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易,「彼习要因修所断得」,这得真正的修行才行,只在理上悟,你说六根不贪六尘,只要有决定的心,谁也做得到,谁都能证初果,谁肯?连我也这么说,连我也没做到。可有一宗,你假比我得着一点,我就依着这个做,谁做谁成,这都是人人自己身上有的,也不用求这个求那个,求自己就行了,可得有恒心,「彼习要因修所断得」,思惑不能这么痛快,你要断思想上的迷惑得要真正的修行,不从修上,不能证果,见惑你破了,思惑你还没破,余者还有尘沙惑、无明惑你都没破。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目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何况就是一比较,「此中生住异灭」,这是说断无明惑,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明、灭相无明,共四十个阶级,这一个位子里有十个位子,这是生、住、异、灭,各有分齐,各有一分子,齐是分开了,各有头数,这是一定的数目,「今汝且观」,这是先给他说有断的惑、有没断的惑,前头你断的是见惑,「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你观察观察现前的这六根,算是一个还是做为六个呢?旁的先不用问,阿难,佛让他拣择了,「若言一者」,这就是说六根设若是言一者,说不通,「耳何不见?」若是一就是一样了,耳朵怎么不能看见?「目何不闻?」眼睛怎么不能闻声?你要说一个,「头奚不履?」脑袋怎么不能走路?「足奚无语?」你这个脚怎么不会说话?你要说一个都不对,就得说是六了,「若此六根决定成六」,若这么说一定就是六个,说六个也说不通,「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现在我说法的法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我给你们宣扬微细奥妙的这种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我给你们宣说微妙的法门,你的六根是哪个来接受?你要说是六样,哪一根来接受?说到这里,「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说法,问我们用哪一根接受,我用耳根来听,阿难觉着很有理,「佛言,汝耳自闻」,你要说六根决定成六,也说不通,「汝耳自闻,何关身口?」既然耳闻,与你的身口有什么相关?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用口来问义理,身起恭敬,钦佩承受,「是故应知,非一终六」,你要说一也不行,不是一,终归还是六,「非六终一」,一中就有六、六中就有一,佛就破这个妄数,「终不汝根,元一元六」,说到根上,究竟归宗,你怎么说也不对,说一也不对、说六也不对,根本上就是虚妄的,你哪能说得出来,不研究可以,你要一研究,就说不通了,「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说这个根元来也不是一、也不是六,都是虚假的,「由无始来,颠倒沦替」,不是现在糊涂的,从无始劫来就是这么颠倒、沉沦替落,「故于圆湛,一六义生」,在这里一颠倒、一沦替,「故于圆湛」,圆湛就是人人本具的天性,是圆融无碍、湛然清净的,这里头弄出一个一六的义生出来,哪有个一?哪有个六?「汝须陀洹」,你证了初果,「虽得六销」,你虽然把六根都销了,「犹未亡一」,你这一样还没有完,这都是虚妄的。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处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佛给他说一个比喻,借这个比喻,好显这个理,「如太虚空」,佛法好比是太虚空,太虚空好比是人人的天性,「参合群器」,太虚空他根本上什么也没有,就是个空,若有就不叫空,「参合群器」,这个器皿是什么?房廊屋舍、有形有相的统统都叫器皿,大地山河,这都叫器皿,如太虚空参合一切器世间,不是众生世间、不是动物,这都是矿物植物,「由器形异」,有这个器世间,才有不同的种种样样在虚空出现,若没有器世间这些物,虚空哪有这些名字?他也没有高低、也没有大小、也没有长短圆方,这是拿物比的,拿虚空比人的天性、器世间比世间上所有,「由器形异」,由器皿的形相不同,「名之异空」,这空也就有了别样了,这个空是个方的、那个空是个圆的,空本来没有方的圆的、长的短的,这是因器皿才显出长短方圆来,这就是籍着器世间弄出这些名词来,「除器观空」,你除了器世间,观观这个空,把有形有相的都去了,你观察观察空,「说空为一」,你把各式各样的都销灭了,你一定说空为一,这一也不对,因为空也没有个一、也没有个多,「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这个太虚空真冤枉啊!你给他起的名字,怎么你起的名字成了同异的分别?「何况更名是一非一」,更不对了,你说他是一个是六个,这统统都错,「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受用根也没有一也没有六,自己把自己迷惑了,你说有一有六,让眼睛看可以,说话就不行。
六受用根
一、因色成见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这一段文,说六受用根从这里起手,发明由真实的性理上起了虚妄的六种偏用,先说眼根,怎么叫偏用?就是偏用在形色上,着在相上,眼只可以看相,不能够闻声、也不能说话,只可以用在一样上,我们人习惯了,你也这样、我也这样,都承认了,其实这是偏用了,大材小用。说一根要返源,六根一齐都清净,我们人的六根都偏在一面上,不能六根互用,成佛是六根互用,这先说眼根是怎么结成的?为的在哪个地方结,好从哪个地方解,就像结扣似的,怎么结得怎么解,「由明暗等二种相形」,眼根由明暗二种形相表现出来的,明借着暗形容、暗籍着明形容,「于妙圆中,粘湛发见」,于妙性圆理之中,「粘湛发见」,粘就是沾上了、湛是清净的根性,湛就当清净的意思,由明暗的二种相,把湛然清净的性粘上了,这一粘由明暗发出见来,这就起了偏执了,所以着在明上就厌烦暗。佛眼是六根互用,天眼也比我们人眼强,这个地方不必一样一样的说,照文一销也就容易明白。在妙性圆理之中,明暗二相粘上湛然清净的性,从这里发出见、闻、觉、知的见来,见的精华映着色,映是对映,对着形色,形色有长、短、方、圆,显色有青、黄、赤、白,这都在形相里头,着在形相上,「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由这个见精映于形色,这就浑浊了,这个见性一浑浊,所以「结色成根」了,结的色凝结住了,就成了人的眼根了,「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根的元始起头,这名目就为「清净四大」,什么叫清净四大呢?人的眼根就是清净四大所成,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人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脉津液就是水大、温热燥暖就是火大、气力动转就是风大,地、水、火、风这叫四大,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感觉出来的都叫大,世间上就是这四样大,前边说过总起来有七大,把二十八天一起说,让人好明白的,一了一切了,都让他明明了了的。说见精对着这个形色成了眼根,为清净四大,这清净四大有质,可是无形无相,他所以为清净四大;我们这四大都是浑浊的,都有形有相,根元名目就做为清净四大,清净四大这个形相「因名眼体,如蒲萄朵」,你看人的眼珠,像蒲萄粒,这就是清净四大成的,这底下由清而浊,「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浮根四尘就是浊的,有形有相,浮根四尘还是地、水、火、风,这是我们眼见、耳闻的事情,浮根就如同水里参上土搅混了,成了浊水,所以人的眼只可以看也看不多远,没有挡着的物顶多看几十里地,佛眼尽虚空、遍法界,一见如故都能见着,这种事情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人还都能行,就是人错用了,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佛可怜我们世间人不知道,佛才示现人间,十九岁出家、二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也和人一样,为的是让人好照着这个学,你要示现个旁的样子,人不能学,说那是神,我们人办不到;佛特意的示现,和我们的人情事故一样,为的引导我们,他现出个佛身来,我们人没办法学,所以他由十九岁出家、二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所以这是一定的,佛是大慈大悲,想办法让我们人相信,信了好认得自己,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我说这个也是一时还做不到,这是染的太深了,多少万万劫糊里糊涂的总这么干,说这个眼睛是清净四大成的,「如蒲萄朵」,有这么个样子,这是简单说,「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我们当下是浮尘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虚浮的六根,因什么叫虚浮?都是世间上尘相所成的,不是清净所成的,浑浊成的,就有这种习性,「流逸奔色」,我们的眼睛旁的不能用,无论什么事情,他非要拿眼睛看看不可,这是天然的,说这些话干什么?让人知道这六根是怎么结合的,就像结扣似的,在哪里结在哪里解,头一个是眼根,最容易从眼根上入手,一根返元,六根都清净。浮根四尘,他流速奔色,没有歇着的时候,你看我们的眼睛,哪有歇着的时候?你要修行这个神气就定了,不能东看西看,所以说从哪里结的从哪里解开,这就是流逸不歇,奔走这个形色,哪儿有特别的形色,上哪里奔走,这是说眼根,六样挨着,都是这么个意思,眼根说完了,又说耳根。
二、因声成闻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