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这么个意思,「是等则以杀贪为本」,这就是杀业越多越好,以这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瞰。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人的力量大,把羊宰着吃了,羊死了还有托生人的时候,人死了还有托生羊的时候,「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照这个如是乃至十生之类,这众生有十二类,这怎么说十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有想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去掉无色生、无想生,没有形色的一类众生、没有思想的一类众生,不能参在里头受生死,这个众生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死了又再死、生了又再生,「互来相啖」,就像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是互相轮着班的吃,「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这就是杀业、恶业俱都生出来了,未来际是时间久的意思,「是等则以盗贪为本」,就是一个强盗,力大降力弱,「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你宰它、吃它,来世你得还它,所以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百千的劫,一劫就是多少万年,如是你死我亡的变化相,「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生了死、死了生,这是说杀业,爱业呢?「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你缠着我、我绑着你,谁也跑不了,这就是离不开的意思,「唯杀盗淫,三为根本」,说这三段文就是一个杀业、一个盗业、一个淫业,这三样算根本,这上边说的这些都离不开这三个字,「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依着这种因由缘起,造业就受果报,相续总不断的,人在世间上,生生死死,报仇的、报恩的,都是这么个样子。
相续通结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佛又对富楼那说,「如是三种,颠倒相续」,这三种颠倒是杀业、盗业、淫业,不应该做的去做,这都是颠倒,「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都是从根本上来的,人的天性「性觉妙明」就是一个本有的知觉,把觉性都抛了,只是用这个明了知性,他明了世间上一切的事情,不用这个觉性,「因了发相」,光用这个了,不用知觉,正知、正见不用了,光用这个了别心发出事相来,这是「从妄见生」,不是从正知正见生出来,「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所以这个世间上山河、大地、诸有为相,都是由人心生的,「次第迁流」,次第的改变,不能常常的存在,「因此虚妄」,这宇宙、山河、大地、人生都是虚妄的,人的心性才是真实的,由这心性变化出来的,变成「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不住,这种虚妄无有了期,「终而复始。」
除疑解惑
富楼那言。若此吵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这是富楼那听佛说的义理,又生起了疑惑,对佛说设若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本妙觉明」的妙觉也不是修成的、也不是炼的,本来就妙,根本就是,「与如来心不增不减」,若此妙觉本来就是妙,本来的不可思议的妙觉明与如来的心不增不减,我门凡夫众生的心,要能对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也没有增、也没有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怎么无中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不都是从心里头生的吗?「如来今得妙空明觉」,说佛现今得了「妙空明觉」,不思议的真空、明明了了的正觉,若这么个样子,你这是佛心现前了,「山河大地有为习漏」,这是世间上的漏落的、堕落的,「何当复生?」怎么又生出来呢?佛在这里也看见了,这是佛心生的,我们看见是我们心生的,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又生?这地方是富楼那的疑惑,底下佛回答—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聚落是个地方,他疑惑南边当了北边了,「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这个迷是因迷有?因悟有?「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同悟」,他对佛说,像这样的迷人,拿南当北、拿北当南,也不是因醒悟、也不是因迷惑,「何以故?」什么缘故呢?「迷本无根,云何因迷?」这个迷拿什么当根本?「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有根有本可以生出枝叶来,他没有根本,从哪里生出迷来?「悟非生迷」,你要说由醒悟生的迷,醒悟就不迷惑了,迷惑就不叫醒悟,「云何因悟?」怎么说因悟?也不是因悟,也不是因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佛言」,你要知道这个意思,迷路的人惑南为北,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佛说「彼之迷人,正在迷时」,正在迷惑的时候,「倏有悟人指示今悟」,有个醒悟的人来指示他让他醒悟,「富楼那,于意云何?」佛对富楼那说,在你的心意之中,以为如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说这个人纵迷惑在村庄上,聚落是村庄,「更生迷不?」佛说这个做比例,此人已经受人指教了,纵迷于聚落,还「更生迷不?」就是这么一句话。
不也。也尊。
这个迷人被人指点就不再迷惑了,他把南北颠倒了。他明白就行了,底下佛又说-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佛对富楼那说,「十方如来,亦复如是」,你知道吧,十方的如来也就是这么的,等于十方的如来叫人一指点,南是南、北是北,就是这么个样子,这有多么容易,十方如来就不迷惑了,原起不是佛,是普通的人,他就迷惑,让人一点就醒悟了,照这个方向实行实做也就成了佛,「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这个迷没有根本,这个性是无形无相的,「昔本无迷」,在根本上就没有个迷,这个迷也不算重病,「似有迷觉」,就像是有点迷觉,你要一觉悟就好了,佛说这是最容易的事,「觉迷迷灭」,说似有迷觉,似有若无的,似乎有这么一点迷惑的知觉,若是觉迷迷就灭了,并没有什么难事,「觉不生迷」,成了佛就不能再做凡夫,一悟永悟,「亦如翳人」,翳就是眼睛有病,「见空中华」,眼上有病的人,他看见空中有花,「翳病若除」,眼上的病如果去了,「华于空灭」,空中也没有花了,「忽有愚人」,这又转过来说,忽然有这么一个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他眼睛有病,看见空中有花,眼睛好了,花就没有了,他在空中花所灭的地方,「待华更生」,这地方听说有个花灭了,将来还得生,有灭必有生,「汝观是人」,佛问富楼那,你观察观察这个人,「为愚为慧」,这是佛问他的一句话。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富楼那说,「空元无华」,这虚空根本上就没有花,「妄见生灭」,虚妄的知见,看见有花生有花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你看见花在空中灭了,你不知道是眼睛的毛病,这已经是颠倒了,「敕令更出」,敕令这花在处空中更生出来,「斯实狂痴」,不但愚痴,而且是狂人,「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样的狂人他够不上为愚人慧人,「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这是佛重叙富楼那所问的话,你解悟了这个理,怎么还问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诸佛如来他这个知觉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妙觉,他明这个空理,你在这个地方下问词,「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这个话这是说,佛已经证了佛果,关于世间上一切法皆空,怎么还出山河大地呢?底下佛重叙富楼那问的,又说个比喻,比喻真智真断,不能重再起妄。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佛又说这个比喻,说佛已经成佛果,等于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成了精金再不能杂于矿石,又「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这话说的是,成了佛不能再作凡夫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把这个比喻说完,佛说,「诸佛如来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断德,佛把这道理都觉悟圆满了,证到不生不灭了,「亦复如是」,也像说的这个比喻一样。
性相参观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底下佛又叫富楼那,「又汝问言」,又你在先前问的话,「地水火风,本性圆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