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心裏有生滅相,我就知道了,其實大材小用偏局在一面了,這是前面這六根說完了。底下發明返妄圓拔,你要返回妄用,得著這個圓理,就把這些毛病都拔出去了,說的六根都是虛妄不實,剛才說的六根都不實在,這就是我們普通凡夫用的,佛說這個法讓人轉凡成聖,底下說返妄圓拔。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
「汝但不循」,佛對著阿難說,沒有旁的法子,你單單的不要循順著普通人用的那個法子,這是說返妄圓拔,返妄歸真,你把這些虛妄都拔去了,沒有二種法子,你單單的不隨順,「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這叁對六樣對著六塵,就是十二樣,「汝但不循」,你不隨著,動靜對耳說、合離對身說、恬變對舌說、通塞對鼻說、生滅對心說、明暗對眼說,「如是十二」,這是說六根對六塵,「諸有爲相」,這是有作有爲的,你這有作有爲的形相怎麼個作法呢?你從有爲作到無爲,「如是十二諸有爲相」,這是說衆多數,就是這些有作有爲的相,這都是凡夫法,你要轉凡成聖,「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不用這六根挨著拔,極簡單,你可得實作,「隨拔一根」,隨著你拔出這一根來,眼根拔出色塵、耳根拔出聲塵,六根離開六塵,不用這六樣都離開,要是一樣離開這六樣都脫離了,這道理是說這個意思,「隨拔一根,脫粘內伏」,隨你拔哪一根,就說眼根,你別粘上這個色相,眼看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種種的形色,你別粘在這裏頭,人的眼睛都粘在形色上,都離不開,一舉一動眼睛就著在形色上,你不信大家就試驗試驗,佛把這個理說透了,「脫粘內伏」,脫了眼睛粘這個形色,你別沾上,內裏頭你把他製伏住就容易了,「伏歸元真」,你一製伏他就歸到根本上的真理,你要說返妄不難,迷惑是六樣迷惑,一樣不迷惑,五樣都不迷惑了,「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你要是能製伏住歸到根本上的真性真理,真正的理性,「發本明耀」,發出了根本的光明照耀,「耀性發明」,這光耀之性一發明,「諸余五粘」都得解脫,六根去了一根,余下五根粘五塵,這不用一樣一樣的說了,一共是六根、六塵,這一根拔出來,發出根本上光明照耀,光耀之性一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下余的五根,一塊都脫了,應這一根一拔,六根圓圓滿滿的都脫離了,六根脫開六塵修的這個法,還是簡便了,很容易了。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
這個地方說把虛妄之相拔出來就是真實的,真實的該怎麼樣呢?底下說真實,「不由前塵所起知見」,這個見不由前塵的明相、暗相,不由那上頭起知見,我們的眼睛總對著形相,六根總是一個理,名相可不同,什麼叫「不由前塵」?我們的眼睛看見色塵就染了塵相,不由前塵上所起知見,在這上頭不起知見,自己守住本位,「明不循根」,這個光明不隨著眼根,「寄根明發」,這句話怎麼講呢?我們人的眼沒修行的時候,不用這個法子,非明不能見,這眼上的明對著外邊的明,這才可以見,你要修行用功,返妄歸真,這個眼就互用,眼不是光能看見,也能聞、也能說話,這六相互用,一樣就做六樣用,這叫「明不循根」,這個明白不是隨著一根對一根說,所以這個地方不隨著根,你看光明不隨著眼根,我們平常的人光明隨順眼根,眼根隨著光明,修行要明白了這個理,就不循根,底下又說,「寄根明發」,眼上的光明性寄在眼根上,從這上頭發出來,寄在眼根上,明可不循眼根;隨著眼根就有限製,隨著眼根,你只能看色,不能聞聲,寄在眼根發明,寄在這上頭,「由是六根,互相爲用」,由這六根上頭互相起用。
六根互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這個地方是證明六根互用,不是一定眼能看,耳才能聽,就拿現在的事情做個證明,舉出這六樣來,讓法會中人好信,佛對阿難說,就是現在的這個事情可以證實了六根互用的意思,「汝豈不知」,你豈不知道嗎?現在你親眼見著的,「今此會中」,今此法會之中,「阿耶律陀無目而見」,阿那律陀翻無貧尊者,他是佛的堂兄弟,因用功太緊,把眼用瞎了,得開天眼,沒有眼睛什麼都能看見,拿這個證明不是非眼不能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龍本來是沒有耳朵,他也能聽,這都是證明不用耳還能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殑伽河裏的河神,是一個女神,沒有鼻子能聞著香味,「驕梵缽提異舌知味」,他的舌頭與旁人的舌頭不同,他吃飯,能知道天上的美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他是風神也叫虛空神,他沒有身體可以感覺出痛、癢、冷、熱,「如來光中,映令暫現」,他沒有身怎麼還知道觸呢?他得借著如來的光明一對照,令他暫時現一現,「既爲風質」,現一現已經做爲風質,「其體元無」,他這個本體根本就是沒有,「諸滅盡定得寂聲聞」,這是說到意根上去,「如此會中,摩诃迦葉」,摩诃迦葉是個久用功的,「久滅意根」,久遠地就把意根不發動了,不像我們人的意根胡思亂想,他這個意根不動,「圓明了知」,圓明就是沒有不知道的,圓滿普遍的都明白了,都能了知,「不因心念」,他心裏不起念就能都明了。
根塵並銷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鎖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這一段文是指示六根互用的,所以由這個總題又分叁段,一是指示妄體本真,就是這段經文,浮塵諸變化相,本來就是無上知覺,所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隨無明染緣,如水成冰,因智慧淨緣,如冰化水,言說「如湯銷冰」,當如湯與冰同一水性,但智慧火能融無明堅執,喻之如湯,這是約修德而言,顯示返迷歸悟,若約性德,本來無增無減,更非二物,「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這是第二段指現量爲證,以上雖指示六根互用的例證,又恐執迷之人,以爲所引證是聖人的事或異類果報的事,非常有之事,不關性具,所以今舉世人現量境界爲證明六根互用的事實,「如彼世人,聚見于眼」,世人所有妄見,僅僅聚在眼根,「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仍然相類,以手循他人體外繞,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這即是互用之理性,「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當知尋常緣塵之見,必須因明而有,暗時便成無見,今不緣塵而發本明耀,不惜明緣而能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由根塵之妄既銷,雲何覺明之體不成圓妙極果呢?這是第叁段以示修顯性。
誤疑斷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這一段經文是決通疑滯,由這一總名又分二大段:一明因果俱常,決通初義,二明結解無二,決通次義,先解釋第一段明因果俱常決通初義,又分二:一疑問、二答示,一疑問又二,一疑因果相違,以上這段經文,就是阿難對佛說疊以前所說的話來問佛,佛在第一義中說過,「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滅果,無有是處,據此則知,從因地之覺心欲求常住不生不滅,要與果位之名目相應才可以。以下是標七果名,言「菩提」者,是以五住究竟無有見思、塵沙、無明諸惑;言「涅槃」者,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永亡;言「真如」者是相性不二,皆無虛妄曰真,其體不動曰如;言「佛性」者,是永不改變義;言「庵摩羅識」,是白淨無染,永不被塵垢染汙;言「空如來藏」者,不是前叁種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是說空前叁種如來藏之空如來藏,別九界衆生之身相未空;言「大圓鏡智」者,是洞照萬法向無分別義,「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此七種名雖別,其體性無殊、其相清淨無染、其用圓滿具足,其體性本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這是正式陳說他所疑,「若此見聽」等六根「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等六塵,「畢竟無體」的話,「猶如念心」,豈不是如同前七番所破之念慮妄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嗎?果體堅凝,究是常住,根塵無體即是斷滅,「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之六根以爲本修之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欲獲如來七種常住之果,豈不是因果有所相違嗎?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推垂大慈。…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