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知觉里头分三样:所知觉、能知觉、本知觉,我们人就用一样所知觉,我所说的、你能听的,这就对了,你不知道这个能听的是谁?再深一步,你还不知道本知觉是谁,这地方就叫凡夫,开本知觉是开佛的知见,能知觉是三乘圣人的知见,这是一定的。研究这个理,佛是发明本知觉,他连能知觉也不发明,他借着能知觉、所知觉发明本知觉,佛对当机阿难说这个道理,因他能接受,他做代表,代表世界上现在的人、将来的人,所以佛才对他说,就是对当时的一切人,我们是那个时候的未来的人,佛对阿难说,他就是替大家代表,佛叫阿难,「又汝所明」,这个文字是征着上边说,上边说眼识界、耳识界说完了,「又汝所明」,就照着你所明白的,阿难这时还是凡夫,还未开悟佛的知见,怎么用凡夫代表?就因当时的一切凡夫,又为未来的我们一切凡夫,所以就是这么个意思,说你所明白的「鼻香为缘,生于鼻识」,鼻子和香味连在一块,香味冲到我们鼻孔里头,鼻子一闻到香味就有认识这是什么香,所以这个地方给他说明了,鼻子与香味一结缘,「生于鼻识」,就照你阿难心里所明白,「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怎么叫以鼻为界?用他这个鼻子生出识来,这个识是鼻子生的认识,「以鼻为界」,这就是鼻识界,鼻子闻着香味生出知识,这叫鼻识界,「因香所生」,是因着香所生,鼻子是知识了,不是鼻子所生,再说两样,「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因着鼻子所生,生出这个认识来,这叫鼻识界,鼻子和认识归一边界,「因香所生」,因香味生出这个知识,「以香为界」,叫香识界,香和认识是个边界,就是这两个问题,底下就说-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佛对阿难说识「若因鼻生」,从鼻子生出识来,「则汝心中」,你研究研究,「以何为鼻?」拿什么当鼻子?就是这么一句话,「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齅知动摇之性?」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鼻子有双爪之相、二个是动摇齅味之知,这鼻子往里一抽气就动摇取齅知之性,底下一样一样的破说。
「若取肉形」,若说取肉形双爪之相,鼻子是身上的肉,与肉身是一体,「肉质乃身」,是肉质为身,「身知即触」,身上要知道就应该是触尘,触就是冷气热气触在身上,知道冷热,这身知就叫触,不叫齅知,身知就算触尘、鼻知就叫香尘,这身知叫触,「名身非鼻」,鼻子是肉长的,肉质是身,身知道是冷热触在身上,名身就不是鼻,「名触即尘」,触在身上与你的鼻子不相干,鼻子尚且没有名字,你还说立什么边界?鼻与闻这个香气算一边界,「鼻尚无名」,鼻子还没找清楚,「云何立界?」这里说形相上,底下又说-
齅是往鼻里抽气叫齅闻性,或往里一抽气,我知道做这个解义,这是一种,又则你心意之中说「若取齅知」,心知是心里知道,「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肉上的知觉就是触,也不是鼻子的齅闻性,这鼻子它是肉的,有两个孔,向这里研究说这个不对的意思,「则肉之知」,根本上就是触尘,触尘不属鼻根,再这么一说,鼻子是肉的,有两个鼻孔,是空的,若说鼻子是肉的,怎么说都通不过去,若在鼻子里这个知觉,不是从肉上来的,是从两个鼻子孔中来的,可以拿鼻空为知,鼻子里的空虽然是小,与鼻子外的虚空是一样,若「以空为知,空则自知」,你说以空为知,空自己有知,「肉应非觉」,你的鼻子是肉的,应当不觉,不相干了;肉是实在的,鼻孔的空与外边的虚空是一样的,若空自己知道,这个肉就应当没有知觉了,「如是则应虚空是汝」,前边说肉知觉,这也说不通,以虚空为知,这对你阿难说,虚空就得是你,虚空有知觉,虚空是你了,你也有知觉,虚空不是你的身体,「汝身非知」,你的身体没有知,若这么一来,你阿难若是以空为知,你这身体还在这里,怎么能以虚空为身体?若以虚空为体,「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但是你这身体还在这里,若虚空是汝,你的身体就没有知觉了,虚空要有知觉,「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你没有所在的地方,可是你的身体当下还在这里,你哪能以虚空为知?虚空不是你,你的身体不是虚空,这个理又给他推翻了,说-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齅鼻。为香为臭。
这鼻子的闻若「以香为知」,这个知就属于香,与你阿难有什么相干?若「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香自己有知,无关汝事,若这么说,以肉生识也不对,以空也不对,说这个香臭气生在你的鼻子上头,若不这么说就没有着落了,说怎么算对呢?「若香臭气必生汝鼻」,说一定生在鼻子上,这也说不通,「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就不生在伊兰上,栴檀是香的、伊兰是臭的,「必生汝鼻」,这香臭味必定生在你的鼻子上,旁处生的这个理就不合了,说生在鼻上的这个道理也不通,彼香臭气是流动的,不生于伊兰及栴檀木了,所以生在你的鼻子上,「二物不来」,若是伊兰与栴檀这两种东西,没来到你的跟前,「汝自齅鼻」,你自己闻闻,「为香为臭?」你的鼻子是香的、是臭的?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是香的就不是臭的,「若香臭二俱能闻者」,一个人应有两鼻,这个理说不通,这个香就不能臭、臭就不能香,香臭不能在一块,「若香臭二俱能闻者」,一个鼻子能闻两样,「则汝一人应有两鼻」,你又闻着香又闻着臭,你一个人有两个鼻,一个鼻闻香不能闻臭、闻臭不能闻香,这是一定的理,这个理又说不通,「则汝一人应有两鼻」,一个人有一个鼻子,一个人还有两个鼻子吗?两个鼻子得两个人,「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若有两个阿难,「谁为汝体?」哪个是你的本体?「若鼻是一」,设若鼻子还是一个,「香臭无二」,一个鼻子闻香不闻臭、闻臭不闻香,香臭不能一块闻,转过来再说,这个香臭没有二,他不能并行,有香的时候不能臭、有臭的时候没有香,香臭没有二样,「臭既为香,香复成臭」,决无这个道理,「香臭无二」,这底下转过来说有二样,「臭既为香,香复成臭」,这「二性不有」,所以有香就没有臭、有臭就没有香,「臭既为香,香复成臭」,再参在一块,这一种物是有二性,说「二性不有」,你把他立成边界,哪个是香?哪个是臭?「二性不有」,这两个有香无臭、有臭无香,不能臭即为香、香即为臭,所以「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这个边界从何而立?说-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因香生」,若说这个齅闻性是因香上有的,也说不通,「识因香有」,鼻子里发生的认识,因有香味他也认识,有什么臭味他也认识,识因着香臭有的,这有个比较,「如眼有见,不能观眼」,我们这个人有眼睛什么都见着,你见不着自己的眼睛,你见着的是人家的眼睛,「因香有故,应不知香」,说这个识因香有,认识香的他本身不是香,若认识香,这「识因香有」说不通,底下怕人不明白,说一个比喻。
如有眼不能观自已的眼,这个识有香,就闻不着自己的香味,佛说这个道理,因香有的识,就没有知识知道香了,这个知不是从香生的,「知即非生」,你要知道是香,这个知就不是从香上生的,这是一定的理,香他自己不知道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所以「因香有故」,应不知道香,知道香不是因着香才有的识,因着识才有的香,「应不知香」,不认识香,「知即非生」,你要是知道是香是臭,就不是从知上生的,「不知非识」,不知道不叫识,这香识哪能成一界呢?若因香生的知识,这就说不通,你知道不是从香上生的,是从旁处生的,那也不能成一界限,要不知就不是识了,这也说不通,这个香不是从知上有的香,知香的他不是香,「香非知有」,知香的他就没有香,「香界不成」,说香和知识是一个边界不能成就,给他破了,「识不知香」,香识界不成,因什么呢?识不知道香,识只要不知道香,你要说香识界,哪能说得通呢?「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你香和识合在一块堆,就有中间,就成立香识界,「既无中间」,两样不相和,有这个没那个,「不成内外」,不成内识外香,「彼诸闻性,毕竟虚妄」,这地方给他说透了,佛说诸般的齅闻性,毕竟彻底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的,「是故当知」,是故应当知道,「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鼻子和香叫鼻识界,香识界以香为缘,算一个边界说不通,这三处:一个鼻、一个识、一个香,这三个地方都不能成,「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是阿难以前说的,佛早先常说因缘自然,佛又把这些破了,佛早先说因缘自然是随情说,你不能听这整个的佛法,那是俯就众生,你不是问的大乘佛法吗?在本经起初阿难问…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