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7

  ..續本文上一頁承認,沒有善根不容易信,「而如來藏本妙圓心」,底下說「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這是說七大,上文也講過七大,七大有根大,根有浮塵根、勝義根,浮塵根是無常的,勝義根要明白了,在這裏站住腳根,這就是明白道了,道就是把佛法通達了,不是還有個什麼東西叫道,說是這個「本妙圓心」,他一樣一樣的說,說如實空義顯這個體,這是說如來藏體上的空義,「本妙圓心」非是心,也不是現在打妄想的這個心、也不是虛空、也不是地水火風,七大這是說其總,底下分開說「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這又是一段,這地方就是空十八界,前邊七大爲總,這是分開說,都指著什麼說?指著「本妙圓心」,就是解釋如來藏的一句話,什麼叫如來藏?就是「本妙圓心」,怎麼叫「本妙圓心」?底下分開來說,都得說到了圓融無礙,這個圓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圓字當圓滿說,不是對待說的。上來是空七大,非七大是空了,了然這個「本妙圓心」,這叫真空,我們人的眼睛看見的叫頑虛空,頑梗不靈、什麼也沒有的這個空。上邊是總名,這是分別開說,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妙有真空,這六根是色相,我說的六勝義根是見、聞、齅、嘗、覺、知,這裏得分析開了,眼是眼、見是見,我們人都認爲能見的都是眼睛,沒有眼睛就不能看見,沒有眼睛還有魂靈,魂靈還是有眼睛看見,這個地方得知道,沒有眼睛就看不見了嗎?所以,人日久年深,生生世世都是這麼經驗的、這麼聽見的、這麼看見的,所以佛出世一說這個根本道理,有點不容易信,信得有點善根才能信,多生多世聽過多少次,他才願意聽,沒有善根的人,你無論說什麼他也不信,他把世間法看的真了又真,那就沒有辦法了。我才剛念的這一段文,這是說空十八界,叁六一十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識-「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這當中超略四個名詞去,前邊七大文,凡夫、聖人、衆生界、佛界,統統是由這七大造成。底下分開說,我們凡夫每天必用的十八界,分開眼等六根、色等六塵、眼識界等六識界,這是凡夫法,凡就是普通的人,這是說凡夫法,要在「本妙圓心」,「本妙圓心」就是解釋「如來藏本妙圓心」,分別開了又說十八界,大家都知道了。底下又說聖人法,這是非凡夫法、非聖人法,聖人分叁種:有小乘聖人、有中乘聖人、有大乘聖人,小乘聖人是四果阿羅漢;中乘聖人叫辟支迦羅,也叫辟支佛,以十二因緣成道;大乘聖人是菩薩,菩薩修六度法,這是空十八界,十八界要是不起分別心就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這麼個道理,底下是空聖人法,空中乘聖人法。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這一段是中乘聖人十二因緣法,這十二因緣法先念一念,好知道是什麼,頭一個就是「明合無明」,由明轉成了無明,我們人的靈性是最靈的,要不就學什麼都能成什麼,學世間上的事就是世間上普通的人、你要學聖人的事就是聖人、你要學佛的事就是佛、學菩薩的事就是菩薩,這十二因緣法是中乘聖人法,由明轉成無明,這算是一支,「非明無明,明無明盡」,這個非字貫在底下,「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就是這麼個念法,這一個非字非叁樣,「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連明也沒有了、無明也沒有了,都盡了,底下還有一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把這段落分開了,還好記好明白,前邊說的六根、六塵、六識,叁六一十八界,這是我們普通人都有的、都有作用的,這底下說聖人法, 「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由底下連著十二個因緣,這上頭整個的說就算一個無明,這是說非無明,簡單的說,他要說開「非明,非無明,非明無明盡」,這叁樣都沒有,這是空義,名詞是世間上的名詞,要在這個名詞上空,就是聖義、就是佛羲,說「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到這裏是十二樣,我念一念,大家也可以知道,也不算討厭,「無明緣行」,無明就是糊塗,心裏胡思亂想,人要明白這個道理,心不能錯用,心是最寶貴的,你把他寶貴好了,人人都能成佛,世間上想發財致富、你想做什麼人物,這都是妄想,你要說成佛最高了,這是人的本份事情,佛者覺也,自己身上帶著的東西,不向外求,成佛改個名詞,就是成覺,成了我自己的知覺,我以知覺爲本位,不以有形有相的身體爲本位,大家這個地方就好明白了,這地方說「非明無明」,這是說非,你敢正式的說這個名字,把這個非去了,無明這是必須有的,人人都是這個樣子,都從無明裏經過,「無明緣行」,你心裏糊塗,心就歇不住,想完了這個就想那個,你一緣行得有認識,「行緣識」,你就有了認識、有了分別,人所認識的,「識緣名色」,人生、人死,人是怎麼生的?不必細說,你有這種認識,將來還得托生人,「識緣名色」,名色是坐胎的名字,哪個人沒有父母?「名色緣六入」,坐胎在母腹長成六根,「六入緣觸」,人一生下來,六根觸六塵,怎麼叫觸呢?不認識!小孩一生下來哪認識呢?他眼見到什麼東西就要觸動;「觸緣受」,對心思的就歡喜,不對心思的就哭;「受緣愛」,長大就分別知識,見什麼我愛、那個我不愛,愛什麼求什麼,「愛緣取」,願意吃什麼就買什麼吃,「取緣有」,作取什麼有什麼,這就說到人做善有善報,你愛做善你就取善、做惡你就取惡,你把惡取了,就是你自己的,「有緣生」,到了來世,從前世說今世,從今世到來世;「生緣老死,老死以後又生」,老死到了究竟—憂悲苦惱,人到臨死的時候,哪還有好境界呢?憂愁、悲哀、痛苦、煩惱,最後得這四個字-「憂悲苦惱」,這是十二種因緣,這裏說的文辭簡略,「非明無明」,也不是明、也不是無明,也不是明無明盡,「如是乃至」,我說的這十支,前邊說的無明,最後說老死盡,「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這就不用細說了,這是中乘聖人用這些法修行,底下再說小乘的聖人。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這是小乘聖人修行法,證到極果阿羅漢,我念的六句話,「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這四句話-苦、集、滅、道,人在世間是離不開的,苦集是凡夫法、滅道是聖人法,這非字不用講,非就是完全不是。佛先說苦、集、滅、道,人有八苦交煎,我也常說,不說到這裏也就不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誰能離得了?生下來就哭,因什麼哭?他不好受才哭;老苦,你看我這個樣子,走路還得人幫忙,這就是老苦,不論老少有了病就是苦,誰敢說我沒有病?到臨死更苦,還有四苦:愛別離苦,你好愛他,他死了,離別了;怨憎會苦你越煩他越離不開,你天天怨他憎惡他,天天還得聚會,不聚會沒有飯吃;還有求不得苦,你看人沒有兒女,求兒求女,求不著也是苦,最後一個是色身的苦,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有這個色身,我不知道旁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有衣、食、住,你沒有這個不行,有這個身體,他不能獨立,非有幫忙的不可,沒有吃的、穿的、住的,你怎麼活著?人生活爲這衣、食、住,得受多少苦處,你不受苦不行,所以說五陰。色陰就是有形相的身體;受陰就是要享受衣、食、住;想陰,你得想主意,什麼事情也得有思想,光想不行還得去實行,這叫行陰;人家能行你不能行,還得先學知識,這叫識陰,先念書學知識,好吃飯穿衣住房子,你看這一個身體多苦,這叫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是八苦交煎。你到了佛法上,不但不是樂、也不是苦,非苦,到這個地方苦是從哪裏來的?召集來的,「非苦非集」,人人都學佛,哪有這些苦楚?所以說成佛不算是妄想、也不算高求,是人人的本份事,成佛怎麼講?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覺,這個知覺不是胡思亂想,有了正經的道路了,大家別看成佛太高了,我們還能成佛嗎?人人都有成佛之份,就是這種好事,人不信的多,你要相信那得多少世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裏說苦從哪來的?是從集上來的,你自己招集來的,自己做什麼業受什麼報,要想去苦,知苦就別招集了,苦就滅了,知苦斷集,怎麼斷法呢?得慕滅修道,你得羨慕這個佛道,把一切的煩惱都銷滅了,就證了寂滅了。所以苦、集、滅、道這四個字,先說這個非字,非苦啊!你就不能夠受世間上五陰熾盛苦、八苦交煎了;非集,就不能招集了,你明白這個佛法,哪能招世間上的苦?這個苦都是自己找的,人自個兒找苦,他不苦也不行吶!非滅、非道,要想去苦集、要想不受苦,你得有個道理啊!你得學個道理才不招集啊!把道修成了,就證寂滅的佛法,你滅除一切煩惱成就佛道,知苦斷集,想滅煩惱就得修道,苦、集、滅、道這叫四谛法,「非智非得」,你得有這個智慧、羨慕這個寂滅,你就得修道,這個地方得有智慧,有智慧然後才能得證四果阿羅漢聖人位。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

  

  這一段文是說六度法門,這是大乘法,隨跟著就是佛法,「非檀那」,這是梵語,都沒翻,這是最尊重的意思,原來的音聲不肯翻,解釋是一樣能明白,這先說六度法,大乘法是先以六度入手,頭一度就是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大乘法最要緊的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都行要施舍,「非屍羅」,第二是屍羅,完了再解釋非字,這非字容易解釋,屍羅就是戒律,學佛的人,不管大乘小乘先持戒律,大乘有大乘戒、小乘有小乘戒,這裏說的大乘菩薩戒,「非毗黎耶」,第叁是毗黎耶,就是精進,「非羼提」,羼提是忍辱,「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