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P17

  ..续本文上一页舌、身、意六根,先说眼根功德的优劣:功德就是利用,力量还有用到了、还有用不到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这功德就作力用讲,「如眼观见」,这是眼的功用能力,后边看不到,人的眼睛见明不能见暗,「后暗前明」,前边就是明明亮亮的,后暗就不知道,人人都如此,「前方全明,后方全暗」,看前方全明后方全暗,这一个人是四面:前、后、左、右,前后方面大一点、左右方面小一点,「前方全明」,眼睛都看见了,「后方全暗」,眼睛用不上,都看不见,克定功德就不够一千二百,「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向左右一看能看三分之二,一边二分,这是四分,前边四分,后边全看不见,一共这是八百功德,「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一千二百功德,剩八百功德,当然是不全了,「三分言功,一分无德」,说眼的力量能可以有八百功德,三分缺少一分,一分没有功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这说眼根正合有这个数,这是佛由浅处向深处论能转凡成圣成佛,无故的怎么能成佛呢?这都有个来历,一步一步的让你转凡成圣人,眼说完了再说耳的功德。

  

  二、耳根具优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段文说耳根的名相是从凡夫的地方说这个利用,「如耳周听,十方无遗」,人的耳朵周听十方无遗,这眼睛只能看前不能看后,让人知道这个利用,这耳朵的利用就大了,哪一方也遗漏不了,「动若迩遥」,外边有动就有声音,迩是近、遥是远,在动上声音有近有远,「静无边际」,你若静下来,耳的闻性没有边际,这是佛告诉人实地练习,真实的证据,你要用功得选择超近的方法,佛说的这种道理让人自己择选,论到耳根的功德,「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比眼根的功德多四百功德。

  

  三、鼻根缺劣

  

  如鼻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子就不行了,用功别打鼻子上用,要用功要拣择,「如鼻齅闻」,与耳闻的利用就不用了,「通出入息」,这是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这个气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当中缺少了,「验于鼻根,三分阙一」,考验这个鼻根性三分缺一分,「当知鼻唯八百功德」,这段文容易明白,不用细说。

  

  四、舌根具优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宣扬」,这个舌根宣扬佛法的力量就大了,「尽诸世间」,世间上的智慧,「出世间智」,出世间的智慧都能宣扬,你看舌根的本事多大,「言有方分」,言语还有方分、还有限度,可以说多说少,「理无穷尽」,拿舌头说出话来显出理来,可就无穷无尽了,「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这不是有偏相,舌根是有这种能力。

  

  五、身根缺劣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身觉触」,或是冷风热风触在身上,这是身根的形相,「识于违顺」,触在身上的冷热风,我身上冷,又来一分冷风触在身上,这就违背了,冷时用个棉袄加在身上这就顺了,这是拿这个做比例,触的违顺地方很多不能细说,「合时能觉」,这地方就分开了,冷风合在身上,他能知觉,「离中不知」,离开了就不知道了,离开有一个不知道、身上还有个知道的,这是两个,「离一合双」,离开是一样离开了,光风离开了,风合上就是双的,「验于身根,三分阙一」,离开就成单的、合上就是双的,所以这个地方三分缺一分,「当知身唯八百功德」,这身体只有八百功德,不够一千二百,底下说意,意是人的心所发为意,心一发动就叫意,意也就是心,这是说意根的相。

  

  六、意根具优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默容就是默默之中能容纳十方的世界、十方的方向,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都能容纳,默默之中容纳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在心里,「唯圣与凡,无不包容」,连圣人的法、凡夫的事情都能包得过来,「尽其涯际」,尽其边际都包含无余,「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把六根说完了,底下是劝简略明。

  

  悟圆通根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佛对阿难说,「汝今欲逆生死欲流」,你要离开生死的苦恼,「返穷流根,至不生灭」,你得返过来穷研生死的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六个受用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种受用的地方,「谁合?谁离?」哪个可以相合?哪个可以离开?你用功夫要拣择,「谁深?谁浅?」哪个地方深?哪个地方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哪个地方算圆通?哪个地方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你要悟了圆通的根,一样也不缺,「逆彼无始织妄业流」,你不要顺着那个无始以来织妄的业流,「得循圆通」,你才能得随顺圆通的道理,「与不圆根,日劫相倍」,这个圆通的理抓住一样都能通达,与那不圆满不圆通的一比较,这就是一个巧、一个拙,「日劫相倍」,一日是十二小时,一劫是八万四千年,一增一减,佛告诉人修行一定要拣择,不要走远路,白费工夫。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我现今给你预备齐了,给你显出来六种湛然清净、圆满无碍的明了,明白你本来所有的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我给你都说过了,你自己详细选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这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都在人身上长着,「一一修行」,哪一样都可以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在这十八界里头,也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汝下劣」,这个事情单单的对你说,你这个根性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你不能在这六根、六尘、六识里头,圆满自己的本有的自在智慧,「故我宣扬」,所以我把这个道理宣扬出来让你选择,「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你看这六根、六尘、六识从哪个地方都能入手,只要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真实无妄的方法,「彼六知根」,眼、耳、鼻、舌、身、意,「一时清净」,你从一根上用功,「一根返源,六根清净。」

  

  修断虚习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上边说「令汝但于一门深入」,身上的六根这就是六个门径,眼、耳、鼻、舌、身、意,就说一根就行,「一根返源,六根清净」,他问逆流,我们这六根都是顺流,六根顺着六尘转,这就是凡夫的境界,人人都如此,逆流就是不顺着境界转,怎么能不顺境转?用返观的功夫,人都是眼观色、耳闻声,都是顺流,你要修行不能顺世间法起观念,你要逆流转过来观,不观外边的形形色色,逆回来观自观,观就代表见,你观见自己的见,这就叫逆流,这有什么好处呢?这么就清净啰,你向外观随着眼睛看什么就忙乱了,就不清净了,这是一定的理,阿难问逆流,不是一时半时可以做得到,你得转过来,得有功夫,怎么个理呢?你得任运转过来而成于自然,就同寻常向外观,不用费劲,慢慢就行了,你见色、闻声这都容易,你要观自观这就为难,怎么观自观?在这地方要研究要注意,这个地方明白了就会用功了,观自观是观无相的,不观外面,不顺着流,转过来,观这个无形无相的,「云何逆流,深入一门?」头一门就是眼,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门头,就拿眼睛说,逆着眼根的流,「返观观自性」,返观观自观就是观自己那个观性,他因什么叫性呢?他没有形相,能把性观熟了,这就是圣贤的道理,一门要返源,六根都返源,一根成六根都成,一根清净六根都清净,就有这样的好处,不是六根都得用功,这里说一根入门,怎么「能令六根,一时清净」?阿难问的意思,一是一、六是六,深入一门怎么能令六根一时清净?这是他的问词,佛就回答他。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佛对阿难说,「汝今已得须陀洹果」,你现今已经证到初果圣人,怎么证得的呢?就因为「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这是说他已断的事情,后面还有很多,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二十八层天都叫凡夫,你已证须陀洹果,在小乘里觉得很轻微,拿三界来说就是超过二十八天的圣人,佛又一转个说,「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你虽然证到初果圣位,你仍然不知道六根上积的习气,什么叫无始的虚习?从无始劫来积下的虚妄习气,就是思惑,证须陀洹果,见惑已断,这个思惑就不容易,思惑深微,这个习气,不是六根不贪六尘就算了,不是这么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