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巴,我告訴你吧,要知道破處就是顯處!這地方弄不清楚,一輩子也不明白,這是最要緊的地方。我這話好似閑話,若光把文銷對了,你不知道爲什麼說的,要知道佛說法先立,又給破了,在這地方叫你明白,從這裏才能徹底明白,若不成立破什麼東西,說什麼著什麼,說空著空、說有著有,說亦有亦空著亦有亦空、說非有非空著非有非空,這四句略簡開成一百句,哪樣也別執著,統統都給推倒了、銷滅了,就在這個地方,你說這怎麼辦呢?就看你這個沒有辦法,你要有辦法就糟糕了,你永遠在世上,你辦吧!辦不完,生了死、死了生,你還有完嗎?佛千方百計讓你認得結結實實的,不錯!是這麼的,馬上又給你推倒了、給你破了、給你奪過來,你又楞了,我告訴你讀經的法子,你又說這沒有辦法啊!就在沒有辦法上,辦就讓你辦壞了,這世間上都讓你辦壞了,你知道!你殺我、我殺你,你害我、我害你,這種道理就在這裏擺著,把這個地方我要說開了,下文我一銷你一聽就明白了,不然你不知道爲的什麼。
佛說法非常的詳細,說人都知道有個知識,就耳朵的認識,分出這兩個問題,說「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說人的耳朵的認識是怎麼生的呢?生出這個認識,不是一種的因緣,分四種,你看你聽這句話,這四種缺一不可,說「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這專講這個認識從哪生的?「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這是一樣,說「因聲所生,以聲爲界?」這是兩樣,這是兩個問題,「因聲所生,以聲爲界?」他因聲的這個認識,聲音生的和聲音算一個邊界,耳朵生的,拿耳朵算一個邊界,這是人所承認的,哪個人不承認呢?底下就要破,這有勝義根、有浮塵根,先破勝義根,後破浮塵根,怎麼叫勝義根?怎麼叫浮塵根?這浮塵根有形有相,眼、耳、鼻、舌、身,這是外五根,余者還有個意,這個地方他說有根,這根所用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從這裏頭才可以生出認識來,生出認識來就一樣一樣的破,佛說了兩個問題,說「若因耳生」,耳朵認識聲音,你說的是什麼話,設若是因耳朵生的,「動靜二相,既不現前」,外邊有動靜、有聲音,拿耳聞,若沒有動、沒有靜、沒有聲,你聞什麼?現前沒有動、也沒有靜,「根不成知」,你有耳根,這是指的勝義根,一聽就明白,勝義根就是見、聞、齅、嘗、覺、知;浮塵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怎麼叫浮塵?有形相的,見、聞、齅、嘗、覺、知,沒有形相;浮塵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都叫六根。一個勝義根、一個浮塵根,這先破勝義根,你執著勝義根也不行,何況你執著浮塵根?更不可以,就怕你抓住不放松,我們人在世界上都是這麼樣,我們人人所以都吃虧,都是凡夫,都受苦,生了死、死了生,痛苦逃不出去。這底下說「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沒有動靜的聲音,這個知識從哪裏生?這個聞性是這麼個意思,「根不成知」,這勝義根的聞性不成就,勝義根就是見、聞、覺、知,沒有形相的;浮塵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有形有相的,這好明白,所以這兩樣都不是,不但浮塵根不能成,連勝義根都不許執著,說「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現前沒有動、也沒有靜,勝義根也不能成,你沒有知怎麼成識?你先知後識,這個知是從哪裏來的?這個地方是最要緊,說「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這個勝義根的聞性不能成,「必無所知」,你沒有所知的地方,「知尚無成」,你連知都沒有,「識何形貌?」哪還能生出認識來?這個地方很細,你別看這個文幾個字,說「知尚無成,識何形貌?」你外邊沒有動靜相,你這個知就不能成,你還成認識,認識什麼?這地方這就好明白了,這底下就引浮塵根,這是勝義根引到浮塵根上說。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爲識界。則耳識界。複從誰立。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是故當知。耳聲爲緣。生耳識界。叁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取耳聞」,耳聞還是接著前面勝義根說,見、聞、覺、知是勝義根,「無動靜故」,沒有動靜的原故,「聞無所成」,聞聽的這個聞性還沒成,你沒聞見,你知道什麼?知道的知道你還沒有,你還認識個什麼?所以說這個識,是由聲音生的,聲音由勝義根的聞生出,「若取耳聞」,你要取耳聞,動靜二相不現前,「聞無所成」,這就把勝義破了,何況浮塵根呢?「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爲識界?」你還說什麼耳朵有形有相,雜色成觸塵,你觸到耳朵上知道疼,沒有動靜,不知道聲音,不知道聲音,這聞性就沒有,沒有聞性,怎麼從聞性生出認識?這上邊說,動靜若沒有聞,「聞無所成」,你這個聞就不能成,你沒有聞,你怎麼知?沒有知,怎麼認識?這是一層一層,「聞無所成,雲何耳形?」你這個聞性不成,說什麼有形有相的耳朵是雜色觸塵,他還能做事嗎?他哪能做成耳識界,這一界不能成,「則耳識界,複從誰立?」耳朵認識的這一個邊界從哪裏立?立不成啊!這說浮塵根,指著浮塵根全仗著勝義根才生出認識來,「若生于聲」,設若這個識生在聲音上,更不對了,「識因聲有」,這個認識打聲音上有的,「則不關聞」,你把這個聞就抛了,他如果沒有聞性,誰聞見聲音?這也是缺一不可,「無聞則亡聲相所在」,沒有聞性,聲相就沒有了,若沒有聲音怎麼能成認識?所以說「識因聲有」,則不關于耳朵的聞性,若沒有聞,「則亡聲相所在」,若沒有聞,誰聞聲音?你若有聞,才聞著聲,說這個識是從聲音上生的。
「許聲因聞」,你認許這個聲音,因著聞而有這個聲音,從聞才有聲相,而這個識是從聲音上生的,「許聲因聞而有聲相」,就是准許聲音因著聞見聲相,聞見聲相了,這個「識從聲生」,既聞著聲音,聞也應當聞識,連識一塊聞了,大家想想,這個聲能生識、聞能聞聲,這個地方都要熟慣了,把他讀熟了,「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若沒有聞這個聲音也不成,聲音他生的識,你是什麼聲音他都認識,識是從聲音生的,「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識是因聲音生的,聞著聲了,你就得聞著識,就是說聞著聲音就應該聞著識,因爲識是從聲音上生的,所以「許聲因聞而有聲相」,准許聲音因著聞而有聲相,這算對了,底下還有不對的地方,「聞應聞識」,你若聞著聲音也得聞著識,這個識他是從聲音裏生的,聞見聲音當然是聞見識了,既然聞著識,這個識就成了受聞的物了,他就成了所聞的,他就沒有能力了、沒有能聞了,「不聞非界」,你還非聞不可,你不聞怎麼叫聲識界?全憑這個聞,若沒有聞,這個界限不能成立,怎麼成聞識?怎麼成聲識?全憑這個聞,不聞就非界,就不能成聞識界,也不成聲識界,這底下就說,這個聞,這個聞又說不過去,「聞則同聲,識已被聞」,你聞著聲音,識已經是被聞的,識已竟成了物、所聞的,就不是能聞,他隨著聲音一塊轉,讓你的聞性就聞了去,聞著聲音就得聞識,連聲帶識都成了所聞,「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識已被聞了,哪還有知道聞識的?這個理也說不通,你雖然知道這個聞聲之識就在被聞的這句話,識已經成了所聞,哪個還作聞聲之識?要緊就在這句話上,「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你有知才有識、有聞則有知,這個地方得要熟,「不應聲聞,雜成中界」,這個聲與聞也不應當參雜成了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這個界若沒中位,則內外相從哪裏成立?「是故當知,耳聲爲緣,生耳識界,叁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著這個、因著那個,也不是自然有的,怎麼有的呢?要緊就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開悟,修行就容易了。(文中顯示此識體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即是說十識不會自然生起,不因耳生、不因聲生,不因耳聲共生,此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妙用,切忌追尋,追尋永遠不得真相,若不分別,不追尋則當下便是。)若不開悟,在後邊六卷半文,那就轉彎的講這個修行的法子,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在前叁卷半文裏頭,要明白了,修行就很容易,就是這麼個意思,這部經共是十卷。
叁、鼻香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爲緣。生于鼻識。此識爲複因鼻所生。以鼻爲界。因香所生。以香爲界。
此一節文,這是第六識界裏,第叁科發明鼻識界就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簡單說,鼻識界就是佛性,這個鼻識界怎麼就成了佛性?這鼻子所認識的是什麼?無非是香臭氣味,他怎麼就成了佛性?佛說法破處就是顯處!佛推倒了鼻識界才能顯出佛性來,光立不破就成了世間法,所以要緊就在這裏。佛說法破世間法這些名詞,顯露佛法的不可思議,你要是思想到、議論到就不是佛法,那是世間法,那麼思想不到、議論不到,怎麼辦呢?得曲引旁征,從曲折引動人的心,從旁面上征實了,直接不能說,直接一說,這佛法就受了汙染。這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你還思想、你還議論,說的時候都是曲引旁征,佛說也是這個道理。這曲引引出鼻識界,這個好懂,好懂就明了佛法,哪個人的鼻子都會聞香臭,你把這個推倒了,這個佛法就露出來了,這個道理就在這裏,你要不交代清了,不說明白,這佛法不好明白。說鼻子能聞香臭,這是鼻的認識,他這就是佛性。在義理上發明這個意思,佛性就是覺性,覺悟自己的這個覺性,所以成佛,就是成這個知覺,人人都有知覺,大家要知道,都是所知覺,你說眼見、耳聞都知道,你這是所知覺,連能知覺都夠不上,何況本知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