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舌、身、意六根,先說眼根功德的優劣:功德就是利用,力量還有用到了、還有用不到的,就是這麼一句話,這功德就作力用講,「如眼觀見」,這是眼的功用能力,後邊看不到,人的眼睛見明不能見暗,「後暗前明」,前邊就是明明亮亮的,後暗就不知道,人人都如此,「前方全明,後方全暗」,看前方全明後方全暗,這一個人是四面:前、後、左、右,前後方面大一點、左右方面小一點,「前方全明」,眼睛都看見了,「後方全暗」,眼睛用不上,都看不見,克定功德就不夠一千二百,「左右旁觀,叁分之二」,向左右一看能看叁分之二,一邊二分,這是四分,前邊四分,後邊全看不見,一共這是八百功德,「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一千二百功德,剩八百功德,當然是不全了,「叁分言功,一分無德」,說眼的力量能可以有八百功德,叁分缺少一分,一分沒有功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這說眼根正合有這個數,這是佛由淺處向深處論能轉凡成聖成佛,無故的怎麼能成佛呢?這都有個來曆,一步一步的讓你轉凡成聖人,眼說完了再說耳的功德。
二、耳根具優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這段文說耳根的名相是從凡夫的地方說這個利用,「如耳周聽,十方無遺」,人的耳朵周聽十方無遺,這眼睛只能看前不能看後,讓人知道這個利用,這耳朵的利用就大了,哪一方也遺漏不了,「動若迩遙」,外邊有動就有聲音,迩是近、遙是遠,在動上聲音有近有遠,「靜無邊際」,你若靜下來,耳的聞性沒有邊際,這是佛告訴人實地練習,真實的證據,你要用功得選擇超近的方法,佛說的這種道理讓人自己擇選,論到耳根的功德,「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比眼根的功德多四百功德。
叁、鼻根缺劣
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子就不行了,用功別打鼻子上用,要用功要揀擇,「如鼻齅聞」,與耳聞的利用就不用了,「通出入息」,這是通出入息,「有出有入」,這個氣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當中缺少了,「驗于鼻根,叁分阙一」,考驗這個鼻根性叁分缺一分,「當知鼻唯八百功德」,這段文容易明白,不用細說。
四、舌根具優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舌宣揚」,這個舌根宣揚佛法的力量就大了,「盡諸世間」,世間上的智慧,「出世間智」,出世間的智慧都能宣揚,你看舌根的本事多大,「言有方分」,言語還有方分、還有限度,可以說多說少,「理無窮盡」,拿舌頭說出話來顯出理來,可就無窮無盡了,「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這不是有偏相,舌根是有這種能力。
五、身根缺劣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身覺觸」,或是冷風熱風觸在身上,這是身根的形相,「識于違順」,觸在身上的冷熱風,我身上冷,又來一分冷風觸在身上,這就違背了,冷時用個棉襖加在身上這就順了,這是拿這個做比例,觸的違順地方很多不能細說,「合時能覺」,這地方就分開了,冷風合在身上,他能知覺,「離中不知」,離開了就不知道了,離開有一個不知道、身上還有個知道的,這是兩個,「離一合雙」,離開是一樣離開了,光風離開了,風合上就是雙的,「驗于身根,叁分阙一」,離開就成單的、合上就是雙的,所以這個地方叁分缺一分,「當知身唯八百功德」,這身體只有八百功德,不夠一千二百,底下說意,意是人的心所發爲意,心一發動就叫意,意也就是心,這是說意根的相。
六、意根具優
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叁世」,默容就是默默之中能容納十方的世界、十方的方向,過去、未來、現在的叁世都能容納,默默之中容納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在心裏,「唯聖與凡,無不包容」,連聖人的法、凡夫的事情都能包得過來,「盡其涯際」,盡其邊際都包含無余,「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把六根說完了,底下是勸簡略明。
悟圓通根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佛對阿難說,「汝今欲逆生死欲流」,你要離開生死的苦惱,「返窮流根,至不生滅」,你得返過來窮研生死的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六個受用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種受用的地方,「誰合?誰離?」哪個可以相合?哪個可以離開?你用功夫要揀擇,「誰深?誰淺?」哪個地方深?哪個地方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哪個地方算圓通?哪個地方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你要悟了圓通的根,一樣也不缺,「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你不要順著那個無始以來織妄的業流,「得循圓通」,你才能得隨順圓通的道理,「與不圓根,日劫相倍」,這個圓通的理抓住一樣都能通達,與那不圓滿不圓通的一比較,這就是一個巧、一個拙,「日劫相倍」,一日是十二小時,一劫是八萬四千年,一增一減,佛告訴人修行一定要揀擇,不要走遠路,白費工夫。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我現今給你預備齊了,給你顯出來六種湛然清淨、圓滿無礙的明了,明白你本來所有的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我給你都說過了,你自己詳細選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這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叁六一十八界都在人身上長著,「一一修行」,哪一樣都可以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在這十八界裏頭,也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但汝下劣」,這個事情單單的對你說,你這個根性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你不能在這六根、六塵、六識裏頭,圓滿自己的本有的自在智慧,「故我宣揚」,所以我把這個道理宣揚出來讓你選擇,「令汝但于一門深入」,你看這六根、六塵、六識從哪個地方都能入手,只要一門深入,「入一無妄」,真實無妄的方法,「彼六知根」,眼、耳、鼻、舌、身、意,「一時清淨」,你從一根上用功,「一根返源,六根清淨。」
修斷虛習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上邊說「令汝但于一門深入」,身上的六根這就是六個門徑,眼、耳、鼻、舌、身、意,就說一根就行,「一根返源,六根清淨」,他問逆流,我們這六根都是順流,六根順著六塵轉,這就是凡夫的境界,人人都如此,逆流就是不順著境界轉,怎麼能不順境轉?用返觀的功夫,人都是眼觀色、耳聞聲,都是順流,你要修行不能順世間法起觀念,你要逆流轉過來觀,不觀外邊的形形色色,逆回來觀自觀,觀就代表見,你觀見自己的見,這就叫逆流,這有什麼好處呢?這麼就清淨啰,你向外觀隨著眼睛看什麼就忙亂了,就不清淨了,這是一定的理,阿難問逆流,不是一時半時可以做得到,你得轉過來,得有功夫,怎麼個理呢?你得任運轉過來而成于自然,就同尋常向外觀,不用費勁,慢慢就行了,你見色、聞聲這都容易,你要觀自觀這就爲難,怎麼觀自觀?在這地方要研究要注意,這個地方明白了就會用功了,觀自觀是觀無相的,不觀外面,不順著流,轉過來,觀這個無形無相的,「雲何逆流,深入一門?」頭一門就是眼,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門頭,就拿眼睛說,逆著眼根的流,「返觀觀自性」,返觀觀自觀就是觀自己那個觀性,他因什麼叫性呢?他沒有形相,能把性觀熟了,這就是聖賢的道理,一門要返源,六根都返源,一根成六根都成,一根清淨六根都清淨,就有這樣的好處,不是六根都得用功,這裏說一根入門,怎麼「能令六根,一時清淨」?阿難問的意思,一是一、六是六,深入一門怎麼能令六根一時清淨?這是他的問詞,佛就回答他。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佛對阿難說,「汝今已得須陀洹果」,你現今已經證到初果聖人,怎麼證得的呢?就因爲「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這是說他已斷的事情,後面還有很多,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二十八層天都叫凡夫,你已證須陀洹果,在小乘裏覺得很輕微,拿叁界來說就是超過二十八天的聖人,佛又一轉個說,「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你雖然證到初果聖位,你仍然不知道六根上積的習氣,什麼叫無始的虛習?從無始劫來積下的虛妄習氣,就是思惑,證須陀洹果,見惑已斷,這個思惑就不容易,思惑深微,這個習氣,不是六根不貪六塵就算了,不是這麼容…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