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9

  ..续本文上一页段经文,佛正式对阿难发明眼识界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正是说眼识他成一个界限,十八界各有边界,分的清清楚楚,这眼识界有一种的认识,不是耳朵的认识,耳朵的认识不是鼻子的认识,鼻子的认识不是舌头的认识,这是说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边界。佛立下宗旨,让你承认了,随跟着就推倒,随立随破!这是佛说法的一个究竟的宗旨,他立完了就给你破了,他说得让你心服口服,破了以后该怎么样呢?这就是妙真如性,道理就在这里。这个地方先发明眼识界,眼是认识色,「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佛叫阿难!「如汝所明」,就像你心里所明白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怎么叫「眼色为缘」呢?我们睁开眼看见外边形形色色,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都叫有形有色的东西,眼睛看见了是什么形色、是什么显色,眼睛去帮助见着各种色,谁知道?谁承认他是什么色?必得有眼睛帮忙,眼睛承认他是色,这个色就冤枉了,谁承认?耳也不承认、鼻子也不承认,我告诉你说吧,非眼睛不可,说「眼色为缘」,眼睛给色帮忙,缘当帮忙讲,这色给眼睛帮忙,若没有形色,你这眼睛有什么用?若没有眼睛,谁称呼你是青、黄、赤、白色?这叫「眼色为缘」,是互相帮忙,眼睛帮色的缘、形色帮眼睛的缘,在这么一帮忙-怎么样?「生于眼识」,从眼里就生出认识来了,是这么一句话,「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就是一个题目,底下就给它推倒了、破完了,就显出如来藏妙真如性来了,这地方你不弄清楚,这部经没法明白,所以佛对阿难说,「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色互相帮助,你生出眼的认识,你承认了就都给推倒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此识还是因眼睛所生以眼为边界?我问问你,此识要是因眼睛所生的以为眼界,就做为眼识界了,这不是分开边界吗?这是说「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底下还有两个问题对待,「因色所生,以色为界」,这个眼识,你说因着眼睛生的识,就为眼识界了,要不是因眼睛生的这个识,你就得以色为界了,因色所生以色为界,这叫色识界,是不是?这个地方让他承认,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佛都给他说清了,说完了这两个问题,佛又对阿难说,「若因眼生」,这底下就给他说破了、给他推翻了,「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看这话说的有多清楚,「若因眼生」,眼外还有形色和虚空,如果形色和虚空都没有,就无可分别了,你还分别什么呢?「纵有汝识」,你没有分别的地方,你就没有所认识的地方,这底下纵着你说,就算你还有识,连虚空和色相也没有了,你这个识还有什么用处?说到这里,说我这个眼睛还有看见的见,连你这个见也算上,有见才有见识,「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你这眼睛有见,你这个见又不是青的、黄的、赤的、白的,你没有所表示,「从何立界?」打哪个地方立边界?底下又转过来说,我这不是眼生的,我是色生的,是不是?佛得纵着他说-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因色生」,你说不是眼生的,因色生的这个知识,「空无色时」,你看看这个虚空没有形色的时候,你这个识不是整个的销灭了吗?是不是?「云何识知是虚空性?」就是这句话,你说销灭了,你怎么知道虚空性呢?你这个识没销灭,识若未销,你若说以色为边界就不对了,以色为边界就是色相了,色相还有什么知识呢?「空无色时」,你这个识根本上就销灭了,「云何识知是虚空性呢?」你还认识有虚空性,有这个虚空性就不是色生的,「若色变时」,你又说这形色有变,「汝亦识其色相迁变」,你这个识可知道色相迁变,你怎么说色相生的识呢?色识界呢?「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你这个知识不会迁变,你这个界是从哪个地方立的?「从变则变」,随着变就变了,「界相自无」,已经随着变化,哪还有一定的界限?也说不通,「不变则恒」,不变即是永恒了,总是这个样子了,「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你若说从色生是色识界,既从色生的,色也没有知识,「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连虚空在那也不能知道了,你没有知识吗?所以这个地方也不能成立,也推倒了,「若兼二种,眼色共生」,若加二种形色和眼睛共在一起发生的,你这么说也说不通,「合则中离」,眼睛是有知识的、色相是没有知识的,他们两个共在一块,怎么能合?「合则中离」,你把他勉强搁在一块,也得离开,一个有知识、一个没知识,怎么合在一块呢?「离则两合」,有知识和有知识的、有形色和有形色的,你拿两样合在一块堆,哪能行?「体性杂乱,云何成界?」还成一个的边界吗?这不是说胡话?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眼和色结上缘,生眼识界,这是三样,眼识界、色识界,当中有个共生,「三处都无」,三处都不能成立,「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缘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那怎么有的呢?这里就显出如来藏妙真如性来了,这如来藏妙真如性就不能说了,再一说,又给人添了病,又起了执着,你心里又有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自己又把自己迷惑了,就在这个地方破了,你的心里一发楞,就在这个地方要认当时便认,你思索不得!思索就错,就为的把你领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自己就不认识自己,那佛也是没办法,佛把你引到这里,让你自己认得自己,你认得就算到家,还要认识个什么东西,认识个什么东西又迷惑了。

  

  二、耳声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这一段文说耳识界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耳识界本是世间法,怎么成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佛法,世间法怎么就成了佛法了?这是一个大问题。佛说法破处就是显处!研究佛法这个地方得要记住!把十八界破尽了,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地方是最要紧的,破处就是成处!夺处就是与处!你执着这个,我把你夺过来了,什么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统统都推倒了,大家得知道,要不推倒,这个文你没法懂,佛是因为什么说的?推尽了就扫光了,说完了就推光了,在这个地方要领会,你要把文字记住了就算会讲经,这就错了,一辈子也不能明白,你无非是照字面上说一说,这个地方得在第一谛要把他说透,这是最要紧的!你无论在十八界哪一界里头,你悟透一句话就了然啦!这个地方不是说记住这个文辞,你总得知道这种义理。佛对阿难说,你们早先闻听到佛法,在小乘的时候疑惑有个修处,这个地方你知道破处就是成处、夺处就是与处,佛告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在你心中所明白的,耳朵与声音互相为缘,耳朵帮助声音,声音才能成立,你看这个地方就把他推倒了,这是我们人人都承认的,哪个人不知道耳朵闻声音?耳朵闻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成就的?总得有这个闻性,所以才能成,你要没有闻性,这个声音不能成,所以说耳朵帮助声音、声音帮助耳朵,互相为缘,「又汝所明」,在阿难你所明白,就是这么句话,何难代表法会大众,说「耳声为缘」,耳朵与声音互相帮忙,耳朵帮助声音、声音帮助耳朵,光耳朵也不能成声、光声音也不能成声,「如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耳朵与声音互相帮忙就生出耳识来了,由耳朵就认识唱的什么曲都明白了,这是两样合上的,佛又分开说,「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一个题目又分了两个题目。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这个识要分开边界,耳朵和声音不同,耳朵有形相没有闻性、没有声音,他没有作用,有声音没有耳朵、没有闻性也没有作用,他两下一帮忙就生出耳朵的认识来了。这耳识不是纯粹的耳识生出的声音,分开来说,你要分开了边界,耳朵有形相、声音没有形相,这要说几句话,研究佛经先得把根本上解决了,这六尘也可以说六色,有可对可见之尘、有可对不可见之尘、有不可对不可见之尘,这六尘分为三样,怎么叫可对可见之尘?眼睛对着形色、耳朵对着声音,这是可对可见,耳、鼻、舌、身可对不可见,意是不可对不可见,眼对色是可对可见,眼睛对着形色是可对着也可见着的,怎么叫可对不可见呢?声、香、味、触,你对着就知道,你是见不着,意是心里一发动,他对着外边的五尘,色、声、香、味、触,法尘不可对也不可见,这六尘三对弄清楚了,这个经你才能了义,依了义你才能明白,明白了要修行,行、住、坐、卧都能修行。本经有性德、有修德,前三卷半文讲性德,讲明心见性,你要把性德明白,修行就容易,太容易了!等于你睁开眼睛走路,决不能走错。你不明白性德,光知道修德,这叫闭着眼走路,很容易走错。这地方你把他弄清楚了,你才知道,有立的地方、有破的地方,你看六根、六尘、六识,佛常对弟子们讲,给你讲明白了就是立,不立破什么?先把这种道理给你成立了,你都承认了,一样一样都给你推倒,推倒了心里没有着落了,就怕你有着落!你要研究佛法,你一着就错,佛说一大藏教,无非是破执着,除了破执着别无他事,佛要是有立一法,你得把他记住,那样释迦佛得挨嘴…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