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清楚了,「聞佛示誨」,這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這樣的開示教誨,「疑惑銷除」,疑惑都銷除了,疑惑一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一醒悟了諸法實相,佛說的這個道理要悟透了,一切法皆是實相,因佛解釋這個究竟的真理,阿難與法會大衆,身體與心意特別覺著輕安,身體不但安然自在,而且還覺得輕快,不像早先那麼重,得著這種境界,這是學佛法得的益處,這如同「得未曾有」,這從來也未曾有過,今天得著了,佛說的法心裏一透徹,很輕安的安然自在,這是得著從來未曾有過的這種好事,在這個地方感動的「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聽佛說的這種道理,身心輕安,所以這麼一感動就掉下眼淚;悲淚是有淚無聲叫悲、有聲有淚叫哭、無淚有聲叫嚎,這時候他感動的有淚無聲,叫悲淚,「頂禮佛足」,就是五體投地,頂禮完了,又「長跪合掌」,雙腿跪在那裏,合起掌對著佛表白說「無上大悲,清淨寶王」,這是稱佛沒有再高上的悲憫的心,佛的無上大悲心沒有超過的,怎麼稱寶王呢?佛稱叁寶之王,佛寶、法寶、僧寶,佛爲寶王,這地方是表佛的善心、悲心,「善開我心」,佛說的這些道理善于開導我們的迷迷糊糊的這個心,心裏都清涼了,怎麼就能夠開心呢?「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于苦海」,這是說佛善于開導我們這個迷迷糊糊的心,以這個如是種種的因緣,由淺入深,由因緣方便,又提獎「引諸沈冥」,由這裏提倡獎勵,引導諸人不要沈沒了,不要在幽冥黑暗中不見光明了,諸人蒙佛引導皆出于苦海,說到這裏又稱-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阿難對著佛表說自己所得的好處,已經出離苦海,雖然承如是法音,也知道如來藏妙覺明心能可以遍滿十方的世界、含育如來的十方國土,能可以包含如來的清淨萬寶莊嚴,「妙覺王剎」,教我們人的心都能覺悟,覺悟什麼?心不可思、口不可議的這種道理,這才稱妙覺,佛爲妙覺之王,佛住的地方叫寶剎,說到這裏又引出來-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佛又責備我們後學多聞無功,光拿耳朵聽,聽完了心裏沒有工夫用,這叫多聞無功,「不逮修習」,不能達到修習的地方,這是佛教導我們,說到這裏,自己又說一個比喻,「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好比旅行坐車坐船的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我們蒙佛說的這個道理,就如同天王賜給華美的好屋,這比方佛法就是這麼個局面,「雖獲大宅」,雖然是得著開大的宅舍了,天王賜的華屋是不錯啰!「要因門入」,這麼大的宅子,沒有門進不去,就不能得著享受,說到這裏這又懇求,「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惟獨我心裏頭所願望的,我佛如來,不舍大悲的心,還得給我們著實的指教,我們好受利益,我們法會大衆都是蒙昧無知、心裏暗鈍,爲貪小乘效驗來的快,雖然是跟著佛學,仍然還在暗昧之中,由此可以「捐舍小乘」,捐除棄舍了小乘法,「畢擭如來無余涅槃」,使今我們得著如來的無余涅槃,什麼叫無余涅槃?涅者不生、盤者不滅,不生不滅爲之涅槃,無余是沒有余剩,完完全全的都是涅槃的境界、都是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是這麼個意思,涅槃怎麼還有有余涅槃呢?小乘爲有余涅槃,證到四果阿羅漢,那就算聖人了,他在佛這裏求大乘無余涅槃,要知道小乘裏頭也有無余涅槃,還有個有余涅槃,怎麼個理呢?證到四果阿羅漢,在小乘裏就叫無余涅槃,初果、二果、叁果這還是有余涅槃,還有余著涅槃還沒證到,到了大乘是究竟無余涅槃,他把小乘的有余、無余都擱在一塊,都算有余涅槃,還有變易生死沒去盡,這是說他自己在小乘裏求佛,「本發心路,今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上來說他修小乘不對,應當舍了,要修大乘,他自己根本上發心這條路,佛令有學的「從何攝伏?」從哪個地方攝心能把這個心攝伏住了?無始劫來這個習氣太深了,「疇昔攀緣」,就是往昔之中這個攀緣的心,不是一生一世,是多生多世攀緣,怎麼叫攀緣。就是有拉扯的地方,俗語說攀高結貴,緣是牽纏不斷,總是沒到究竟的無爲法,攝伏攀緣的心才能「得陀羅尼」,陀羅尼是大乘裏頭總持的法子,俗語說你做的事情有把握了,這是修行到有一定的把握、有一定的拿手,會修行了,這就叫陀羅尼,陀羅尼就翻總持,翻中國話是總起修行的法,有把握了、能抓住了,是這麼個意思。我往昔攀緣的心,請佛攝持製伏住了,我得著佛的陀羅尼大法,就入佛的知見了,入進佛知佛見了。佛的知見就是覺自覺,佛者覺也,佛字是印度話,說具足了是佛陀耶,東方人就叫佛,翻中國話就是知覺的覺,人人都有知覺、人人都能成佛,成佛不是向外邊成,成出個什麼來?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覺,人人有知覺,怎麼不能成就呢?把正式的知覺都用錯了,用到世間上,人人都如此,在名利場中爲名利所染,就是受這個病;人要明白自己的知覺,人人都能成佛,成佛不是成一個什麼樣的佛,是成就自己的知覺,我們當下有知覺,怎麼不能成佛?這知覺有叁個階段:有所知覺、能知覺、本知覺,我們世間上的人都有知覺,這叁種知覺就用一樣知覺,用什麼知覺呢?用所知覺!眼見、所做的、所說的,這都在所知覺上,普通人都是,聽見我所說的,你們記住了,這叫所知覺,說這些話就是讓你把所知覺去了,是這麼個意思,你要不說話,你也不能明白,把所知覺去了,第二步就是能知覺,比所知覺就高了,到成佛的位子是本知覺,所知覺就是我們每天所用的、自己做的,這都在所上,那個能字都夠不上,何況這個本字呢?佛告訴人沒有旁的,就是教人把所知覺慢慢的撂下,第二步就要明白能知覺,再把能知覺放下,能所雙亡,到了這個地方,本知覺現出來了,本知覺就是佛心,有佛心才能成佛,佛的本意讓人認識自己的本知覺,這個本知覺什麼樣呢?你從所知覺上就知道了,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體所做的、心裏所想的,這不都是所知覺嗎?你這所知覺必定有個能知覺,我說話你們所聽的,這是在所上,誰能聽就是能知覺,人可是用這個所知覺,不認得能知覺,把本知覺就付于九宵雲外,都是在所知覺上作意,我所說的話、你所聽的、你所學說的,這都是錯誤,都錯在這個地方,修行怎麼修?更沒有巧法子,不是得花多少錢、用多少日子苦工夫,不是那個事情,自己本身帶著,自己明白了、自己會用,能所雙亡!本覺現前!這就是成佛的頭一步。成佛有四十二個妙陀羅,這四十二種不可思議的總持法門就成佛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是四十個位子,一個等覺、一個妙覺,等覺與佛相等就差不多了,到妙覺那就證了究竟佛果,這是成佛一定的次序,這是阿難尊者求入佛的知見,就爲的求本知覺,「作是語已」,把這個話說完了,又對佛頂禮,「五體投地」,兩個胳臂肘、兩個膝蓋、頭頂置伏在地下,這叫五體投地,這是最重的禮,阿難代表大衆請佛說這個本覺的道理,「在會一心伫佛慈旨」,在法會的大衆都一心等待著佛慈悲開示本覺的宗旨。
二決定義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這一段文是經家敘意,爾時就在大衆一心伫佛慈旨的時候,「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世尊哀愍法會之中,緣覺是中乘聖人、聲聞是小乘聖人,他們都是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于菩提心未自在者」,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未能夠心裏有主宰,未得自在,不但于當時,「及爲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我們都在末法之內,末法衆生也有「發菩提心」的,「開無上乘妙修行路」,開導大乘不思議的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衆,汝等決定發菩提心」,這是佛對法會大衆,回小向大了,回轉過小乘來趨向大乘了,說「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決定義。
「于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倦」,佛說,你要發菩提心得要自利利人、行菩薩道,你自己未成佛還得先度衆生,這都在大乘範個以內,「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叁摩提」,叁摩提也說叁摩地,是正定正受,這是正定的工夫,得實實在在的在心上用觀心的工夫,「不生疲倦」,不可生出疲倦來,因什麼呢?得用叁摩提的工夫,「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一、修因同果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這一段文是佛又總起來勸當機的人著實審察、著實觀念,佛對阿難說,「第一義者」,佛法以第一義爲主,第一義沒有第二義,第一等的真實的義理,「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佛對阿難說汝等若欲捐免舍去聲聞法,今天要發大乘心修菩薩乘,入佛的知見有四層: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應當照著這個意思進步,你要想入佛知見應當審察觀察,「因地發心,與果地…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