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19

  ..續本文上一頁爲。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這耳根的作用從哪裏來的?由動才顯靜,由動就能發聲,由發聲就顯出靜來,「由動靜等二種相擊」,由這動靜互相擊動,耳朵就有聲音,有聲音耳朵好聽,必須要擊動,說話這也是擊動性,喉嚨裏有個膜元,拿氣一擊動,這音聲就出來了,外邊也是如此,礦物對礦物,銅鐵這些東西一碰他就響了,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大略說,讓人知道從哪裏結成的,從哪裏解開,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個好明白,「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一動一靜,向一塊一碰,就出聲音了,「于妙圓中」,在這個妙圓的性理之中,妙性圓理不可思議之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聽的這個精了、精粹的這個地方,「卷聲成根」,一卷這個聲卷回來了,這是無形中的一句話,卷聲就成了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這個地方還算是天眼天耳,「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這浮根四塵必得聽聽,這叫流逸奔聲,以下說鼻根。

  

  叁、因香成齅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粘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這個鼻根由于通塞二種互相發動,「于妙圓中」,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妙圓之中,「粘湛發齅」,由這通塞二種粘著圓妙和發,産生鼻子的齅聞性,「齅精映香」,齅氣精微,他對著香氣,「納香成根」,他收納的香氣就成了鼻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這個鼻根起始的名目就叫清淨四大,這個意思是不與我們渾濁的四大相同,修行人得到天眼通、天耳通,什麼事情都能看見、多少萬裏都能聽見,這還是說開天上的事情,還沒到究竟的事情,根元名目就爲清淨四大,比渾濁的四大那還高一層,因相立名,「因名鼻體,如雙垂爪」,鼻子的體相如雙垂爪,我們人的鼻孔頭上,像龍爪往裏頭收著,「如雙垂爪」,就像兩個龍爪垂下來,向裏頭勾著,這是按著經文說的,鼻子的形相是清淨四大所成的,「浮根四塵」是渾濁了,我們現在所承認的浮根四塵,也是地、水、火、風四塵,有形有相就爲塵了,「流逸奔香」,鼻子能聞香味,拿他代表香、臭、腥、辣,這都是氣味,有好聞的、有不好聞的,這是一種,底下指舌根結相。

  

  四、因味成嘗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這說舌根結的形相,「由恬變等」,舌的性是淡,不算甜性,就是清淡的這麼一個性,沒有苦、辣、酸、甜、鹹,這叫恬,變就變成苦、辣、酸、甜、鹹了,由淡味變成有味,「由恬變等二種相參」,這兩樣向一塊一參雜,「于妙圓中」,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圓理之中,這就發現「粘湛發嘗」,湛清的本性發出嘗來,這是「嘗精映味」,拿舌頭嘗的這個精粹,「嘗精映味」,對照著這個味,「絞味成根」,絞就是擰在一塊,擰合一塊,絞味就成了舌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根在起始的時候,名目算是清淨四大,「因名古體」,這舌的本體「如初偃月」,這舌根的形相就像初二、叁那個月亮似的,是個半圓形,「浮根四塵」就不淨了,舌頭貪滋味就叫「流逸奔味」,奔走五味,人各有所好,貪求奔逸,底下指示身根結相。

  

  五、因觸成覺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這是說身根的結相,「由離合等」,由離合等一離一合發動觸塵,冷風熱風觸在身上,發冷發熱,「二種相摩」,這個摩比觸動表示輕的意思,「于妙圓中,粘湛發覺」,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圓理之中,他粘上湛然清淨的這個性,就發出這個知覺來了,這就是指著身根說,「覺精映觸」,知覺的精粹,對照著這個觸塵「搏觸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從根本上起頭的時候,名目是爲清淨四大成的身體,「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怎麼叫腰鼓颡?古時的樂器拿皮做的鼓,它是個細腰,時下的鼓做成大圓肚,古時的鼓兩頭是粗的,當中是個細腰,所以這個身體的形相就和腰鼓似的,「浮根四塵」,就是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風,浮根指著身體說,四塵是指的地、水、火、風說,「流逸奔觸」,流動奔走這個觸塵,身體受觸塵的迷惑,底下是意根。

  

  六、因法成知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由生滅等」,這是指著我們知覺的心,一會兒這個妄想就生出來了、一會兒又滅了,生滅是對待的,「二種相續」,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滅的變化無窮,不定思想什麼,有善思想、有惡思想,有靜坐的思想、有動作的思想,這思想就不同了,「于妙圓中,粘湛發知」,于妙性圓理之中,粘上湛然清淨的性,發出知覺來了,痛、癢、酸、麻都是身上的知覺,「知精映法」,知道的精粹精華對著法塵,怎麼叫法塵?法塵就是前五塵謝落的影子,前五根對色、聲、香、味、觸前五塵,心裏再分別前五根對前五塵法,這叫法塵,「知精映法」,這個知覺的精了,對照著這個法塵,「攬法成根」,在這裏一收攬法塵,成了一個意根,意根有知覺,也可以說有形相,在肺下有個心房,就指肉團心,其實心的知能遍滿一切處,可是有近的地方、有遠的地方,有靈動快的、有靈動慢的地方,那就不同了,「根元目爲,清淨四大」,這是指意根的根本發起的這個名目,他叫清淨四大,「因名意思」,一發動就爲意,「如幽室見」,如同幽暗黑屋子裏,你看不見我什麼樣、我也看不見你什麼樣,但是知道有這麼個樣子、有這麼個人,這是拿這個表示。就拿我們人的思想來講,飛禽動植、苦樂悲歡統統都可以知覺,看相貌看不出來,這個地方是觸塵,「因名意思」,意是心之所發、思是意之所發,「如幽室見」,就像在幽暗的屋子裏能見著,但分不出什麼樣子,這是說清淨四大,「浮根四塵」,還是有形有相的這個心,「流逸奔法」,流動放逸奔馳種種的法塵。

  

  脫粘塵妄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這一段文是,總結偏局之相,把他總起來結成偏局之相,怎麼叫偏局之相?偏在一邊了、局在形相上了,是什麼局在形相上?佛對阿難說「如是六根」,就由這個六根各局一面,見、聞、覺、知都偏在這一面上了,偏在這一面就不能全體大用,只可以用在片面上,怎麼個理呢?眼只可以見明暗,若沒有明暗,就沒有見體;苦離開動靜,就沒有聽的本質;若沒有通塞,這個齅性就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離開恬變,舌的嘗性就沒有,「不離不合」,這是指著身根,「覺觸本無」,知覺的這個基礎本來就沒有,「無滅無生,了知安寄」,這是指的意根,這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偏局了,眼只能見、耳只能聞,余者不用說了;六根若是正用,這一根可以做六根的事情,眼根不但只能見,也能聞、也能齅、也能嘗,六根互用就是聖人,就是修得有程度了,佛先對著凡夫上說,「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由六根的本知本覺上,這是性覺妙明,性裏頭有個知覺,從妙裏頭發出一種光明,「由彼覺明」,這是個根本,「性覺妙明」能普遍十方都能知道、都能見著,這是說這個根,要說枝末上這就分開了,不能普遍了,只可以一根有一種用處,「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從這個性覺妙明才有這個能明、所明之覺,「由被覺明」的這個明分叁種,覺明就是本有的光明,心裏頭本有的明白,「有明明覺」,就有能明、所明的知覺,從本明上生出能明、所明,這叁種一分就把性覺妙明違背了,光用這個能明、所明,「失彼精了」,失去了他本有的精了的知見,由這一失「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由這裏就偏用,不能具足,怎麼叫「粘妄發光」?眼睛粘在形相上,這是虛妄的,從這裏發出光來,所以就是片面的作用,不能具體的作用,粘妄一發光,「是以汝今」,佛對著阿難說,以是虛妄的,不應粘向一塊就粘,這就叫虛妄,不是真的,粘妄一發光,是發出知覺來了,也有一點光明,不具足!因此這個「離暗離明,無有見體」,你外邊離開明相、暗相,你就沒有見了,大家想想,人人都如此,你離開明、離開暗哪還有見?這個見全仗著外邊的明與暗,我們的眼睛才有這個見;若離開明暗就沒有見的本體了,見的能力全在明暗上,這個地方就是錯用;「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耳朵離開動靜就沒有聽性的原質了;「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鼻子離開通塞,齅聞性就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變是舌頭上的苦辣酸甜鹹五味、甜是淡味,若離開淡味及苦、辣、酸、甜、鹹五味,你的嘗性就沒有了,這都是偏局在一面、大材小用的地方,「不離不合,覺觸本無」,要不能離開、不能合上,這是指著身體,拿涼風合上又離開了、熱風合上又離開了,有離有合就有知覺,要不離不合呢?感覺的基礎本來就沒有了,他觸動的知覺性就在離合出來的,「無滅無生」,是指著心說,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沒有閑著的時候,這都是錯用的地方,「無滅無生,了知安寄?」你這個明了知覺在哪裏寄托?要寄托,就寄托在生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