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佛把水火不相容的疑問說完了,這又提到色空相傾相奪的問題,富樓那問佛兩個問題:一個水火不能相容、一個是色空不能周遍,佛又解釋說,「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他以爲有形色就沒有空、有空就沒有色,這兩樣是相反的、不相合的,「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沒離開如來藏,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這個如來藏是本經的一個大總題,統統都歸這個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妙真如性,如來藏包容一切,「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都是如來藏,「是故于中,風動,空澄」,風是動性、空是不動性,「日明,雲暗」,一個動、一個不動,一個光明、一個黑暗,「衆生迷悶」,這就說世界上普通的人迷惑沈悶,因什麼迷惑沈悶?他以爲風是風、空是空、日是日、雲是雲,一定是不相合的,世人因這些事情就迷悶了,因迷悶就「背覺合塵」,你要在知覺上觀察,一切唯心造,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心的別名,因什麼迷惑?因什麼沈悶?沒有二種病,就是一種病-「背覺合塵」的病,把自己的本有的知覺違背了,與六塵合在一塊,覺就是自己的本覺妙明,若是清淨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如此,不是提另有個如來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在如來藏妙真如性裏,人人都有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不會用,因什麼不會用?不知道!要知道了也沒有高低、也沒有先後、也沒有老少,是個平等法!衆生迷悶了,把自己的本知本覺違背了,拿這個心就著在六塵上,大家知道這個見、聞、覺、知,這是人身上的法寶,你把如來藏迷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佛要不給說透了,誰知道?人要修行成道成佛,都在見、聞、覺、知上。釋迦佛夜睹明星,他是眼見;觀世音菩薩悟道,他是耳聞,各有所本,人在六塵上不迷,守住見、聞、齅、嘗、覺、知本位,這就是真修行,不用去問老師怎麼修行,自己就明白,這是現成的,自己不是有見、聞、覺、知嗎?不應見的不去見,不能拿眼迷在色上、耳朵迷在聲上、鼻子迷在香上、舌頭迷在味上、身體迷在觸上、心裏頭迷在法塵上,佛這個地方說得明明白白的,「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所以我們叫世間人,世間上的形相都擺出來了。什麼叫佛法?離開世間相就叫佛法,你哪裏去找佛法?自己身上有佛法,自己也有世間相,本來都在自己,因此,「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拿六根迷六塵,多冤枉!人生轉眼就過去,有什麼可貪的?這都是人迷惑的地方,都是人受苦的地方。
妙合藏心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這場。遍十方界。
這一科文還是說不變隨緣的利用,這個題目「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話要是不研究佛經的人一聽就沈悶了,怎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就是說全體大用,這個意思我得多說幾句好明白,不變是體、用是隨緣,雖然是隨緣,體不變,怎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說個比喻,大家容易明白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人人每天都用,這是離不開的,因這個話不常聽,就不好明白,一說了就明白了,就拿我講經,一個體、一個用,所以說不變就是體、隨緣就是用,我到這裏來講經,大家來聽,我就隨大家的緣讓我講經,這是用,有用必有體,身體就是體,身體隨緣講經,講完了,我還是這個人,也沒變化,你們諸位聽陉,也是隨緣,聽完了,還是你這個身體,你們大家想想,要不給說上兩句話,大家就沈悶,不知道什麼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這個世間上的事情,你要說開了就容易懂、也容易記住。這段經文,這是說不變的體起了隨緣的用,這是佛對富樓那說,因他執難問疑,他有不懂的地方,這就是一難,心裏頭生疑惑,讓佛給他解說,上邊已經說了一半,從念的這段文起,又算一半。上文他疑惑的水火不相容,佛說水火互不相礙,佛已經給他說完了,二種疑惑是色空不能遍滿世界,不能容空,空要是遍滿世界,不能容色,他的著一邊說,要說色空都遍滿世界,這話當然是讓人疑惑,佛拿富樓那問話重提起來,佛的口氣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他是相傾相奪于如來藏,佛是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就是這麼句話,要緊就在這個妙明,怎麼叫妙明?妙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議,我們人以爲心裏不思想、口裏不議論,還有什麼?就是一個明,這個明明白白就是人的本心,這個本心永遠也不生、永遠也不滅,你要是相傾相奪,那就有色空、有生滅,因什麼成佛呢?就是一個妙明這二個字就妥當了,明白了這個理,照著這個起觀念,這就是向成佛的路上走,底下再說如來藏有什麼好處呢?「而如來藏」沒有旁的,「唯妙覺明」,唯獨是妙覺明,妙覺是口不可議、心不可思的知覺,妙明是明明了了的「圓照法界」,法界就是十方世界,他要真能做的,就能圓照法界,要能圓照法界就都成了如來藏,「是故于中,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一爲無量」是指什麼呢?如來藏,「無量爲一」是指什麼呢?也是如來藏,「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也是如來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也是如來藏。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都在如來藏裏含著,「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在一個毫毛的頭上能立一個佛的世界,寶王剎是佛的世界,佛依止的地方,這是說小中現大,因什麼?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如來藏,沒有二樣;佛爲叁寶之王,佛寶、法寶、僧寶,佛也稱寶王,在一毫毛頭上現寶王剎,這是說小中現大的境界,「坐微塵裏,轉大*輪」,世界上塵土是微塵,比塵土還小叫微塵,坐在微塵裏能度化衆生,佛度衆生就是「轉大*輪」,「滅塵合覺」,沒有旁的法,你把六塵銷滅了,與這見、聞、覺、知契合,就是「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就能發生出真如來,因什麼叫真如?你如就真,就叫真如,真如這兩個字是佛法中的特別的名詞,世間上各如本位,就叫真如,佛經上一起頭就是「如是我聞」,如就是、不如就不是,這個地方還加一個真字,「滅塵合覺」,把六塵滅了,合見、聞、覺、知,「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就能發生出來真如妙覺明性。
藏心俱非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段文是承著上邊解釋理性,也可以說性理,在大科上是第二科,名叫隨緣不變之體,上來是不變隨緣之用,這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經文中到了究竟的話了,世界上一切所有都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地方是發明隨緣不變如實空義,上邊已說隨緣不變的用,這個地方是顯隨緣不之體,這個隨緣,上邊說人的心性化成水、化成火、化成日月之明、化成黑雲之暗,拿這些代表世間上的一切,名名色色都說到了。這是承著上邊說,不變隨緣之用已經解釋完了,這裏發明隨緣不變之體,做叁次解釋,先說「空如來藏」,這段文先說如實空義、第二說如實不空義、第叁是說非空非不空義,前邊說完用,這裏說體,如來藏就是不變之體、隨緣之用,怎麼講呢?「本妙圓心」,就是人的心,人人皆有心,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應當學這個成佛的法,「本妙圓心」,他不是哪個時候造出來的,根本上就是不可思議,你不可說在哪個地方起頭,不是心裏可以思想到、也不是嘴能說到的,說不到講不到,你這一個勁的說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是曲引旁征,從旁邊把他考征實了,直接著不能說,就是曲曲折折的把他引起來,讓人好明白這個理,明白什麼理?明白不可說的理,這個理一說就錯了,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要心裏一想就錯了,不用說你說的對不對,就是佛說法四十九年也沒正式說,佛從旁邊繞著說,把你引到這條路上,引的讓你自己認得,是這麼個道理,要是一說出來就成了病了,一說就有名相,你不著在名上就著在相上,佛就怕人執著,佛就怕人抓住不松手,我們人把世間事情就當真的,拼了命一定要幹,其實你還沒幹好,幹好了又怎麼樣?朝代都換了多少,哪個說一定久遠,這是繼續著上邊說不變隨緣之用,隨一切緣,你心裏用水、用火、用風,就現出水火風來,你要明白了根本上沒有水、火、風,水、火、風就不現,你要裝扮還不行,這得從根本上解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他從根本上就是一個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的心稱爲「本妙圓心」,這個圓不是我們眼睛看見的那個圓,無論你天地多高多大都充滿了,因什麼充滿了?都是他生的,一切唯心造,大家別疑惑,都有我們一分子。你心思我是一個凡夫,你要不明白真理,就是普通人,要明白了,就有階級了,有賢人、聖人,還有大聖人菩薩、佛,有這些階級,這是關系什麼?關系你把不可思議的理明白多少,你明白圓滿具足了,你就成佛,就是難明白,怎麼說呢?不可說嘛!說出來又給人添一層迷惑,他是這麼個道理,「而如來藏」就不必說了,「本妙圓心」,根本上他就是個不思議的、圓融無礙的,無所不在!這個圓字包羅一切,不是一定對著方圓說的,圓滿沒有不充足的地了,所以名字就叫如來藏,藏者藏也,已經藏完了,都藏好了,永遠藏著,這是叫藏,說「本妙圓心」,根本上他就是一個不思議的、圓滿一切的一個知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我們人的知覺用的不完全,拿見、聞、覺、知當心,豈不知這也叫心,是個妄想心,大材小用了,你心思這個心就在人的肚皮裏頭啊?要這麼一點有什麼用處呢?還能成佛嗎?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都是自己的本心,大家要知道,人人都不容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