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又給他解說,我因什麼早先說因緣,現在又說因緣不究竟,那時不說因緣法你不能證四果聖人,直接說大乘法你不相信,佛是叫他從小乘入大乘,這是佛度化人的權巧方便,當然阿難尊者有此一問,本來他也應當問,因什麼?早先佛讓他學因緣,這時又不讓他學因緣,所以佛指演若達多「狂性因緣」爲例,「狂性因緣」若滅了,「則不狂性」因緣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的理由也就這麼一點章程,也就這麼個意思。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佛對阿難說,「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來演若達多的頭就沒丟失,頭本自然在他的脖子上安著,「本自其然」,本來他自己就是,若是這麼樣,「無然非自」,沒有一種道理說不是,若這麼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這是什麼緣故呢?到處狂走找頭?「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佛對阿難說,演若達多的頭在脖子上長著,他自己發狂,「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布頭狂走?」他若有因緣就不叫狂了,「若自然頭,因緣故狂」,若是自然頭以這個因緣發了狂,若果然是這麼樣,這沒有理由可講,「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不能說把頭丟了,還去哪裏找頭去?「狂怖妄出」,他要有理由就不叫妄了,就是真的了,「狂布妄出」是「曾無變易」,並沒有什麼變易,「何藉因緣」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爲狂走。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這說不是因緣成了外道的自然法,說本狂是自然就會狂,「本有狂怖」,他根本上就是個瘋狂,「未狂之際」,早先他不狂,突然間他狂妄了,他在未狂的這個時候,他「狂何所潛?」他那個狂在哪裏藏著?你說說這個理,「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爲狂走?」若不狂于自然,狂就不是虛妄的了,那他怎麼又狂走呢?這個理怎麼講呢?
若悟本頭。識知狂定。因緣自然。俱爲戲論。是故我言。叁緣斷故。即菩提心。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若是醒悟了認識他自己的本頭,他知道是狂妄走,「因緣自然」,哪個算因緣?哪個算自然?這與因緣自然毫不相幹,「俱爲戲論」,「是故我言」,因著這個,早先佛說的「叁緣斷故,叁因不生」,這是對阿難說,底下佛又把這個話又轉回來,又給他破除,「是故我言,叁緣斷故,即菩提心」,就因著這種道理,我才說叁緣一斷,殺、盜、淫就沒有了,這是實實在在的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爲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菩提心一生起,就是成佛的心,生滅的凡夫心就銷滅了,「此但生滅,滅生俱盡」,因此生滅俱盡,「無功用道」,這是佛法無作無爲的工夫,你要是有造作,那就錯了,「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佛法怎麼修呢?就是歇心的法子!你要是歇狂妄心就是修行,事情應做的我還得做,做完了就拉倒,不必多憂多慮,用不著的事情不用想他,這就是成佛的法子,哪還有巧法子?所以這就叫「無功用道」,沒有功德!佛法是無作無爲的,「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你若有自然在心裏頭,你心裏頭就有個影子、就有個自然,你有因緣,心裏就有個因緣的影子,這個心越幹淨越好,「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你要常有因緣,這個因緣常在你心裏頭,「生滅心滅,此亦生滅」,說到這裏還沒到家,說「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我這個自然心又生出來了,要不讓他生,生也滅了、心也滅了,「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你再這麼著,還是心裏有生滅心,你有作用就不行,「無生滅者,名爲自然」,無生滅的名字就叫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又如世間上諸相雜和的成爲一體,世間上哪一種物都是諸相雜和的,成爲一體,「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要不是和合的,他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本然也不是本然、和合也非是和合,「合然俱離」,合也不要、然也不要,合與然俱都離開,「離合俱非」,連離帶合還不對,要知道這個就放下一切了,「此句方名無戲說法」,這才夠上佛說法沒有戲論法,都是真實的,不是遊戲隨便亂說的。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曆劫辛勤修證。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與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佛對阿難說,「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曆劫辛勤修證」,你還不錯,多知多聞,但是對于菩提涅槃的道理尚在遙遠,非是曆劫辛苦修證的,「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雖然你能憶持十方如來的十二部經,不光一尊佛說的十二部,佛說的經有十二部份,不是十二部,多字叫十二部經,一個經裏頭有七分八分的、有十二分不全的,所以叫十二部經,十二個說法,是這麼個意思,不是指我們念的這一部一部的,有十二種說法,「清淨妙理如恒河沙」,你都明白了,佛法你都會說,你心裏沒有正式的功夫不行,「祇益戲說」,你不實行實作,你盡給人說,這就像獻論之法,「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你就把因緣自然說的頂明了的,「人間稱汝,多聞第一」,無非說你是個有學問的,就屬你第一,與你有什麼相幹?你也不能超生了死,「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佛這就揭他的短了,爲什麼你叫摩登伽女把你迷住了?你就是沒有真修行,這是佛說,「何須待我?」你還須要我去救你,我用這個「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把摩登伽女的心中淫欲之火頓然就沒有了、就銷歇了,這沒有真修行怎麼能救你?這個摩登伽女雖然不好,他撂下一切這就對了,當下他就學佛,當下他就「得阿那含」,他把狂妄心一歇,這就證了叁果的聖人住,你看這個佛法說容易有多容易,然而這還叫小乘,佛還讓阿難修大乘,「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摩登伽女她在佛法之中成道,這是說不但她一人,得道的人很多,都是精進而成的,多的如樹林子那麼多,都沾著佛法的好處了,「愛河幹枯」,就是世間上的貪愛像大河似的,容易把人淹死,淹人的靈性,親愛像大河似的不容易過得去,已經幹枯了,沒有愛水了,「令汝解脫」,這是佛對著阿難說,他把你們解散了,才把你才救出來。
是故阿難。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爲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曆世因。貪愛爲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世間上有兩種苦:一個是憎惡心—從心裏厭煩你、一個是親愛的心,這兩種是最苦不過,在這裏不能說一切都做到,總要減輕,這就叫修行;去憎惡心,你不要與這個人不對就起瞋恨,和這個人好,就親愛的離不開,這都不對,這叫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爲淫女」,摩登伽是個不正當的女子,「由神咒力」,由佛說神咒的力量,連阿難與他都救出來了,「銷其愛欲」,把這個愛欲的心給他銷了,「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他就是佛法之中一個明心見性的好比丘尼了,立刻就轉凡成聖了,證聖果了,這佛法你要有真心,真能放得下,就是這麼超近,「與羅睺羅母,耶輸陀羅」,羅睺羅的母親就是佛的夫人,名叫耶輸陀羅,這說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轉邪歸正的名字,成了修行有名的人了,「同悟宿因」,這時候她與耶輸陀羅都醒悟了,都開了神通了,多生多世所做的事情都知道了,「知曆世因」,曆代世世的因果報應都知道了,「貪愛爲苦」,都醒悟了有貪心、有愛心是最苦的,「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把一念貪愛的心放下,拿這一念清淨心熏修,前事不思後事不想,這就是修無漏善,你要是想善想惡都不對,你要能這樣修就叫無漏善,不再墮落世間,超出叁界了,「或得出纏」,出纏是成小乘聖人,「或蒙受記」,大乘的菩薩蒙佛給他授記將來作佛,「如何自欺,尚留觀聽」,佛說阿難這時候都著在言語上、聽聞上觀聽的這種心你還沒歇下去。 求最上乘 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于苦海。 這段文是佛指示阿難不生不滅爲本修的因,起妙叁觀門,當文中是阿難啓請,上來佛把摩登伽女及耶輸陀羅的因緣果報,已經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