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什么是成佛法门,你说我常说因缘自然,这时候不说因缘自然,你这个理对吗?这里说的都给推倒了,这地方要知道,这是人所知的,这些都破了,你这心里就没有主张了,你心里这些能力,佛都替你说了,你想也想不到,你辨别也不能辨别,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人的佛性就现出来了,大家知道,你心里没有所知道的事情了,这才显出佛法来,所以说破处即是成处!这种道理,也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是什么?这才是佛性,大家向这上头会就对啦。
四、舌味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
此一节文是第四发明,舌识界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怎么叫舌识界呢?由舌头尝苦、辣、酸、甜、咸,有这种知识,这是舌的认识,归成一个边界,在这一界上演说这种道理,可以发表出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是佛的宝藏,妙真如性是不可思议的佛性,不但不可思想还不可议论,这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地方这是佛对阿难说,「又汝所明」,这不是我明白的事情,我是说你所明白的事情,你还有所明白的,「舌味为缘」,舌头和五味连络一块结上缘,这舌头尝了五味,「生于舌识」,由这上头就生出舌识,认识这东西好吃不好吃,就是这个题目,要解释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佛对阿难说舌头的认识,还是因着舌所生,舌头生的知识,认识这个味是什么苦、辣、酸、甜,说是「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这是说舌和识一个边界,再说「因味所生,以味为界?」是说由这个识才认识味(「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可以说是舌识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可以说是味识界),说到这两个问题,底下就解释说此识「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则诸世间甘蔗是甜的、乌梅是酸的、黄连是苦的、石盐是咸的,细辛、姜、桂是辣的,若果然是舌头上生的,像这五味都没有味了,是不是?舌头上能生味吗?还用这个干什么?若没有这些苦、辣、酸、甜、咸,地上所出产的东西,「汝自尝舌,为甜为苦?」佛说你自己尝尝舌头,为甜为苦?是甜的、是苦的呢?你说舌能生滋味吗?「若舌性苦」,舌性若是苦的,这个苦不能自己知道是苦,这是一定的道理,若是舌性是苦的,就不从地上生的这些物上论了,若舌性是苦的,这得有个尝苦的,「谁来尝舌?」谁来尝尝这个舌头是苦的,这个理说不通,说舌头自己知道,「舌不自尝」,舌头不能尝自己的舌头,他可以尝尝这个滋味,滋味是外边来的,他不能自尝。
熟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熟为知觉?」哪个做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说舌性不是苦的,可知道这个味不是打舌头生的,它不是苦的,可以说是咸的辣的,味自然就不生了,「云何立界?」你还说什么舌识界呢?你这个理说不通,要说舌识界不能成立,「若因味生」,再说此识因味生的,不是打舌头上生的,因味生的识是苦的甜的,「识自为味」,怎么说这个识当然自己做了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这味不自尝,「同于舌根,应不自尝」,舌头不能自己尝他是什么味,你得什么物舌头才尝出什么味来,若因味生识,识自然就是味,与舌根一样不能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你怎么认识是味非味?这是破除了,「又一切味,非一物生」,世间上一切的滋味,不是一个味出来的,「味既多生,识应多体」,味生的多你认识的这个体,也应该多了,这个知识,哪有这么多的体呢?「识体若一」若说识体是一个,「体必味生」,体是味上生的,「咸淡甘辛和合俱生」咸淡甜辣都参和在一块了,「诸变异相,同为一味」,成了一样了,「分别既无」,分别既然都没有了,「则不名识」,你分别不开,你还说什么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这也说不通。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不应当从虚空里生出你的知识来,没有这个事情,「舌味和合」,说到究竟这个舌和味参和在一块,「即于是中元无自性」,这都是人妄想执着,元来就没有自性,「云何界生?」说什么叫舌识界三?「是故当知舌味为缘」,是故当知舌和味结上缘了,「生舌识界」,生出舌识,这算一个边界,「三处都无」,都推翻了,三处都没有,「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大家知道,这因缘自然,这都是世间上普通的话,本来非是因缘、非是自然,这是破完了,破完了意思在哪儿呢?说全不对,都给推翻了,都破了,破处就是显处!大家知道,这个佛经,「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但你能够说出来的,没有真音的义理,说的都破了,破处就是显处,佛法就显出来了,怎么显的?说的有清有理,说不通,你说从哪里生的都不对,你心里就住下了,没有思想了,这个地方你回光返照,你把你那个知觉回过来,你看一看,还有什么?什么也没有!都把你推倒了,这个地方这就是你的真心就现出来了,道理就在这儿,破处就是显处!这统统都是佛说的,你说了就成了病了,一说个什么你记个什么,这个道理叫什么道理呢?这不是佛法,说的不是,不说的那个地方才是!你看说的有情有理,都把你推翻了,推翻了你心理就没有章程了,没有章程,你看看,就是自己的心啊!显出来啦!你看我们的心,来想西想、东研究西研究,竟向外跑,都着在相上,自己不认识自己,这种道理就在这里,还是这句话,破处就是显处!佛对着阿难说,阿难是学佛人的代表,我们人对心使唤惯了,总得有个对象,拿着对象当心,这是人根本上的错,你把这个对象去了就对了,谁去的了啊?都成了习惯性了,所以,都在世界上沦入生死受苦,像我们这样八十多岁了,像做个梦似的,不知哪天就死了,这还有什么意思呢?你自己身上有个不死的,永远也没死,你自己不承认自己,就认这个死的,怪谁呢?你要怪自己!怪自己没看开、没看明白,还有一种,习惯性!习惯拿这个身体当我,这是个大错的地方,习惯了,放不下。你能够把这个一念之心观住了,观来观去,回生换熟,把生的换熟了、熟的换生了,你就成道了,哪里还有个道?你自己就是道,你自己不承认了,这还怪谁呢?所以这地方这算一段文,「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底下结成了,这句话就不说了,说出来就把人的心就染了,说到不说的地方,这就是告诉你了!底下多说了一句话「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一句好话,又把你害了,你又着在如来藏妙真如性上,这都是心里有个对象,心就怕有对象,有对象随着对象就转了,这是一段文。
五、身触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这指着身体说,你阿难所明白的「身触为缘」,或是冷风热气都感觉出来冷热,「生于身识」,身上就生出知识来,「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此识若是以身生的,叫身识界,身上生出知识算一个边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这叫触识界。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阿难!「若因身生」,设若这个识因身上生的,「必与合离二觉观缘」,必定用不着冷热合在身上,冷热合在身上我知道、离开身体我也知道,这地方说一个合、一个离,这是二种知觉的观缘,「身何所识?」身有什么所识的?你怎么说是因身生呢?因身生的识这就不对了,「若因触生」,不因身生就因冷风热气触在身上了,「若因触生,于无汝身」,若说在身上一触动,必定没有你的身,他是因一样生的,不能两样合在一块生,这个理说不通,「若因触生,必无汝身」,你光说触,你向哪里触?触在身上可以,触在虚空里,还有什么用处?「谁有非身知合离者?」说因触生的识不假借旁的,合离才叫触,哪还有个没有身体还知合离的?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佛对阿难说到这里,把话说绝了,没有可说的了,「物不触知」,那个物他不能触出知来,「身知有触」,身上知道有触,还是两下合的,哪能一个就生出识来?「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你是触就不是身、是身就不是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哪个地方叫身?哪个地方叫触?「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内与外合在一块不能成,内外不能成立,从中取相也取不出来,「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全没有了,「则汝识生,从谁立界?」你这个身识界从哪里生的?说身识界要立出个边界来,这个身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