不是水火,你还问水克火,不相陵灭!这是说到性上,你要是在相上,哪一样也靠不住,你看我们这个人一天一变,三年不见就变了样,十年不见面就不认识了,所以说这个相是靠不住,「观性元真」,性是怎么个理呢?「唯妙觉明」,唯独就是不可思议的性觉妙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这世间上宇宙、山河大地都是从妙觉明心里头发出示的,你要说到根本上,他是没有相克相生,他是一体,你要知道这个都是「妙觉明心」,你说水火不相容,他根本上也不是水、也不是火,是什么?由「妙觉明心」里发出来的,是这么一句话,「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你还又问水不能容火、火不能容水呢?「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这个真妙觉明,就是说的妙觉明心,就是这么个样子。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河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这段又仍是佛答富楼那,说「观性元真」,对着「观相元妄」,观是观察、观念、观照的意思,观照这个性根本上就是真的,怎么知道他是真的?所以知道唯独就是妙觉妙明,觉是人的知觉、明是人心里的明白、妙是一个不可思议,佛法重在这个妙字上,「唯妙觉明」,唯独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不可思议的这个明白,这是承着「观性元真」而说,你要观察实了,观相根本上是虚妄不实的、观性是个无形相的,根本上就是真实不虚的,怎么叫真实不虚?解释这个「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因什么说「观性元真」?他没有二样,唯独就是观一个妙,妙是不可思议,「唯妙觉明」,一个妙贯两个字,说唯独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觉悟、不可思议的明了,没有二种事情,这是承着观性,根本上就是一个真实的,这个真实怎么个用法呢?是怎么个意思呢?唯独就在这个妙觉妙明,这是佛法里头最要紧的,解释妙觉妙明就是一个心,这个「妙觉明心,先非水火」,先当本字讲,根本就不是水火,因富楼那疑惑问佛水火不能相容,所以佛说这种道理,回答说:「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拿这个做个比喻,这个地方说,「汝以空明,则有空现」,说世界上地、水、火、风,虚空、万物、万事,这里头含着地、水、大、风、空、根、识这七大,这个地方说这些个话干什么?就说这个觉明,「真妙觉明」,根本上就不是水火,还有什么不相容?说你要知道这个意思,说一切世间上,地、水、火、风、空、根、识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个「真妙觉明」、「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共说了三个,这是最要紧的!说这个「真妙觉明」随处皆是,这个明有能明、所明、本明,这个本明就是「真妙觉明」,这个明也不是所明、也不是能明,发明这个本有的本明。佛说你用什么都得从根本上求,你要想明什么?你就得从妙觉明上来,说「汝以空明」,你若是用这个空明,他这个空明就现出来了,这地、水、火、风也是这么个意思,地、水、火、风是「各各发明,则各各现」,他依着什么各各发明各各现?就是依着这个「真妙觉明」,你要想空明也不离这个「真妙觉明」,「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是说一样,地、水、火、风、空、根、识,这是七大,哪一个发明,哪一个现,都依着什么发明发现呢?都依着这个「真妙觉明」,「真妙觉明」就是一个妙觉明心,你在哪个地方求明,他就在哪个地方现出来,「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说俱现这里就有问题,「云何俱现?」怎么个俱现法?佛对富楼那说,「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日头(太阳)影子照在水里头,两个人一块看这水里的日影,拿这个做个比例,「东西各行」,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则各有日随二人去」,这是一定的,「一东一西先无准的」,这也不是早先先把他预备好了,这里你「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你这里不应该这样执难问疑,一个日怎么随东西各行,若各有日随行,「各日既双」,当然是双的,「云何现一?」这是一个日头,这是怎么个道理呢?底下就给他结成了,「宛转虚妄,无可凭据」,拿这个比世间上的事情,是宛转虚妄的,是没有可凭据的。
倾夺藏心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