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若把窒礙的和虛通的都放在一塊,「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虛實是對待法,若

  說周遍法界都是大地、都是虛空,這話怎麼讓人相信?「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我們不知道佛說的這種義理,哪個地方是個歸宿?「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我們不懂,惟願如來宣揚流動大慈大悲,開啓我們的迷雲,我們都迷惑得像雲遮住了,不見光明,「及諸大衆,作是語已」,滿慈子代表大衆把話說完了,向佛頂禮,聽佛開示,「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兩個膝蓋兩個膀臂一個頭頂都頂在地下!這是最尊重的禮叫五體投地,欽仰希望佛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了,就像渴的難過似的,沒有再比這個更高上的如來的教誨。

  

  宣說勝義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爲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同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就在這時,佛應許他的請求,就告訴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什麼叫漏盡?把習氣毛病漏盡了,不在叁界之中受生死了。佛法要學到無學位,證四果阿羅漢爲果頭佛,在小乘裏是第一了,富樓那特意問世尊,回答法會大衆說「如來今日,普爲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你們問得很好,我正想著要說,普遍的讓法會聽衆都知道勝義中的道理,勝過一切,沒有比他再高的真實的勝義性,這是說精中之精、微中之微的道理,不是單提另還有個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怎麼叫定性聲聞?他就知道證到四果阿羅漢,也不修了、也不學了,就在此爲止,不知道了一分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所以「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這是佛給他們說勝義中的真勝義性,讓法會之中定性的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什麼叫二空?阿羅漢只是證到人空,沒得到法空,兩樣都空了才可以,「回向上乘」,有的未證聖果、有的已證聖果都在內,及諸一切未得二空的,這是佛許可讓他們都回向上乘,上乘就是大乘法,「阿羅漢等」,讓阿羅漢等都回向上乘,「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皆讓你們得著一乘大法,阿羅漢有四個階級,要說成佛是直接立地成佛,沒有階級,寂滅場就是成佛的地場,「真阿練若」,清淨修行的處所,「正修行處」,修行成佛之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你好好的聽著,應當給你們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這一段文是說覺性不屬迷悟,爲迷悟所依,「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佛說,如你富樓那說過,既然是清淨本然,怎麼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你素常沒聞見我說法?如來我給你們宣說的就是「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個護照的功夫,本來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覺是人本有的知覺,妙明也不是能明、也不是所明,本來就明白,不起分別心,沒有不明白的,這叫「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性覺與本覺就是一樣,一樣怎麼說兩句呢?恐怕說一句漏下去,還怕人誤會了做旁的講,這兩句擱在一塊講,性覺-天然的自性的覺,是不可思議的明白,修行人的本覺就是以性覺爲本(這是「性覺妙明」),本覺就是明妙,這兩句話本是一句話,恐怕漏一句,也恐怕旁人誤作旁的講,「本覺明妙」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兩句話雖然是顛倒著說,是一句話!「性覺妙明」也可、「本覺明妙」也可,佛舉出這兩句話來,富樓那也聽見說過,「富樓那言,唯然世尊」,唯是答應,然就是是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我常聽佛宣說這個義理,就是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是佛常講的。

  

  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這是兩個問題,破這個覺也非是明、也不是不明,佛說我問你的話,你領會了,你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你這個自性明白了,「稱名爲覺」,要不是這樣「爲覺不明,稱爲明覺?」這是兩樣,爲是明「稱名爲覺」?是不明「稱爲明覺」 呢?「富樓那言」,富樓那回答佛說:「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這是富樓那回答佛的一個問詞,他的意思著在一面上了,得有所明才對,他說佛問的這個話「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可是「若此不明名爲覺者」,佛說的兩樣:明與不明都不對,不明,名字還叫覺,覺什麼呢?「則無所明」,就沒有所明之處了,這個地方佛就把富樓那的口供問出來了,就知道他的心裏領會到什麼程度,富樓那回答佛這個,自己還覺著還不錯,若是不明還算什麼覺呢?沒有所明白的還有什麼用呢?底下佛就回答他,他就沒有地方找大門去,「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若沒有所明的地萬,就沒有明明白白的覺唔了,這一句還好明白,底下又說「有所非覺」,若是有所明,有所明就是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就是無覺,「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明還不歸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是兩樣都不對,佛說到這裏就怕富樓那誤會了,那麼有所明也不對、無所明也不對,都不對,就是無明,佛把這話也給推倒,你說無明也不對,「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要沒有明更不行,也不是本覺妙明的湛然清淨的那個明性。佛對富樓那說,有所就非,無所明就非明,有所明就把覺染了,不是究竟的覺了,無所明就非明了,佛恐怕富樓那再誤會了,要整個的有所明、無所明都沒有就對了,要再這麼會是更錯了,底下加上一句「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你要說是沒有明,那更不是覺湛,又非是覺湛的明性,這怎麼算對,底下佛又說-

  

  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性覺必明」這句話,這就是起虛妄的因,把自己的本性一迷,就虛妄不真了,是一種事情,不是提另還有個迷,提另還有個明白,明白也是你這個性、不明白也是你這個性,說「性覺必明」,這就是發明所起的虛妄之因,這個性本來就有覺,本覺本來就有明,加個必字,「性覺必明」,還有個有明、還有個不明,爲什麼說全都不對?說「性覺必明」,怎麼不明白呢?「妄爲明覺」怎麼就不好呢?妄是虛妄,虛妄做爲明白了,就覺了,這個性覺根本是明白的,哪個人都帶著明白,因那個明白,你學一些不明白(所明白),就隨著不明白(所明白)轉了,這就是人吃虧的地方,俗語講話就是上當了,「性覺必明,妄爲明覺」,這個人你自己不識,虛妄做爲所明之覺,「妄爲明覺」,怎麼算明?怎麼算覺?怎麼算虛妄呢?底下解釋說「覺非所明」,覺是覺悟,從心裏頭明白認識自己的本心叫覺,明是個用、覺是個體,有體就有用,有用可有不知道體的,有明還有不知道覺的,這個地方讓人明白在這個所字上,這個性覺必定他是個明的,怎麼會虛妄而不明白呢?「妄爲明覺」,虛妄做爲所明之覺,連這個覺都糊塗了,底下點清楚了說,「覺非所明」,研究這個性理有叁層,照著明說,有能明、所明、本明,這裏凡能說的都在所明上,前邊說的都不對,都在所明上了,我們人在世間上不明白佛法,都不明白在這所字上,這個所是所有—所有的對相,你看人,你想什麼必定有個對相,是對不對、是好不好,這都是相對的事情,大家要知道,外面的事情與你心裏頭知不知、覺不覺有什麼相幹?道理就在這裏,你要一有所覺所明,就把這個本覺染了,「因明立所」,你因爲有明就立出個處所來,處所這都是相,「所既妄立」,這個所就是虛妄的成立,就「生汝妄能」,既然妄所成立,就生出你的妄能來了,有所就有能,這個佛法到了究竟,能所雙亡,能所從根本上都給他銷滅,這本有的覺性就現出來了,就因能所遮蓋本性,說這個世界成立就從所上來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一妄一切妄,「無同異中」,本來無同無異,就是一個佛世界,這麼一鬧「熾然成異」,就好似一大堆火熾然間崩出來了,原來都是一樣,這一異,越異越壞!「異彼所異」,你把異上又生出一個異相,「因異立同」,在異相上又立出個同相來,有同有異都在外相上,「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有同有異,還有個無同無異,就是越連絡越多了,「如是擾亂」這個人就是自己擾亂自己,「相待生勞」,互相對待,你勞動我、我勞動你,互相不安,「勞久發塵,自相渾濁」,你勞久了發塵的時候,就汙染了,自己就不得自如了,「自相渾濁」,像渾水似的,心裏頭不清淨了,「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塵世上的勞苦越發變成煩惱了,由這裏-

  

  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爲法。

  

  「起爲世界」,從這裏成立世界,指什麼說呢?「靜成虛空」,這個靜而不動的虛空是一邊,「虛空爲同」,虛空這是個同相,「世界爲異」,世界上有形有相、各式各樣的沒有同樣的,再加上一句「彼無同異,真有爲法」,無爲而爲,無所不爲。

  

  叁種相續

  一、世界相續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