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心里有生灭相,我就知道了,其实大材小用偏局在一面了,这是前面这六根说完了。底下发明返妄圆拔,你要返回妄用,得着这个圆理,就把这些毛病都拔出去了,说的六根都是虚妄不实,刚才说的六根都不实在,这就是我们普通凡夫用的,佛说这个法让人转凡成圣,底下说返妄圆拔。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汝但不循」,佛对着阿难说,没有旁的法子,你单单的不要循顺着普通人用的那个法子,这是说返妄圆拔,返妄归真,你把这些虚妄都拔去了,没有二种法子,你单单的不随顺,「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三对六样对着六尘,就是十二样,「汝但不循」,你不随着,动静对耳说、合离对身说、恬变对舌说、通塞对鼻说、生灭对心说、明暗对眼说,「如是十二」,这是说六根对六尘,「诸有为相」,这是有作有为的,你这有作有为的形相怎么个作法呢?你从有为作到无为,「如是十二诸有为相」,这是说众多数,就是这些有作有为的相,这都是凡夫法,你要转凡成圣,「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不用这六根挨着拔,极简单,你可得实作,「随拔一根」,随着你拔出这一根来,眼根拔出色尘、耳根拔出声尘,六根离开六尘,不用这六样都离开,要是一样离开这六样都脱离了,这道理是说这个意思,「随拔一根,脱粘内伏」,随你拔哪一根,就说眼根,你别粘上这个色相,眼看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种种的形色,你别粘在这里头,人的眼睛都粘在形色上,都离不开,一举一动眼睛就着在形色上,你不信大家就试验试验,佛把这个理说透了,「脱粘内伏」,脱了眼睛粘这个形色,你别沾上,内里头你把他制伏住就容易了,「伏归元真」,你一制伏他就归到根本上的真理,你要说返妄不难,迷惑是六样迷惑,一样不迷惑,五样都不迷惑了,「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你要是能制伏住归到根本上的真性真理,真正的理性,「发本明耀」,发出了根本的光明照耀,「耀性发明」,这光耀之性一发明,「诸余五粘」都得解脱,六根去了一根,余下五根粘五尘,这不用一样一样的说了,一共是六根、六尘,这一根拔出来,发出根本上光明照耀,光耀之性一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下余的五根,一块都脱了,应这一根一拔,六根圆圆满满的都脱离了,六根脱开六尘修的这个法,还是简便了,很容易了。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个地方说把虚妄之相拔出来就是真实的,真实的该怎么样呢?底下说真实,「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这个见不由前尘的明相、暗相,不由那上头起知见,我们的眼睛总对着形相,六根总是一个理,名相可不同,什么叫「不由前尘」?我们的眼睛看见色尘就染了尘相,不由前尘上所起知见,在这上头不起知见,自己守住本位,「明不循根」,这个光明不随着眼根,「寄根明发」,这句话怎么讲呢?我们人的眼没修行的时候,不用这个法子,非明不能见,这眼上的明对着外边的明,这才可以见,你要修行用功,返妄归真,这个眼就互用,眼不是光能看见,也能闻、也能说话,这六相互用,一样就做六样用,这叫「明不循根」,这个明白不是随着一根对一根说,所以这个地方不随着根,你看光明不随着眼根,我们平常的人光明随顺眼根,眼根随着光明,修行要明白了这个理,就不循根,底下又说,「寄根明发」,眼上的光明性寄在眼根上,从这上头发出来,寄在眼根上,明可不循眼根;随着眼根就有限制,随着眼根,你只能看色,不能闻声,寄在眼根发明,寄在这上头,「由是六根,互相为用」,由这六根上头互相起用。
六根互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个地方是证明六根互用,不是一定眼能看,耳才能听,就拿现在的事情做个证明,举出这六样来,让法会中人好信,佛对阿难说,就是现在的这个事情可以证实了六根互用的意思,「汝岂不知」,你岂不知道吗?现在你亲眼见着的,「今此会中」,今此法会之中,「阿耶律陀无目而见」,阿那律陀翻无贫尊者,他是佛的堂兄弟,因用功太紧,把眼用瞎了,得开天眼,没有眼睛什么都能看见,拿这个证明不是非眼不能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龙本来是没有耳朵,他也能听,这都是证明不用耳还能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殑伽河里的河神,是一个女神,没有鼻子能闻着香味,「骄梵钵提异舌知味」,他的舌头与旁人的舌头不同,他吃饭,能知道天上的美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他是风神也叫虚空神,他没有身体可以感觉出痛、痒、冷、热,「如来光中,映令暂现」,他没有身怎么还知道触呢?他得借着如来的光明一对照,令他暂时现一现,「既为风质」,现一现已经做为风质,「其体元无」,他这个本体根本就是没有,「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这是说到意根上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个久用功的,「久灭意根」,久远地就把意根不发动了,不像我们人的意根胡思乱想,他这个意根不动,「圆明了知」,圆明就是没有不知道的,圆满普遍的都明白了,都能了知,「不因心念」,他心里不起念就能都明了。
根尘并销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锁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这一段文是指示六根互用的,所以由这个总题又分三段,一是指示妄体本真,就是这段经文,浮尘诸变化相,本来就是无上知觉,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随无明染缘,如水成冰,因智慧净缘,如冰化水,言说「如汤销冰」,当如汤与冰同一水性,但智慧火能融无明坚执,喻之如汤,这是约修德而言,显示返迷归悟,若约性德,本来无增无减,更非二物,「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这是第二段指现量为证,以上虽指示六根互用的例证,又恐执迷之人,以为所引证是圣人的事或异类果报的事,非常有之事,不关性具,所以今举世人现量境界为证明六根互用的事实,「如彼世人,聚见于眼」,世人所有妄见,仅仅聚在眼根,「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仍然相类,以手循他人体外绕,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这即是互用之理性,「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当知寻常缘尘之见,必须因明而有,暗时便成无见,今不缘尘而发本明耀,不惜明缘而能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由根尘之妄既销,云何觉明之体不成圆妙极果呢?这是第三段以示修显性。
误疑断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这一段经文是决通疑滞,由这一总名又分二大段:一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先解释第一段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又分二:一疑问、二答示,一疑问又二,一疑因果相违,以上这段经文,就是阿难对佛说迭以前所说的话来问佛,佛在第一义中说过,「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灭果,无有是处,据此则知,从因地之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要与果位之名目相应才可以。以下是标七果名,言「菩提」者,是以五住究竟无有见思、尘沙、无明诸惑;言「涅槃」者,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永亡;言「真如」者是相性不二,皆无虚妄曰真,其体不动曰如;言「佛性」者,是永不改变义;言「庵摩罗识」,是白净无染,永不被尘垢染污;言「空如来藏」者,不是前三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是说空前三种如来藏之空如来藏,别九界众生之身相未空;言「大圆镜智」者,是洞照万法向无分别义,「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七种名虽别,其体性无殊、其相清净无染、其用圆满具足,其体性本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这是正式陈说他所疑,「若此见听」等六根「离于明暗动静通塞」等六尘,「毕竟无体」的话,「犹如念心」,岂不是如同前七番所破之念虑妄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吗?果体坚凝,究是常住,根尘无体即是断灭,「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之六根以为本修之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欲获如来七种常住之果,岂不是因果有所相违吗?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推垂大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