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P2

  ..续本文上一页的,若把窒碍的和虚通的都放在一块,「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虚实是对待法,若

  说周遍法界都是大地、都是虚空,这话怎么让人相信?「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我们不知道佛说的这种义理,哪个地方是个归宿?「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我们不懂,惟愿如来宣扬流动大慈大悲,开启我们的迷云,我们都迷惑得像云遮住了,不见光明,「及诸大众,作是语已」,满慈子代表大众把话说完了,向佛顶礼,听佛开示,「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两个膝盖两个膀臂一个头顶都顶在地下!这是最尊重的礼叫五体投地,钦仰希望佛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了,就像渴的难过似的,没有再比这个更高上的如来的教诲。

  

  宣说胜义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同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就在这时,佛应许他的请求,就告诉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什么叫漏尽?把习气毛病漏尽了,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了。佛法要学到无学位,证四果阿罗汉为果头佛,在小乘里是第一了,富楼那特意问世尊,回答法会大众说「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你们问得很好,我正想着要说,普遍的让法会听众都知道胜义中的道理,胜过一切,没有比他再高的真实的胜义性,这是说精中之精、微中之微的道理,不是单提另还有个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怎么叫定性声闻?他就知道证到四果阿罗汉,也不修了、也不学了,就在此为止,不知道了一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所以「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这是佛给他们说胜义中的真胜义性,让法会之中定性的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什么叫二空?阿罗汉只是证到人空,没得到法空,两样都空了才可以,「回向上乘」,有的未证圣果、有的已证圣果都在内,及诸一切未得二空的,这是佛许可让他们都回向上乘,上乘就是大乘法,「阿罗汉等」,让阿罗汉等都回向上乘,「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皆让你们得着一乘大法,阿罗汉有四个阶级,要说成佛是直接立地成佛,没有阶级,寂灭场就是成佛的地场,「真阿练若」,清净修行的处所,「正修行处」,修行成佛之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好好的听着,应当给你们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这一段文是说觉性不属迷悟,为迷悟所依,「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说,如你富楼那说过,既然是清净本然,怎么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你素常没闻见我说法?如来我给你们宣说的就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个护照的功夫,本来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觉是人本有的知觉,妙明也不是能明、也不是所明,本来就明白,不起分别心,没有不明白的,这叫「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性觉与本觉就是一样,一样怎么说两句呢?恐怕说一句漏下去,还怕人误会了做旁的讲,这两句搁在一块讲,性觉-天然的自性的觉,是不可思议的明白,修行人的本觉就是以性觉为本(这是「性觉妙明」),本觉就是明妙,这两句话本是一句话,恐怕漏一句,也恐怕旁人误作旁的讲,「本觉明妙」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两句话虽然是颠倒着说,是一句话!「性觉妙明」也可、「本觉明妙」也可,佛举出这两句话来,富楼那也听见说过,「富楼那言,唯然世尊」,唯是答应,然就是是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就是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是佛常讲的。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这是两个问题,破这个觉也非是明、也不是不明,佛说我问你的话,你领会了,你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你这个自性明白了,「称名为觉」,要不是这样「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这是两样,为是明「称名为觉」?是不明「称为明觉」 呢?「富楼那言」,富楼那回答佛说:「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是富楼那回答佛的一个问词,他的意思着在一面上了,得有所明才对,他说佛问的这个话「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可是「若此不明名为觉者」,佛说的两样:明与不明都不对,不明,名字还叫觉,觉什么呢?「则无所明」,就没有所明之处了,这个地方佛就把富楼那的口供问出来了,就知道他的心里领会到什么程度,富楼那回答佛这个,自己还觉着还不错,若是不明还算什么觉呢?没有所明白的还有什么用呢?底下佛就回答他,他就没有地方找大门去,「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若没有所明的地万,就没有明明白白的觉唔了,这一句还好明白,底下又说「有所非觉」,若是有所明,有所明就是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就是无觉,「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明还不归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是两样都不对,佛说到这里就怕富楼那误会了,那么有所明也不对、无所明也不对,都不对,就是无明,佛把这话也给推倒,你说无明也不对,「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要没有明更不行,也不是本觉妙明的湛然清净的那个明性。佛对富楼那说,有所就非,无所明就非明,有所明就把觉染了,不是究竟的觉了,无所明就非明了,佛恐怕富楼那再误会了,要整个的有所明、无所明都没有就对了,要再这么会是更错了,底下加上一句「无明又非觉湛明性」,你要说是没有明,那更不是觉湛,又非是觉湛的明性,这怎么算对,底下佛又说-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性觉必明」这句话,这就是起虚妄的因,把自己的本性一迷,就虚妄不真了,是一种事情,不是提另还有个迷,提另还有个明白,明白也是你这个性、不明白也是你这个性,说「性觉必明」,这就是发明所起的虚妄之因,这个性本来就有觉,本觉本来就有明,加个必字,「性觉必明」,还有个有明、还有个不明,为什么说全都不对?说「性觉必明」,怎么不明白呢?「妄为明觉」怎么就不好呢?妄是虚妄,虚妄做为明白了,就觉了,这个性觉根本是明白的,哪个人都带着明白,因那个明白,你学一些不明白(所明白),就随着不明白(所明白)转了,这就是人吃亏的地方,俗语讲话就是上当了,「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个人你自己不识,虚妄做为所明之觉,「妄为明觉」,怎么算明?怎么算觉?怎么算虚妄呢?底下解释说「觉非所明」,觉是觉悟,从心里头明白认识自己的本心叫觉,明是个用、觉是个体,有体就有用,有用可有不知道体的,有明还有不知道觉的,这个地方让人明白在这个所字上,这个性觉必定他是个明的,怎么会虚妄而不明白呢?「妄为明觉」,虚妄做为所明之觉,连这个觉都糊涂了,底下点清楚了说,「觉非所明」,研究这个性理有三层,照着明说,有能明、所明、本明,这里凡能说的都在所明上,前边说的都不对,都在所明上了,我们人在世间上不明白佛法,都不明白在这所字上,这个所是所有—所有的对相,你看人,你想什么必定有个对相,是对不对、是好不好,这都是相对的事情,大家要知道,外面的事情与你心里头知不知、觉不觉有什么相干?道理就在这里,你要一有所觉所明,就把这个本觉染了,「因明立所」,你因为有明就立出个处所来,处所这都是相,「所既妄立」,这个所就是虚妄的成立,就「生汝妄能」,既然妄所成立,就生出你的妄能来了,有所就有能,这个佛法到了究竟,能所双亡,能所从根本上都给他销灭,这本有的觉性就现出来了,就因能所遮盖本性,说这个世界成立就从所上来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一妄一切妄,「无同异中」,本来无同无异,就是一个佛世界,这么一闹「炽然成异」,就好似一大堆火炽然间崩出来了,原来都是一样,这一异,越异越坏!「异彼所异」,你把异上又生出一个异相,「因异立同」,在异相上又立出个同相来,有同有异都在外相上,「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有同有异,还有个无同无异,就是越连络越多了,「如是扰乱」这个人就是自己扰乱自己,「相待生劳」,互相对待,你劳动我、我劳动你,互相不安,「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你劳久了发尘的时候,就污染了,自己就不得自如了,「自相浑浊」,像浑水似的,心里头不清净了,「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尘世上的劳苦越发变成烦恼了,由这里-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起为世界」,从这里成立世界,指什么说呢?「静成虚空」,这个静而不动的虚空是一边,「虚空为同」,虚空这是个同相,「世界为异」,世界上有形有相、各式各样的没有同样的,再加上一句「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无为而为,无所不为。

  

  三种相续

  一、世界相续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