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我蒙悋。
这一段又是第二疑前后异说,阿难的意思,「若离明暗,见毕竟空」,若离开明暗等尘,见闻之根毕竟是空的话,「如无前尘,念自性灭」,等于如没有前尘,念虑之心自性销灭,我今「进退循环,微细推求」这个道理,「本无我心,及我心所」,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不知将谁立因而求无上觉道,「如来先说,湛精圆常」,况且如来先说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这是说六根本是「湛精圆常」,但是现今又说离尘无体,此则断灭,如是前后异说,「违越诚言,终成戏论」,岂不违越诚言,而终成戏论吗?「云何如来」称为「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悋」,我今愚迷未得彻悟,惟愿大慈世尊开我之蒙悋。
击钟验常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这一段文是属于示答分三段,一斥迷诃说,佛听说完他的疑问,接着就对阿难说,「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你是有学多闻的人,但是还未尽诸漏,你心中徒然知道,前尘为颠倒念心之所因依,谬认六根、六尘与念心相同,这就是「真倒现前,实未能识」,以前尘为实有、离尘即说断灭,这是总斥阿难之迷,「恐汝诚心犹未信伏」,以下许以开示阿难虽有诚心请法,平常信世间法之心,未走降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所以击钟捣舂世俗之事,除阿难的离根无觉之疑惑。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又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这一段文是指着世间的事实来除阿难的疑惑,共分五科,这是第一验闻有无,验就是考验,如同先生考试学生读书及格不及格一样,这是佛陀考验阿难对于听闻佛法所得的利益如何见解,就拿世间的钟声做为佛事,先叫罗睺罗打钟两次,是问他有闻无闻,结果大众及阿难皆以打钟时有闻、声销时叫无闻,这是根本错的地方,佛知道了以下又问。
如来又敕罗睺击锺。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这是第二段文验声有无,两次叫罗睺罗打钟,两次问声,大众回答,同前,此问与前各别,此答与前相同,异问而同答,已显大众及阿难将闻与声,矫乱不分,所以佛用诃责的言词对大众说。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这是第三段责其矫乱,问闻则答闻、问声则答声,自无主张,经佛发明又不自审,反难于佛,众生昏迷之根源皆由终日着境,不知有心,以迷心不加觉察,故矫乱不分,以下佛破他的谬说。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这是第四段破其谬说,闻性若实离耳则耳如同枯木,当知声有生有灭,闻性不随声有声无,声在闻性中有生灭,不是你的闻性为声尘或有或无,设若闻性实无,又谁知无闻性者,当知你说「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实是大错,以下又说。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这是第二段总予结斥,说明声与闻明明各别,汝尚不知「惑声为闻」,「以常为断」,由此当知内根外尘于闻性中自有生灭,终不应言汝之闻性离诸动静开通之外,说汝闻性无有体性。
引梦验常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以下又引梦作证,重睡即眠熟,工作疲极,睡时不知外境界事,因为六根不与六尘接触,以梦事为佛事,以示闻性不昏,捣练即洗衣之声,舂米是木石响,自怪钟作木石响,是独头意识之错乱,于是可知闻性寂常,又以经文作证云。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不但是梦中汝之闻性不灭,纵然汝之形体销灭,命光迁谢了,此闻性也不会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这段文是发明众生迷尘故断,众生循外尘、逐妄念,从无始来流转六道,受杂染之果报,曾不开悟实性清净妙常之理。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这段文是发明守性故常,若弃生灭这一句,并不是把现前生灭的身体不要了,是弃去于真常中之虚妄生灭之情见,守其即生灭中本自真常之性体,若常有这种智光现前,六根、六尘、六识之妄心,应时销落,当知想心所缘之尘相,元来无有实尘,六处识心与六种情根元来也无有实垢,常有这种择法眼,知道那是真实、那是虚妄,尘与垢自然远离了,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呢?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