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以上佛略略地說這個世界的成立,就是一同一異,虛空爲同、世界等等的萬物爲異,底下就說世界的相續,略略的說世界成立的意思,你心思還有什麼東西成立的?一切唯心造!就是人心成的,把人心除去還有什麼材料?地、水、大、風都是從心裏變化出來的,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自暴自棄,人心的能力大,他都用偏了,大材小用,底下說世界相續不斷的意思,「覺明空昧」,這是說人的知覺是明亮的,外邊的環境頂大的就是個虛空,是暗昧的,這一明一暗一成立,這兩個就不合了,「相待成搖」,對待一起就不穩了,你對我、我對你,互相對待搖動起來了,一動就生風,「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這世界一起的時候,先有風,「因空生搖」,你這個覺明要沒有空,向哪裏搖動?他得借著空,搖的時候久了,「堅明立礙」,搖來搖去的就僵住不動了,堅明就立了障礙,成爲「彼金寶者」,這個世界成立,五行先成立金子,「彼金寶者」是「明覺立堅」,他「因空生搖,堅明立礙」,搖久了就堅固了,堅固了就發了明,就立了障礙,成爲金寶者是「明覺立堅」,明覺就是覺明,就成了堅固相了,「故有金輪保持國上」,所以才有這個金輪能保持國土,這世界大地山河這麼堅固、這麼結實都是從這上頭來的。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這一段文乃是發明世界相椟,「堅覺寶成」,這個覺明就成了堅固的覺了,這是指著人心說,堅覺寶一成「搖明風出」,他就不安靜了,這一搖動當然生風,這是說世界有的時候,「風金相摩」,風和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故有火光相摩發熱,就生出火光來,這個世界成立就是這麼個樣子,這個火做爲變化性,火性無我,火的性沒有本體,他遇著什麼燒什麼,「寶明生潤」,這指著「風金相摩」就成了寶,「故有火光爲變化性」,這個寶明就生潤了,這個明還指著覺明,這個人心就這個覺明一發動,就成立這個世界,這不是一個人的心,這是衆人的心,「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所以這個寶明生起潤,潤就是水,這個火光就上升,上升就蒸這個水,愈蒸水愈大,「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含受這十方的世界,由這裏「火騰水降」,這是水火既濟、水火相交,「交發立堅」,水火一交生出堅固相,怎麼出了堅固相呢?就是「濕爲巨海」,水就成爲巨海,幹的地方就是「幹爲洲潬」,洲潬-大的陸地叫洲、小的陸地叫潬,「以是義故」,以著這個義理,說世界相績的話,「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世界相續這就有了眉眼了,這說大海中還常起火光,船在大海洋裏走著,陰天沒有月亮,波浪統統都是火,我都見過,「彼洲潬中,江河常注」,陸地還有水,還有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這是說變化相,說水的勢力小、大的勢力大,就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這給人說出一個顯驗來,讓人好信,怕人不信,解釋說「是故山石擊則成焰」,兩塊石頭撞在一塊就出火星子,這是一定的理,「融則成水」,你把山石化了,就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土的勢力小、水的勢力大,就抽爲草木,草木是土裏生出來的,還得用水抽出來,「是故林薮」,林是樹林、薮是草地,「遇燒成土,因絞成水」,這就顯出來了,有水還有土,遇著火燒,他就變成土,這都是草木,這草木才長出來,一擰就出水,他又能出水,又能出土,世界相續就是這麼來的!「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互相交換,他這種子對種子,各樣的萬物都生出來了,「以是因緣世界相續」,叁種相續,這是說世界相續,就是這麼成立的。

  

  二、衆生相續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這又發明衆生相續,「複次富樓那」,複次就是接著上邊說,佛對富樓那說,「明妄非他」,明白這一切的虛妄,不是旁的,就是「覺明爲咎」,上文說「覺明空昧」,覺是明的、空是昧的,「相待成搖」,這還是接著那個說的,這還是「性覺妙明」不守本分,還是他的過咎,「所妄既立」,由此就立上所知所見,所妄已成立,這就是有一定的理了,「明理不逾」,世界發明這個理,是各不超越,各有一定的作用,不能亂用,「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六根不能互用,被世間法執住了,一個頂一個,你超不過去,眼只是見色,不能聽聲。這世界沒成的時候,或修行人成道的時候,這六根能互用,見也能聽聲,色、聲、香、味、觸、法,六種都能互用,凡夫就不可以,見只是見不能聽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六根對六塵,是一樣管一樣,一樣不能管六樣,這就是世界上的凡夫境界,「由是分開見覺聞知」,見是見、覺是覺、聞是聞、知是知,不能六根互用,「同業相纏,合離成化」,「同業相纏」就是世間上男女之情,這是個人有個人的業,有同的有不同的,同業就是相纏,這就是胎生卵生的,這是衆生相續,有胎生的,我們人類、驢、騾、牛、馬都屬胎生,雞、鴨、雀、鳥都是卵生,是「同業相纏」,胎卵都是造一樣的業相纏的,「合離成化」,合是二緣生、化是一緣生、胎生是叁緣生、卵生是四緣生,卵生的四緣是中陰、公、母、伏蛋,胎生的叁緣:中陰、父、母,「同業相纏」是離不開的,就是人間夫妻幾百世的因緣,今世是夫妻、來世還是夫妻,你要是一個做善的、一個做惡的,性情不同就離開了,「同業相纏」指的就是胎生卵生,「合離成化」,濕生是二緣生,濕氣到了時候他就生,都是蟲子這些小物,化生是一緣生,也不用父母、也不用陰陽,它自個就生出來,好比米裏的蟲子,它自己縮成了,養成了泡,泡破了就飛了,這地方說的是四生,「同業相纏,合離成化」,底下說人投胎。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見明色發」,他與哪個父母有緣,他的中陰身就看見父母那裏明亮,去到那裏就投胎,「明見想成」,他看見有亮到那裏去投胎,那個思想也成就了,「異見成憎」,異見,與他的知見不相合,他是個男的,他見了他父親就憎惡他,「同想成愛」,男的中陰身見他母親是相合的,「同想成愛」,由這裏是「流愛爲種,納想爲胎」,這不要細說了,由彼此的愛心,這是種子,一納想就坐胎了,「交媾發生,吸引同業」,一樣的業力,這是胎生的,「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羯羅藍是凝滑,一坐胎的時候名叫羯羅藍,是一七的名,遏蒲昙是成泡形,是二七的名字,到叁七日成軟肉,到四七日成硬肉,到五七日成紋流,分開胳臂腿了,由此「胎卵濕化」四種衆生「隨其所應,卵唯想生」,這個卵得離開了,是想生的,你看孔雀,到了飛禽裏頭,一個雌一個雄,雄在上方叫、雌在下方合,一叫一合這就坐胎,「胎因情有」,坐胎因男女之情,「濕以合感」,濕氣和熱度合在一塊,就生出來了,「化以離應」,它自己變化會飛,生來就是這麼一種物,「情想合離,更相變易」,由這裏情想有個合有個離,其中的變化,這就說不盡了,「所有受業,逐其飛沈」,所以有什麼思想就受什麼業報,有在空中飛的、有在水裏沈的,「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叁、業果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

  

  世界相續與衆生相續已經講完,當文是業果相續,怎麼叫業杲相續?有世界就有衆生,有衆生就有業果,業有叁種:有善業、惡業、不動業,業字是造作之義,善、惡業都懂啊,什麼叫不動業呢?不動業都是修行人造作的,這裏發明業果相續不斷,佛對富樓那說「想愛同結,愛不能離」,這個人在世間上統統都如此,只要是動物就有這個思想,就有這個親愛,業果相續這是照著衆生來說,造善惡業,不要說那個不動業,那是修行人才有,現在說「想愛同結」,思想和親愛合在一塊凝結住了,結成了一個了,這個愛,世間上誰能離開父母之愛、子女之愛?這都是親愛的,這業果相續就是從愛上來的,才能相續不斷,「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一代一代的向下傳,「是等則以欲貪爲本」,這都是愛欲所貪,「貪愛同滋」,這貪心和親愛的心互相滋生,由這個貪愛滋生「貪不能止」,人在世界上哪個人沒有貪心?貪愛止不住,佛說要在世間法說,這還者是正理,人人都如此,若按佛法說,這就不對了,造業就要受果報,「則諸世間」,因爲貪心就有四生,「卵化濕胎」,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凡是有生命的都叫衆生,「隨力強弱,遞相吞食」,四類衆生當然有力量大的、力量小的,這就是弱肉強食,你看這卵生的雞鴨,當然人要吃它就吃,它下了蛋人也吃,化生的蟲子,我們人類就不理會了,「遞相吞食」就是力大降力弱,大魚吃小魚、人吃豬羊牛,…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