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10

  ..续本文上一页巴,我告诉你吧,要知道破处就是显处!这地方弄不清楚,一辈子也不明白,这是最要紧的地方。我这话好似闲话,若光把文销对了,你不知道为什么说的,要知道佛说法先立,又给破了,在这地方叫你明白,从这里才能彻底明白,若不成立破什么东西,说什么着什么,说空着空、说有着有,说亦有亦空着亦有亦空、说非有非空着非有非空,这四句略简开成一百句,哪样也别执着,统统都给推倒了、销灭了,就在这个地方,你说这怎么办呢?就看你这个没有办法,你要有办法就糟糕了,你永远在世上,你办吧!办不完,生了死、死了生,你还有完吗?佛千方百计让你认得结结实实的,不错!是这么的,马上又给你推倒了、给你破了、给你夺过来,你又楞了,我告诉你读经的法子,你又说这没有办法啊!就在没有办法上,办就让你办坏了,这世间上都让你办坏了,你知道!你杀我、我杀你,你害我、我害你,这种道理就在这里摆着,把这个地方我要说开了,下文我一销你一听就明白了,不然你不知道为的什么。

  

  佛说法非常的详细,说人都知道有个知识,就耳朵的认识,分出这两个问题,说「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说人的耳朵的认识是怎么生的呢?生出这个认识,不是一种的因缘,分四种,你看你听这句话,这四种缺一不可,说「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这专讲这个认识从哪生的?「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这是一样,说「因声所生,以声为界?」这是两样,这是两个问题,「因声所生,以声为界?」他因声的这个认识,声音生的和声音算一个边界,耳朵生的,拿耳朵算一个边界,这是人所承认的,哪个人不承认呢?底下就要破,这有胜义根、有浮尘根,先破胜义根,后破浮尘根,怎么叫胜义根?怎么叫浮尘根?这浮尘根有形有相,眼、耳、鼻、舌、身,这是外五根,余者还有个意,这个地方他说有根,这根所用的是色、声、香、味、触、法,从这里头才可以生出认识来,生出认识来就一样一样的破,佛说了两个问题,说「若因耳生」,耳朵认识声音,你说的是什么话,设若是因耳朵生的,「动静二相,既不现前」,外边有动静、有声音,拿耳闻,若没有动、没有静、没有声,你闻什么?现前没有动、也没有静,「根不成知」,你有耳根,这是指的胜义根,一听就明白,胜义根就是见、闻、齅、尝、觉、知;浮尘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怎么叫浮尘?有形相的,见、闻、齅、尝、觉、知,没有形相;浮尘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都叫六根。一个胜义根、一个浮尘根,这先破胜义根,你执着胜义根也不行,何况你执着浮尘根?更不可以,就怕你抓住不放松,我们人在世界上都是这么样,我们人人所以都吃亏,都是凡夫,都受苦,生了死、死了生,痛苦逃不出去。这底下说「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没有动静的声音,这个知识从哪里生?这个闻性是这么个意思,「根不成知」,这胜义根的闻性不成就,胜义根就是见、闻、觉、知,没有形相的;浮尘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有形有相的,这好明白,所以这两样都不是,不但浮尘根不能成,连胜义根都不许执着,说「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现前没有动、也没有静,胜义根也不能成,你没有知怎么成识?你先知后识,这个知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地方是最要紧,说「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这个胜义根的闻性不能成,「必无所知」,你没有所知的地方,「知尚无成」,你连知都没有,「识何形貌?」哪还能生出认识来?这个地方很细,你别看这个文几个字,说「知尚无成,识何形貌?」你外边没有动静相,你这个知就不能成,你还成认识,认识什么?这地方这就好明白了,这底下就引浮尘根,这是胜义根引到浮尘根上说。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取耳闻」,耳闻还是接着前面胜义根说,见、闻、觉、知是胜义根,「无动静故」,没有动静的原故,「闻无所成」,闻听的这个闻性还没成,你没闻见,你知道什么?知道的知道你还没有,你还认识个什么?所以说这个识,是由声音生的,声音由胜义根的闻生出,「若取耳闻」,你要取耳闻,动静二相不现前,「闻无所成」,这就把胜义破了,何况浮尘根呢?「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你还说什么耳朵有形有相,杂色成触尘,你触到耳朵上知道疼,没有动静,不知道声音,不知道声音,这闻性就没有,没有闻性,怎么从闻性生出认识?这上边说,动静若没有闻,「闻无所成」,你这个闻就不能成,你没有闻,你怎么知?没有知,怎么认识?这是一层一层,「闻无所成,云何耳形?」你这个闻性不成,说什么有形有相的耳朵是杂色触尘,他还能做事吗?他哪能做成耳识界,这一界不能成,「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耳朵认识的这一个边界从哪里立?立不成啊!这说浮尘根,指着浮尘根全仗着胜义根才生出认识来,「若生于声」,设若这个识生在声音上,更不对了,「识因声有」,这个认识打声音上有的,「则不关闻」,你把这个闻就抛了,他如果没有闻性,谁闻见声音?这也是缺一不可,「无闻则亡声相所在」,没有闻性,声相就没有了,若没有声音怎么能成认识?所以说「识因声有」,则不关于耳朵的闻性,若没有闻,「则亡声相所在」,若没有闻,谁闻声音?你若有闻,才闻着声,说这个识是从声音上生的。

  

  「许声因闻」,你认许这个声音,因着闻而有这个声音,从闻才有声相,而这个识是从声音上生的,「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就是准许声音因着闻见声相,闻见声相了,这个「识从声生」,既闻着声音,闻也应当闻识,连识一块闻了,大家想想,这个声能生识、闻能闻声,这个地方都要熟惯了,把他读熟了,「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若没有闻这个声音也不成,声音他生的识,你是什么声音他都认识,识是从声音生的,「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识是因声音生的,闻着声了,你就得闻着识,就是说闻着声音就应该闻着识,因为识是从声音上生的,所以「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准许声音因着闻而有声相,这算对了,底下还有不对的地方,「闻应闻识」,你若闻着声音也得闻着识,这个识他是从声音里生的,闻见声音当然是闻见识了,既然闻着识,这个识就成了受闻的物了,他就成了所闻的,他就没有能力了、没有能闻了,「不闻非界」,你还非闻不可,你不闻怎么叫声识界?全凭这个闻,若没有闻,这个界限不能成立,怎么成闻识?怎么成声识?全凭这个闻,不闻就非界,就不能成闻识界,也不成声识界,这底下就说,这个闻,这个闻又说不过去,「闻则同声,识已被闻」,你闻着声音,识已经是被闻的,识已竟成了物、所闻的,就不是能闻,他随着声音一块转,让你的闻性就闻了去,闻着声音就得闻识,连声带识都成了所闻,「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识已被闻了,哪还有知道闻识的?这个理也说不通,你虽然知道这个闻声之识就在被闻的这句话,识已经成了所闻,哪个还作闻声之识?要紧就在这句话上,「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你有知才有识、有闻则有知,这个地方得要熟,「不应声闻,杂成中界」,这个声与闻也不应当参杂成了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这个界若没中位,则内外相从哪里成立?「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着这个、因着那个,也不是自然有的,怎么有的呢?要紧就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开悟,修行就容易了。(文中显示此识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即是说十识不会自然生起,不因耳生、不因声生,不因耳声共生,此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妙用,切忌追寻,追寻永远不得真相,若不分别,不追寻则当下便是。)若不开悟,在后边六卷半文,那就转弯的讲这个修行的法子,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在前三卷半文里头,要明白了,修行就很容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部经共是十卷。

  

  三、鼻香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此一节文,这是第六识界里,第三科发明鼻识界就成了如来藏妙真如性,简单说,鼻识界就是佛性,这个鼻识界怎么就成了佛性?这鼻子所认识的是什么?无非是香臭气味,他怎么就成了佛性?佛说法破处就是显处!佛推倒了鼻识界才能显出佛性来,光立不破就成了世间法,所以要紧就在这里。佛说法破世间法这些名词,显露佛法的不可思议,你要是思想到、议论到就不是佛法,那是世间法,那么思想不到、议论不到,怎么办呢?得曲引旁征,从曲折引动人的心,从旁面上征实了,直接不能说,直接一说,这佛法就受了污染。这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你还思想、你还议论,说的时候都是曲引旁征,佛说也是这个道理。这曲引引出鼻识界,这个好懂,好懂就明了佛法,哪个人的鼻子都会闻香臭,你把这个推倒了,这个佛法就露出来了,这个道理就在这里,你要不交代清了,不说明白,这佛法不好明白。说鼻子能闻香臭,这是鼻的认识,他这就是佛性。在义理上发明这个意思,佛性就是觉性,觉悟自己的这个觉性,所以成佛,就是成这个知觉,人人都有知觉,大家要知道,都是所知觉,你说眼见、耳闻都知道,你这是所知觉,连能知觉都够不上,何况本知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