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5

  ..續本文上一頁周遍法界」,地、水、火、風本性怎麼圓融無礙?怎麼能周遍法界?佛拿他以前問的話給他解釋,佛說四大性皆周遍法界,這話本真不好講,尋常人一聽就不相信,佛舉出富樓那疑惑的話,「疑水火性不相陵滅」,他疑水火性不相侵陵銷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要考征起來虛空和大地,一個虛、一個實是兩不相容的,兩個俱能周遍法界,不該相容啊,大地若是塞滿了虛空,虛空就沒有了,都是虛空就不成大地,這個理都說不通,這是佛拿他以先所說的話,現在問好了,底下再給他說個比喻。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于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爲相。爲因彼生。爲複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爲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佛說你不知道萬法皆空,「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譬如這個虛空,他的體不是群相,不是世間上形形色色的這些事情,所以虛空不拒絕一切相,在這裏頭任運作爲,佛把這個話講開了,底下給他說了七種譬喻「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佛給他說了這七個比喻,你疑惑大地與虛空不相容,水與火不相容,以這個相離這個理,他所以執難問疑,所以佛給他說比喻,若在我們人一聽,本真是水火不相合,所以人都疑惑世間相的這個相都是實在的,豈不知這都是一性所成的,佛的眼睛所看見的都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佛給他說個比喻,佛拿虛空比喻天然的理性,說世界上萬物各有各的性,這個性是無量無邊的,能容納一切相,因什麼能容納一切相?相是從性裏生的,所以你看見一切物是實在的,水不容火、地不容空,各不相容似的,說各物都不離虛空,法法皆空,要知道虛空不拒絕諸相發揮,一切諸相在空裏發揮,彼太虛空他能互容,你要知道水火各有個空,那比如虛空「體非群相」,虛空之體可不是群相,這是佛向性上引他,世間上就是一個事一個理、一個性一個相,這都是對待的,所以這個事總得溶化在理上,這個相總是溶在性上,所以舉出來一樣一樣給你看,那個性體好比虛空,「日照則明」,每樣都能在空,水也不離太虛空、火也不離太虛空、地也不離太虛空,此太虛空日照就明,「雲屯則暗」,雲屯就暗,「風搖則動」,風搖就動,「霁澄則清」,雨過天晴叫霁,「氣凝則濁」,氣凝聚在一塊就濁,「土積成霾」,土積在一堆就叫霾,「水澄成映」,水若是清涼就像鏡子似的,映就是反映,有什麼相對著水都映進裏頭,「于意雲何?」我說的這七種比喻,在你的心意之中怎麼樣?你信不信?你明白不明白?「如是殊方,諸有爲相」,就是照著上邊說的這七樣殊方,方向很多了,有形相、諸有爲相,「爲因彼生?爲複空有?」這七樣是他自己生的呢?彼就指的日照、雲屯等,不是自己生的,是虛空有的呢?「若彼所生」,這七樣是自己所生的,就是這麼句話,「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爲日色」,就拿這個日照,應當十方世界都是日光了,你要知道裏邊有做不到的地方,「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十方世界都是日色,就不能看見圓日,怎麼還能看見圓日呢?看見日頭(太陽)當然不是日色了,「若是空明,空應自照」,空明也給他駁了、日明也給他駁了,「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這是足見其明也不徹底,「若是空明」,虛空若是生明,虛空應當自己照自己,雲何在中宵半夜裏雲霧滿天之時不生光耀呢?足見其還不是空明,這也不是日頭明,「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應當知道,也不是日、也不是空,還與空日不兩樣,就是這麼一句話,底下還有解釋-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爲空果。雲何诘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複如是。

  

  這是承著上頭說,「非日非空」,還「不異空日」,說不是還說是,這是怎麼回事?這底下就說實了,你說空說日,這都是形相,都是虛妄的,「觀相元妄」,觀相根本上就是虛妄,「無可指陳」,對于相不是實在的事!對著相說,「猶邀空華,結爲空果」,你若邀空華,還得結空果,佛又對當機說「雲何诘其相陵滅義?」你要知道是這個,你就不能盤問這個互相陵滅了,底下說在相上看沒有真的,根本上就是虛妄的,哪能研究出互相陵滅的真義呢?「觀性元真」,觀性根本上就是真的,這地方要緊就在性上,性相是相對的,相是無常的、性是真常的,「觀性元真,唯妙覺明」,這個性唯獨就是不可思議的性覺妙明,妙是不可思議的這種真理,「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這就說到佛的心裏,「先非水火」,先當本字講,根本就不是水火,你還問水克火,不相陵滅!這是說到性上,你要是在相上,哪一樣也靠不住,你看我們這個人一天一變,叁年不見就變了樣,十年不見面就不認識了,所以說這個相是靠不住,「觀性元真」,性是怎麼個理呢?「唯妙覺明」,唯獨就是不可思議的性覺妙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這世間上宇宙、山河大地都是從妙覺明心裏頭發出示的,你要說到根本上,他是沒有相克相生,他是一體,你要知道這個都是「妙覺明心」,你說水火不相容,他根本上也不是水、也不是火,是什麼?由「妙覺明心」裏發出來的,是這麼一句話,「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不相容者?」你還又問水不能容火、火不能容水呢?「真妙覺明,亦複如是」,這個真妙覺明,就是說的妙覺明心,就是這麼個樣子。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雲河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這段又仍是佛答富樓那,說「觀性元真」,對著「觀相元妄」,觀是觀察、觀念、觀照的意思,觀照這個性根本上就是真的,怎麼知道他是真的?所以知道唯獨就是妙覺妙明,覺是人的知覺、明是人心裏的明白、妙是一個不可思議,佛法重在這個妙字上,「唯妙覺明」,唯獨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不可思議的這個明白,這是承著「觀性元真」而說,你要觀察實了,觀相根本上是虛妄不實的、觀性是個無形相的,根本上就是真實不虛的,怎麼叫真實不虛?解釋這個「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因什麼說「觀性元真」?他沒有二樣,唯獨就是觀一個妙,妙是不可思議,「唯妙覺明」,一個妙貫兩個字,說唯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覺悟、不可思議的明了,沒有二種事情,這是承著觀性,根本上就是一個真實的,這個真實怎麼個用法呢?是怎麼個意思呢?唯獨就在這個妙覺妙明,這是佛法裏頭最要緊的,解釋妙覺妙明就是一個心,這個「妙覺明心,先非水火」,先當本字講,根本就不是水火,因富樓那疑惑問佛水火不能相容,所以佛說這種道理,回答說:「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拿這個做個比喻,這個地方說,「汝以空明,則有空現」,說世界上地、水、火、風,虛空、萬物、萬事,這裏頭含著地、水、大、風、空、根、識這七大,這個地方說這些個話幹什麼?就說這個覺明,「真妙覺明」,根本上就不是水火,還有什麼不相容?說你要知道這個意思,說一切世間上,地、水、火、風、空、根、識從哪裏來的?都是從這個「真妙覺明」、「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共說了叁個,這是最要緊的!說這個「真妙覺明」隨處皆是,這個明有能明、所明、本明,這個本明就是「真妙覺明」,這個明也不是所明、也不是能明,發明這個本有的本明。佛說你用什麼都得從根本上求,你要想明什麼?你就得從妙覺明上來,說「汝以空明」,你若是用這個空明,他這個空明就現出來了,這地、水、火、風也是這麼個意思,地、水、火、風是「各各發明,則各各現」,他依著什麼各各發明各各現?就是依著這個「真妙覺明」,你要想空明也不離這個「真妙覺明」,「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這是說一樣,地、水、火、風、空、根、識,這是七大,哪一個發明,哪一個現,都依著什麼發明發現呢?都依著這個「真妙覺明」,「真妙覺明」就是一個妙覺明心,你在哪個地方求明,他就在哪個地方現出來,「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說俱現這裏就有問題,「雲何俱現?」怎麼個俱現法?佛對富樓那說,「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日頭(太陽)影子照在水裏頭,兩個人一塊看這水裏的日影,拿這個做個比例,「東西各行」,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則各有日隨二人去」,這是一定的,「一東一西先無准的」,這也不是早先先把他預備好了,這裏你「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你這裏不應該這樣執難問疑,一個日怎麼隨東西各行,若各有日隨行,「各日既雙」,當然是雙的,「雲何現一?」這是一個日頭,這是怎麼個道理呢?底下就給他結成了,「宛轉虛妄,無可憑據」,拿這個比世間上的事情,是宛轉虛妄的,是沒有可憑據的。

  

  傾奪藏心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