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4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麼個意思,「是等則以殺貪爲本」,這就是殺業越多越好,以這個爲本。

  

  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瞰。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人的力量大,把羊宰著吃了,羊死了還有托生人的時候,人死了還有托生羊的時候,「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照這個如是乃至十生之類,這衆生有十二類,這怎麼說十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生、有想生、非有色生、非無色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去掉無色生、無想生,沒有形色的一類衆生、沒有思想的一類衆生,不能參在裏頭受生死,這個衆生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死了又再死、生了又再生,「互來相啖」,就像人死爲羊、羊死爲人,是互相輪著班的吃,「惡業俱生,窮未來際」,這就是殺業、惡業俱都生出來了,未來際是時間久的意思,「是等則以盜貪爲本」,就是一個強盜,力大降力弱,「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你宰它、吃它,來世你得還它,所以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百千的劫,一劫就是多少萬年,如是你死我亡的變化相,「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生了死、死了生,這是說殺業,愛業呢?「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你纏著我、我綁著你,誰也跑不了,這就是離不開的意思,「唯殺盜淫,叁爲根本」,說這叁段文就是一個殺業、一個盜業、一個淫業,這叁樣算根本,這上邊說的這些都離不開這叁個字,「以是因緣,業果相續」,依著這種因由緣起,造業就受果報,相續總不斷的,人在世間上,生生死死,報仇的、報恩的,都是這麼個樣子。

  

  相續通結

  

  富樓那。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佛又對富樓那說,「如是叁種,顛倒相續」,這叁種顛倒是殺業、盜業、淫業,不應該做的去做,這都是顛倒,「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都是從根本上來的,人的天性「性覺妙明」就是一個本有的知覺,把覺性都抛了,只是用這個明了知性,他明了世間上一切的事情,不用這個覺性,「因了發相」,光用這個了,不用知覺,正知、正見不用了,光用這個了別心發出事相來,這是「從妄見生」,不是從正知正見生出來,「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所以這個世間上山河、大地、諸有爲相,都是由人心生的,「次第遷流」,次第的改變,不能常常的存在,「因此虛妄」,這宇宙、山河、大地、人生都是虛妄的,人的心性才是真實的,由這心性變化出來的,變成「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不住,這種虛妄無有了期,「終而複始。」

  

  除疑解惑

  

  富樓那言。若此吵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複生。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這是富樓那聽佛說的義理,又生起了疑惑,對佛說設若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本妙覺明」的妙覺也不是修成的、也不是煉的,本來就妙,根本就是,「與如來心不增不減」,若此妙覺本來就是妙,本來的不可思議的妙覺明與如來的心不增不減,我門凡夫衆生的心,要能對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也沒有增、也沒有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怎麼無中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這不都是從心裏頭生的嗎?「如來今得妙空明覺」,說佛現今得了「妙空明覺」,不思議的真空、明明了了的正覺,若這麼個樣子,你這是佛心現前了,「山河大地有爲習漏」,這是世間上的漏落的、墮落的,「何當複生?」怎麼又生出來呢?佛在這裏也看見了,這是佛心生的,我們看見是我們心生的,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又生?這地方是富樓那的疑惑,底下佛回答—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爲北。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爲北」,聚落是個地方,他疑惑南邊當了北邊了,「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而出?」這個迷是因迷有?因悟有?「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同悟」,他對佛說,像這樣的迷人,拿南當北、拿北當南,也不是因醒悟、也不是因迷惑,「何以故?」什麼緣故呢?「迷本無根,雲何因迷?」這個迷拿什麼當根本?「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有根有本可以生出枝葉來,他沒有根本,從哪裏生出迷來?「悟非生迷」,你要說由醒悟生的迷,醒悟就不迷惑了,迷惑就不叫醒悟,「雲何因悟?」怎麼說因悟?也不是因悟,也不是因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佛言」,你要知道這個意思,迷路的人惑南爲北,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佛說「彼之迷人,正在迷時」,正在迷惑的時候,「倏有悟人指示今悟」,有個醒悟的人來指示他讓他醒悟,「富樓那,于意雲何?」佛對富樓那說,在你的心意之中,以爲如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說這個人縱迷惑在村莊上,聚落是村莊,「更生迷不?」佛說這個做比例,此人已經受人指教了,縱迷于聚落,還「更生迷不?」就是這麼一句話。

  

  不也。也尊。

  

  這個迷人被人指點就不再迷惑了,他把南北顛倒了。他明白就行了,底下佛又說-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複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于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爲愚爲慧。

  

  佛對富樓那說,「十方如來,亦複如是」,你知道吧,十方的如來也就是這麼的,等于十方的如來叫人一指點,南是南、北是北,就是這麼個樣子,這有多麼容易,十方如來就不迷惑了,原起不是佛,是普通的人,他就迷惑,讓人一點就醒悟了,照這個方向實行實做也就成了佛,「此迷無本,性畢竟空」,這個迷沒有根本,這個性是無形無相的,「昔本無迷」,在根本上就沒有個迷,這個迷也不算重病,「似有迷覺」,就像是有點迷覺,你要一覺悟就好了,佛說這是最容易的事,「覺迷迷滅」,說似有迷覺,似有若無的,似乎有這麼一點迷惑的知覺,若是覺迷迷就滅了,並沒有什麼難事,「覺不生迷」,成了佛就不能再做凡夫,一悟永悟,「亦如翳人」,翳就是眼睛有病,「見空中華」,眼上有病的人,他看見空中有花,「翳病若除」,眼上的病如果去了,「華于空滅」,空中也沒有花了,「忽有愚人」,這又轉過來說,忽然有這麼一個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他眼睛有病,看見空中有花,眼睛好了,花就沒有了,他在空中花所滅的地方,「待華更生」,這地方聽說有個花滅了,將來還得生,有滅必有生,「汝觀是人」,佛問富樓那,你觀察觀察這個人,「爲愚爲慧」,這是佛問他的一句話。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富樓那說,「空元無華」,這虛空根本上就沒有花,「妄見生滅」,虛妄的知見,看見有花生有花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你看見花在空中滅了,你不知道是眼睛的毛病,這已經是顛倒了,「敕令更出」,敕令這花在處空中更生出來,「斯實狂癡」,不但愚癡,而且是狂人,「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這樣的狂人他夠不上爲愚人慧人,「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這是佛重敘富樓那所問的話,你解悟了這個理,怎麼還問諸佛如來「妙覺明空」?諸佛如來他這個知覺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稱爲妙覺,他明這個空理,你在這個地方下問詞,「何當更出山河大地?」這個話這是說,佛已經證了佛果,關于世間上一切法皆空,怎麼還出山河大地呢?底下佛重敘富樓那問的,又說個比喻,比喻真智真斷,不能重再起妄。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爲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佛又說這個比喻,說佛已經成佛果,等于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成了精金再不能雜于礦石,又「如木成灰,不重爲木」,這話說的是,成了佛不能再作凡夫的事情,就是這個意思,把這個比喻說完,佛說,「諸佛如來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斷德,佛把這道理都覺悟圓滿了,證到不生不滅了,「亦複如是」,也像說的這個比喻一樣。

  

  性相參觀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底下佛又叫富樓那,「又汝問言」,又你在先前問的話,「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