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P9

  ..續本文上一頁段經文,佛正式對阿難發明眼識界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正是說眼識他成一個界限,十八界各有邊界,分的清清楚楚,這眼識界有一種的認識,不是耳朵的認識,耳朵的認識不是鼻子的認識,鼻子的認識不是舌頭的認識,這是說各有各的認識、各有各的邊界。佛立下宗旨,讓你承認了,隨跟著就推倒,隨立隨破!這是佛說法的一個究竟的宗旨,他立完了就給你破了,他說得讓你心服口服,破了以後該怎麼樣呢?這就是妙真如性,道理就在這裏。這個地方先發明眼識界,眼是認識色,「眼色爲緣,生于眼識」,佛叫阿難!「如汝所明」,就像你心裏所明白的,「眼色爲緣,生于眼識」,怎麼叫「眼色爲緣」呢?我們睜開眼看見外邊形形色色,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都叫有形有色的東西,眼睛看見了是什麼形色、是什麼顯色,眼睛去幫助見著各種色,誰知道?誰承認他是什麼色?必得有眼睛幫忙,眼睛承認他是色,這個色就冤枉了,誰承認?耳也不承認、鼻子也不承認,我告訴你說吧,非眼睛不可,說「眼色爲緣」,眼睛給色幫忙,緣當幫忙講,這色給眼睛幫忙,若沒有形色,你這眼睛有什麼用?若沒有眼睛,誰稱呼你是青、黃、赤、白色?這叫「眼色爲緣」,是互相幫忙,眼睛幫色的緣、形色幫眼睛的緣,在這麼一幫忙-怎麼樣?「生于眼識」,從眼裏就生出認識來了,是這麼一句話,「眼色爲緣,生于眼識」,這就是一個題目,底下就給它推倒了、破完了,就顯出如來藏妙真如性來了,這地方你不弄清楚,這部經沒法明白,所以佛對阿難說,「如汝所明,眼色爲緣,生于眼識」,眼色互相幫助,你生出眼的認識,你承認了就都給推倒了,「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此識還是因眼睛所生以眼爲邊界?我問問你,此識要是因眼睛所生的以爲眼界,就做爲眼識界了,這不是分開邊界嗎?這是說「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底下還有兩個問題對待,「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這個眼識,你說因著眼睛生的識,就爲眼識界了,要不是因眼睛生的這個識,你就得以色爲界了,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這叫色識界,是不是?這個地方讓他承認,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佛都給他說清了,說完了這兩個問題,佛又對阿難說,「若因眼生」,這底下就給他說破了、給他推翻了,「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看這話說的有多清楚,「若因眼生」,眼外還有形色和虛空,如果形色和虛空都沒有,就無可分別了,你還分別什麼呢?「縱有汝識」,你沒有分別的地方,你就沒有所認識的地方,這底下縱著你說,就算你還有識,連虛空和色相也沒有了,你這個識還有什麼用處?說到這裏,說我這個眼睛還有看見的見,連你這個見也算上,有見才有見識,「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你這眼睛有見,你這個見又不是青的、黃的、赤的、白的,你沒有所表示,「從何立界?」打哪個地方立邊界?底下又轉過來說,我這不是眼生的,我是色生的,是不是?佛得縱著他說-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叁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因色生」,你說不是眼生的,因色生的這個知識,「空無色時」,你看看這個虛空沒有形色的時候,你這個識不是整個的銷滅了嗎?是不是?「雲何識知是虛空性?」就是這句話,你說銷滅了,你怎麼知道虛空性呢?你這個識沒銷滅,識若未銷,你若說以色爲邊界就不對了,以色爲邊界就是色相了,色相還有什麼知識呢?「空無色時」,你這個識根本上就銷滅了,「雲何識知是虛空性呢?」你還認識有虛空性,有這個虛空性就不是色生的,「若色變時」,你又說這形色有變,「汝亦識其色相遷變」,你這個識可知道色相遷變,你怎麼說色相生的識呢?色識界呢?「汝識不遷,界從何立?」你這個知識不會遷變,你這個界是從哪個地方立的?「從變則變」,隨著變就變了,「界相自無」,已經隨著變化,哪還有一定的界限?也說不通,「不變則恒」,不變即是永恒了,總是這個樣子了,「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你若說從色生是色識界,既從色生的,色也沒有知識,「應不識知虛空所在」,連虛空在那也不能知道了,你沒有知識嗎?所以這個地方也不能成立,也推倒了,「若兼二種,眼色共生」,若加二種形色和眼睛共在一起發生的,你這麼說也說不通,「合則中離」,眼睛是有知識的、色相是沒有知識的,他們兩個共在一塊,怎麼能合?「合則中離」,你把他勉強擱在一塊,也得離開,一個有知識、一個沒知識,怎麼合在一塊呢?「離則兩合」,有知識和有知識的、有形色和有形色的,你拿兩樣合在一塊堆,哪能行?「體性雜亂,雲何成界?」還成一個的邊界嗎?這不是說胡話?

  

  「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眼和色結上緣,生眼識界,這是叁樣,眼識界、色識界,當中有個共生,「叁處都無」,叁處都不能成立,「則眼與色,及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那怎麼有的呢?這裏就顯出如來藏妙真如性來了,這如來藏妙真如性就不能說了,再一說,又給人添了病,又起了執著,你心裏又有一個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自己又把自己迷惑了,就在這個地方破了,你的心裏一發楞,就在這個地方要認當時便認,你思索不得!思索就錯,就爲的把你領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你自己就不認識自己,那佛也是沒辦法,佛把你引到這裏,讓你自己認得自己,你認得就算到家,還要認識個什麼東西,認識個什麼東西又迷惑了。

  

  二、耳聲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因聲所生。以聲爲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這一段文說耳識界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耳識界本是世間法,怎麼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呢?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佛法,世間法怎麼就成了佛法了?這是一個大問題。佛說法破處就是顯處!研究佛法這個地方得要記住!把十八界破盡了,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地方是最要緊的,破處就是成處!奪處就是與處!你執著這個,我把你奪過來了,什麼也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統統都推倒了,大家得知道,要不推倒,這個文你沒法懂,佛是因爲什麼說的?推盡了就掃光了,說完了就推光了,在這個地方要領會,你要把文字記住了就算會講經,這就錯了,一輩子也不能明白,你無非是照字面上說一說,這個地方得在第一谛要把他說透,這是最要緊的!你無論在十八界哪一界裏頭,你悟透一句話就了然啦!這個地方不是說記住這個文辭,你總得知道這種義理。佛對阿難說,你們早先聞聽到佛法,在小乘的時候疑惑有個修處,這個地方你知道破處就是成處、奪處就是與處,佛告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在你心中所明白的,耳朵與聲音互相爲緣,耳朵幫助聲音,聲音才能成立,你看這個地方就把他推倒了,這是我們人人都承認的,哪個人不知道耳朵聞聲音?耳朵聞聲音,這個聲音是怎麼成就的?總得有這個聞性,所以才能成,你要沒有聞性,這個聲音不能成,所以說耳朵幫助聲音、聲音幫助耳朵,互相爲緣,「又汝所明」,在阿難你所明白,就是這麼句話,何難代表法會大衆,說「耳聲爲緣」,耳朵與聲音互相幫忙,耳朵幫助聲音、聲音幫助耳朵,光耳朵也不能成聲、光聲音也不能成聲,「如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耳朵與聲音互相幫忙就生出耳識來了,由耳朵就認識唱的什麼曲都明白了,這是兩樣合上的,佛又分開說,「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因聲所生,以聲爲界?」一個題目又分了兩個題目。

  

  「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這個識要分開邊界,耳朵和聲音不同,耳朵有形相沒有聞性、沒有聲音,他沒有作用,有聲音沒有耳朵、沒有聞性也沒有作用,他兩下一幫忙就生出耳朵的認識來了。這耳識不是純粹的耳識生出的聲音,分開來說,你要分開了邊界,耳朵有形相、聲音沒有形相,這要說幾句話,研究佛經先得把根本上解決了,這六塵也可以說六色,有可對可見之塵、有可對不可見之塵、有不可對不可見之塵,這六塵分爲叁樣,怎麼叫可對可見之塵?眼睛對著形色、耳朵對著聲音,這是可對可見,耳、鼻、舌、身可對不可見,意是不可對不可見,眼對色是可對可見,眼睛對著形色是可對著也可見著的,怎麼叫可對不可見呢?聲、香、味、觸,你對著就知道,你是見不著,意是心裏一發動,他對著外邊的五塵,色、聲、香、味、觸,法塵不可對也不可見,這六塵叁對弄清楚了,這個經你才能了義,依了義你才能明白,明白了要修行,行、住、坐、臥都能修行。本經有性德、有修德,前叁卷半文講性德,講明心見性,你要把性德明白,修行就容易,太容易了!等于你睜開眼睛走路,決不能走錯。你不明白性德,光知道修德,這叫閉著眼走路,很容易走錯。這地方你把他弄清楚了,你才知道,有立的地方、有破的地方,你看六根、六塵、六識,佛常對弟子們講,給你講明白了就是立,不立破什麼?先把這種道理給你成立了,你都承認了,一樣一樣都給你推倒,推倒了心裏沒有著落了,就怕你有著落!你要研究佛法,你一著就錯,佛說一大藏教,無非是破執著,除了破執著別無他事,佛要是有立一法,你得把他記住,那樣釋迦佛得挨嘴…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