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四)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历举疑端
宣说胜义
三种相续
一世界相续
二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
相续通结
除疑解惑
性相参观
倾夺藏心
妙合藏心
藏心俱非
藏心俱即
即非圆融
开释妄因
开释迷闷
求最上乘
二决定义
一修因同果
五重浑浊
一劫浊
二见浊
三烦恼浊
四众生浊
五命浊
澄浊复湛
二解结从根
六贼劫宝
众生世界
六根功德
一眼根缺劣
二耳根具优
三鼻根缺劣
四舌根具优
五身根缺劣
六意根具优
悟圆通根
修断虚习
六受用根
一因色成见
二因声成闻
三因香成齅
四因味成尝
五因触成觉
六因法成知
脱粘尘妄
六根互用
根尘并销
误疑断灭
击钟验常
引梦验常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历举疑端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今天这是第四卷开始,「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是比丘的名字,中国话叫满慈子,印度人起名多数代着父母的名字,富楼那翻满,是他父亲的名字,弥多罗尼翻为慈,这个子字就是他儿子的名字,连他父亲母亲的名字都在一块,印度有这个乡风,尔时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他从座位上起来了,「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为当机众,这个机会他先领教,他恭敬佛的时候,在大众中从座位上起来,袒露着右肩,右膝着地叫胡跪,合起掌来对佛启请,就是这个仪式,称佛为「大威德世尊」,威德慈悲,威是为给众生破除迷惑、德是为众生增长智慧,所以称「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善为众生开演如来的第一义说,第一义谛是成佛的法门,才称第一义谛,这个第一义谛是把这个理研究实了,有三谛之理-真、俗、中三谛,空、假、中三观,用三观观三谛之理,这是一定的规矩,「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世尊常推举我为说法的第一个人,「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今天闻听到如来的微妙法音,就如同聋子逾百步外听小虫叫唤,小虫距离这么远尚且见不到。何况能听到呢?这是表示佛说的法太微妙太高尚了,不容易懂,「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佛虽然慈悲宣说明白了,使令我们扫除迷惑,佛的心是慈悲的意思,哪知道我们等于还没听到,「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佛说的道理太深了,未得详究这个义理,究竟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当然还有疑惑了,又请佛说-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阿难听完第三卷就开悟了,这是因人的根性不同,有法性的、有慧性的根性;法性的根性是一步一步的修行,慧性的根性他一听就明白!要实行,来的慢,这是各人的恨性不同,今天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如阿难辈,虽则开悟」,说阿难辈在三卷后,不是开悟了吗?说阿难这一类的人,虽然是开悟,闻着佛说法明白这个道理了,可是「习漏未除」,阿难尊者所知障轻,在世间上生生世世染的所知障轻,所以一听佛法!容易听进去,他是一种慧性,天然的一种智慧,他是说阿难虽然开悟,还是意犹未尽,「习漏未除」,习气毛病还没断,这是说他的短处,有长处、有短处,说完了,阿难开悟了,「我等会中登无漏者」,满慈子是大众的代表,他这一班人是法性的人多,自然的修这个法,一点一点的证果,差不多跟着佛的弟子,到这时候都证四果阿罗汉了,这是说阿难有长处还有短处,说我等也有短处,在法会中登无漏位,虽然已经破尽烦恼,然而究竟的佛法还没接受,「虽尽诸漏」,说我等虽然断尽欲漏,世间上一切习气毛病都没有了,「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现今闻着佛说的微妙法音,尚且(纡当勉强讲)勉勉强强,听不明白,心里疑惑,疑惑就是悔恼,心里不痛快。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请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是满慈子有疑惑就问佛,「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说一切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名词都说全了,这里按富楼那这一班人都证道了,然而第一义谛,佛的智慧还没开,就是说世间一切根尘、阴入处界等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这都是佛世界,底下又问,果然是佛世界清净本然就得要现出佛的世界来,这世界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请佛说一说,这世界都在这摆着,怎么就成了佛世界了?这是执难问疑,是心里的疑惑,这山河大地,这是「诸有为相」,都是有作有为的,都是世人做的,在世界上享受的,「次第迁流」,这世界的变化,生了灭、灭了生,怎么成了如来藏?怎么成了佛法呢?这是个大问题,又说「终而复始」,这一段完了,那一段又起来,这边宇宙山河都荒废了,那边宇宙山河又起来了,这叫「终而复始」,说完了这个,底下还有问题请问佛。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处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这是佛说过的,本性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说的顶好,这有说不过去的地方,「世尊,若地性遍」,这地是泥上成的,佛说这地性普遍世界,这个理怎么说得通?「云何容水?」满世界都是地,哪个地方能容水?大家想想这个话,问的很对,若地普遍哪里还能容水?「水性周遍」,若都是水,「火则不生」,水性周遍,怎么能容火?「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佛说水和火普遍了虚空,我们也没看见,「不相陵灭」,水也不灭火、火也不灭水,「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地性是障碍的物、空性是虚通的,若有虚通的就没有窒碍的、有窒碍的就没有虚通…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