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13

  ..续本文上一页识在一个界上,不能成立,「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这三个地方都没有,都破除了,「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身与触及身识界,本来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是什么性呢?这统统都是破,破完了这里头就显出来了,再多说一句话又把人迷惑了。说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句话顶好听,又把人迷惑了,这心里有个对相,要紧的这个佛法不要有对相,这心里头炼来炼去的没有对相了,那就清净了,就认得自己了,这功夫就算用对了,你要有对相就算不对,你怎么也不算对,你就炼驾云腾空也不算对,到了玉皇大帝那里封个神啦,也不对!仍然还是凡夫,要记住!(如来藏妙真如性也要放下,不然就有了对相。)

  

  六、意法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这一段文发明意识界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意识界本是世间凡夫的法,他怎么成了藏性?怎么成了佛法?所以这地方先要明白他这个道理,全凭破处方是显处,这地方不解释开了,不好明白,凡夫法怎么成了佛法?佛法怎么个显法?就在心里头会,要说出一个法来,又成了世间法,这个地方把这个意思得着底,这经文就好明白了。现在第六意识界对着法尘,这是心内的事情,这地方佛把这个意思对着阿难说,阿难!「又汝所明」,这个话这是佛解释阿难心里头的事情,就在这句话上,这是你心里所明白的,你别疑惑我所说的,是我明白的,我就说你这个明白都明白错了,就是这么个意思,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这意根与法尘,两下一连络生于意识,从意里头生出认识来,这又研究这个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佛问阿难,依他心里所明白的这个意与法,是心内的事情,前五根五尘是身外的事情,这都是研究过了,这意对法尘一连络就生出意识,意法要不连络,这意识从哪里生出?「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说此识是因意根生的,意根与法尘是个对待的,说是你这个识,若是因意所生,就是以意为界限,若是因法所生的就是以法为界限,得分析开了,两个问题说完了,佛再一样一样的问,阿难!「若因意生」,设若是因意生识,就叫意识界了,以法所生识,就叫法识界,界是界限,倒是属于哪边?「阿难,若因意生」,这是两个问题,一样一样的问,佛对阿难说,若因着意生的识,「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在你的心意之中必有所思,你若没有所思,怎么叫意?意是心所发,心一发动就叫意,因什么叫意?必有个对相,意自己不能动,对着对相一发动,这个名字就叫意,说此识因着意生出来的,就是这么句话,你心里若没有所思,你不能叫意,这是一定的道理,「发明汝意」,才发明出你的意识来,「若无前法,意无所生」,这个意的前边必有个对相,这才叫意,究竟的心他没有对相,这个意从哪里叫意呢?说这个人心意不安发动了,你总是有个对相,是对心思、不对心思,你若不对着前法,这个意有什么样子?「意无所生」,这个意不能生出来,所以说意是意、心是心、识是识,都有分析,「离缘无形,识将何用?」这一下子把意识界推翻了,这是说这个意就不能成立,说「若无前法」,你心里发动的意,他没有个对相,「意无所生」,这个意从哪里生出来?你有个对相,才能生出意来,他自己不能生,说「意无所生,离缘无形」,离开攀缘的对待法,这个意就没有形相,找不着形相,意识界以意所生,为意识界,你这个意还没有,「识将何用?」这么一说,把这个生识的这个意都说没有了,你还说意识,你说意能生识,根本上没有意,你拿什么生出知识来?这个意若没有对相,就没有生的地方,离缘,意也就没有形了,没有攀缘的地方就没有形迹,当时把这个意识界就给推翻了。

  

  底下佛又说「又汝识心」,又你阿难所知的那个心,「与诸思量」,也是人的心,「兼了别性」,也是人的心,一共这是三样,和上边说的意,就是四样:意、识心、思量、了别,佛问阿难说,「为同为异?」这四样算是相同、不相同?「同意即意」,这四样若是相同就是意,还有什么说呢?「云何所生?」还说什么谁是谁生的?意就生出识来,这不是没有理由吗?「异意不同,应无所识」,有意才有意识,没有意就没有意识了,当然就没有所识,所以「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没有所识之处,怎么还叫意识界?那就说不通,「若有所识,云何识意?」若没所识也说不通,「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呢?「若有所识」,意就是意识、意识就是意,「云何识意?」自己认识自己,这统统都是不通,「唯同与异」,唯独这个同,异是个不同,「二性无成」,这个意和意识,你说一样也不对、说两样还不对,这个意和意识常混在一块,「二性无成」,他常常的拿意和意识当一个,常常的就分开,这就是一种习惯性,佛说这个意和意识,这都是不好分析的地方,意和意识倒是同?倒是不同?同也不成、不同也不成,二性不成,「界云何立?」你自己根本没立住脚跟,就没有一定,你还立什么界限?这说意识界不能成立,就得说法识界了。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法识界不是意识界,世间诸法不离五尘,底下说的很明白,「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色、声、香、味、触这是外五尘,这是人身外边,五尘对五根,这个形相状态明明白白的,怎么个明白法呢?「以对五根」,五尘对五根,这是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这是身外的事情,说到这里,都给他推开了说,「非意所摄」,这个意根他不能收摄,怎么个理呢?这是身外的事,五根对五尘相状分明,这都不是意所摄,意是心内的事情,要这么说,前边已经就把意识界推倒了,不能成立了,说「若因法生」,就得说法识界,从法里头生出来的认识,「若因法生」的,这就是五法,色、声、香、味、触,这都是法尘对着五根:眼、耳、鼻、舌、身,这就不用细说,这是说「非意所摄」,把这个意推翻了,用不上了,「汝识决定依于法生」,说意识界从意上生的已经不对了,这说「若因法生」,法生总不离外五法:色、声、香、味、触对五根:眼、耳、鼻、舌、身,这个「非意所摄」,就得说法识界,「汝识决定依于法生」,说你这个认识决定依于法尘生的,就归到法识界了,要这么说也说不通,你这个识是依法生的,这是法识界,「今汝谛观」,你审定实了,观察观察,「法法何状?」一句话就问住了,法尘之法是个什么形状?色、声、香、味、触是外五尘,第六是法尘,这个法尘是个什么形状?这是佛问他,你找不出来,有名无实,你心里头的事情怎么叫法尘?意根不能成立,「今汝谛观」,你审实的观察观察,外五尘好明白,显显然然的都可以知道,第六根对第六尘,你就没有办法了,有名无实,法尘这个法一说又不能成立,法尘之法,你找不着法,「法法何状?」这法尘之法又做何形状?阿难心里所知道的、他所承认的都给推倒了,把世间法、把人的思想破除了,这佛法就显出来了,你还上哪里找佛法去?怎么个理呢?你心里能没有章程了、没有对相了,大家要练习练习,你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站不住,你该怎么办呢?心里就发楞了,这地方就不能动了,你这个真心就现出来了,你心里有个对相就错了,人倒霉都倒在对相上,人人是凡夫,凡夫是普通的人都是这么样,他心里总是找个对相。我不用说旁人,连我也是如此,我这么讲还挺好听!但是自己常有对相离不开,你要离开了就是圣人贤人,我们离不开对相,所以仍然是个凡夫,这个理研究到这个地方,佛说的这个道理是真正的大法,「法法何状?」法尘之法应当是个什么形状?你找不着!什么东西是个法尘?这就是有名无实。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若离开色空一对、动静一对、通塞一对、合离一对、生灭一对,这五对东西就叫法尘,他自己没有本位,得两样对待着起来的,这有什么用?若离开五对「越此诸相,终无所得」,你要把这个离开了,什么东西叫法尘?找不着!他没有说的,「越此诸相」,你要把这五对越过去,「终无所得」,什么也得不着,得着也都是有名无实,合离、生灭与你有什么相关?这不是有名无实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生灭诸法,他要借着旁的东西说,「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这是说空话,有名无实啊,「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这个因由的地方,有因才有缘、有缘才有果、有果才有报,因缘果报,这是挨着来的,这个因由的地方既然没有,在没有的地方,又说生出识来,这不是胡闹吗?「相状不有,界云何生?」连相状都找不出来,你上哪里找边界去?「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这三个…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