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耳根的作用从哪里来的?由动才显静,由动就能发声,由发声就显出静来,「由动静等二种相击」,由这动静互相击动,耳朵就有声音,有声音耳朵好听,必须要击动,说话这也是击动性,喉咙里有个膜元,拿气一击动,这音声就出来了,外边也是如此,矿物对矿物,铜铁这些东西一碰他就响了,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大略说,让人知道从哪里结成的,从哪里解开,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好明白,「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一动一静,向一块一碰,就出声音了,「于妙圆中」,在这个妙圆的性理之中,妙性圆理不可思议之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听的这个精了、精粹的这个地方,「卷声成根」,一卷这个声卷回来了,这是无形中的一句话,卷声就成了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地方还算是天眼天耳,「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这浮根四尘必得听听,这叫流逸奔声,以下说鼻根。
三、因香成齅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齅。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这个鼻根由于通塞二种互相发动,「于妙圆中」,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妙圆之中,「粘湛发齅」,由这通塞二种粘着圆妙和发,产生鼻子的齅闻性,「齅精映香」,齅气精微,他对着香气,「纳香成根」,他收纳的香气就成了鼻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鼻根起始的名目就叫清净四大,这个意思是不与我们浑浊的四大相同,修行人得到天眼通、天耳通,什么事情都能看见、多少万里都能听见,这还是说开天上的事情,还没到究竟的事情,根元名目就为清净四大,比浑浊的四大那还高一层,因相立名,「因名鼻体,如双垂爪」,鼻子的体相如双垂爪,我们人的鼻孔头上,像龙爪往里头收着,「如双垂爪」,就像两个龙爪垂下来,向里头勾着,这是按着经文说的,鼻子的形相是清净四大所成的,「浮根四尘」是浑浊了,我们现在所承认的浮根四尘,也是地、水、火、风四尘,有形有相就为尘了,「流逸奔香」,鼻子能闻香味,拿他代表香、臭、腥、辣,这都是气味,有好闻的、有不好闻的,这是一种,底下指舌根结相。
四、因味成尝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这说舌根结的形相,「由恬变等」,舌的性是淡,不算甜性,就是清淡的这么一个性,没有苦、辣、酸、甜、咸,这叫恬,变就变成苦、辣、酸、甜、咸了,由淡味变成有味,「由恬变等二种相参」,这两样向一块一参杂,「于妙圆中」,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圆理之中,这就发现「粘湛发尝」,湛清的本性发出尝来,这是「尝精映味」,拿舌头尝的这个精粹,「尝精映味」,对照着这个味,「绞味成根」,绞就是拧在一块,拧合一块,绞味就成了舌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根在起始的时候,名目算是清净四大,「因名古体」,这舌的本体「如初偃月」,这舌根的形相就像初二、三那个月亮似的,是个半圆形,「浮根四尘」就不净了,舌头贪滋味就叫「流逸奔味」,奔走五味,人各有所好,贪求奔逸,底下指示身根结相。
五、因触成觉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这是说身根的结相,「由离合等」,由离合等一离一合发动触尘,冷风热风触在身上,发冷发热,「二种相摩」,这个摩比触动表示轻的意思,「于妙圆中,粘湛发觉」,在这个不可思议的圆理之中,他粘上湛然清净的这个性,就发出这个知觉来了,这就是指着身根说,「觉精映触」,知觉的精粹,对照着这个触尘「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从根本上起头的时候,名目是为清净四大成的身体,「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怎么叫腰鼓颡?古时的乐器拿皮做的鼓,它是个细腰,时下的鼓做成大圆肚,古时的鼓两头是粗的,当中是个细腰,所以这个身体的形相就和腰鼓似的,「浮根四尘」,就是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风,浮根指着身体说,四尘是指的地、水、火、风说,「流逸奔触」,流动奔走这个触尘,身体受触尘的迷惑,底下是意根。
六、因法成知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生灭等」,这是指着我们知觉的心,一会儿这个妄想就生出来了、一会儿又灭了,生灭是对待的,「二种相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生灭的变化无穷,不定思想什么,有善思想、有恶思想,有静坐的思想、有动作的思想,这思想就不同了,「于妙圆中,粘湛发知」,于妙性圆理之中,粘上湛然清净的性,发出知觉来了,痛、痒、酸、麻都是身上的知觉,「知精映法」,知道的精粹精华对着法尘,怎么叫法尘?法尘就是前五尘谢落的影子,前五根对色、声、香、味、触前五尘,心里再分别前五根对前五尘法,这叫法尘,「知精映法」,这个知觉的精了,对照着这个法尘,「揽法成根」,在这里一收揽法尘,成了一个意根,意根有知觉,也可以说有形相,在肺下有个心房,就指肉团心,其实心的知能遍满一切处,可是有近的地方、有远的地方,有灵动快的、有灵动慢的地方,那就不同了,「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是指意根的根本发起的这个名目,他叫清净四大,「因名意思」,一发动就为意,「如幽室见」,如同幽暗黑屋子里,你看不见我什么样、我也看不见你什么样,但是知道有这么个样子、有这么个人,这是拿这个表示。就拿我们人的思想来讲,飞禽动植、苦乐悲欢统统都可以知觉,看相貌看不出来,这个地方是触尘,「因名意思」,意是心之所发、思是意之所发,「如幽室见」,就像在幽暗的屋子里能见着,但分不出什么样子,这是说清净四大,「浮根四尘」,还是有形有相的这个心,「流逸奔法」,流动放逸奔驰种种的法尘。
脱粘尘妄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这一段文是,总结偏局之相,把他总起来结成偏局之相,怎么叫偏局之相?偏在一边了、局在形相上了,是什么局在形相上?佛对阿难说「如是六根」,就由这个六根各局一面,见、闻、觉、知都偏在这一面上了,偏在这一面就不能全体大用,只可以用在片面上,怎么个理呢?眼只可以见明暗,若没有明暗,就没有见体;苦离开动静,就没有听的本质;若没有通塞,这个齅性就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离开恬变,舌的尝性就没有,「不离不合」,这是指着身根,「觉触本无」,知觉的这个基础本来就没有,「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是指的意根,这是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偏局了,眼只能见、耳只能闻,余者不用说了;六根若是正用,这一根可以做六根的事情,眼根不但只能见,也能闻、也能齅、也能尝,六根互用就是圣人,就是修得有程度了,佛先对着凡夫上说,「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由六根的本知本觉上,这是性觉妙明,性里头有个知觉,从妙里头发出一种光明,「由彼觉明」,这是个根本,「性觉妙明」能普遍十方都能知道、都能见着,这是说这个根,要说枝末上这就分开了,不能普遍了,只可以一根有一种用处,「由彼觉明,有明明觉」,从这个性觉妙明才有这个能明、所明之觉,「由被觉明」的这个明分三种,觉明就是本有的光明,心里头本有的明白,「有明明觉」,就有能明、所明的知觉,从本明上生出能明、所明,这三种一分就把性觉妙明违背了,光用这个能明、所明,「失彼精了」,失去了他本有的精了的知见,由这一失「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由这里就偏用,不能具足,怎么叫「粘妄发光」?眼睛粘在形相上,这是虚妄的,从这里发出光来,所以就是片面的作用,不能具体的作用,粘妄一发光,「是以汝今」,佛对着阿难说,以是虚妄的,不应粘向一块就粘,这就叫虚妄,不是真的,粘妄一发光,是发出知觉来了,也有一点光明,不具足!因此这个「离暗离明,无有见体」,你外边离开明相、暗相,你就没有见了,大家想想,人人都如此,你离开明、离开暗哪还有见?这个见全仗着外边的明与暗,我们的眼睛才有这个见;若离开明暗就没有见的本体了,见的能力全在明暗上,这个地方就是错用;「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耳朵离开动静就没有听性的原质了;「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鼻子离开通塞,齅闻性就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变是舌头上的苦辣酸甜咸五味、甜是淡味,若离开淡味及苦、辣、酸、甜、咸五味,你的尝性就没有了,这都是偏局在一面、大材小用的地方,「不离不合,觉触本无」,要不能离开、不能合上,这是指着身体,拿凉风合上又离开了、热风合上又离开了,有离有合就有知觉,要不离不合呢?感觉的基础本来就没有了,他触动的知觉性就在离合出来的,「无灭无生」,是指着心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没有闲着的时候,这都是错用的地方,「无灭无生,了知安寄?」你这个明了知觉在哪里寄托?要寄托,就寄托在生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