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14

  ..续本文上一页地方都不能成立,「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意与法及意识界,三样也不是因缘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性,这个地方是了不可得,推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这个地方佛法就现出来了,大家要明白佛法,就在这个破处的地方,你的心里没有章程了,找不着对的地方,这就对了!你找对了,就是心里有个对相,就错了!我们人心里都离不开对相,有对相就是凡夫心,圣人那就独立了,把对相都销灭了,这是说圣人的心,佛单单就是一个觉,独立没有对相,所以这个道理就是这么个样子,破处就是显处。

  

  七大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此一节文是当机疑惑问佛,这科正式的发明性本具的相,这一切法都有法相,这法相哪来的?是性具,是性相不二,你要说性就得要说相,有相就有性、有性就有相,这是发明性本来就具足这个相。阿难问佛,「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佛当下也不说因缘、也不说自然,统统都摈斥、都不要,「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不知道佛这种义理是属于哪边?是怎么回事?说不清吶,「惟垂哀愍,开示众生」,开导指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是阿难尊者的疑问,佛常说的因缘自然,怎么都不要了?他这么一问,当然是佛告诫他,应许给他宣说这种道理。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当时佛告阿难说,「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你起初发心的时候是厌离小乘法,声闻算小乘、缘觉算中乘、行菩萨道的算大乘,在藏教里分三乘,其实都在权教里头,都不是究竟的,到了究竟的地方完全不是,佛告诉阿难说,你还疑问,你不是起初厌离声闻、缘觉法,发心勤求无上的菩提,求最高上的佛果吗?「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我现今就用不着说那些声闻、缘觉法门,所以我开导第一义谛是成佛的法门,「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你怎么自己又将世间的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看起来,你虽然听了不少,就像常听说某种药材的人,把真药拿来了,不认得了,根本就没见过,也不能分别,今天给你说大乘法,你一个劲的求,你这又闷得慌,为什么不说因缘果报?你这才出乎反复呢!「如来说为真可磷愍」,像你这样的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你现今审定实了,好好听着,「吾当为汝分别开示」,我当为你分别清楚开导指示,不光为你一个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还为将来求大乘法的人,「通达实相」,让他们也通达这个诸法实相,佛说到这里,「阿难默然,承佛圣旨」,阿难就默然不出声,就慢慢的承受佛的圣意旨趣。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佛对阿难说,「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就如同你所说的话,四大和合发明世间上种种的变化相,都是从地、水、火、风里变化出来的,说到这里又对阿难说;「若彼大性」,大性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性,「体非和合」,他这个本体,根本上不是和合有的,「则不能与诸大杂和」,他根本上就是地、水、火、风才能与四大杂和,水流湿,火就燥,一路找一路,所以说「若彼大性,体非和合」,这四大里头这个体要不是和合的,他哪能与诸大杂和在一块呢?他根本上是四大杂和的,「犹如虚空,不和诸色」,你看那个虚空,他无形无色,他和那个有形有色的色相不相和呀,因什么这四大和合参和在一块呢?他是一路找一路啊,都是地、水、火、风,他是互相参和的,根本上要不是和合,就不能与诸大杂和,他是一定的道理,「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这虚空与一切世间上形形色色合不在一块,「若和合者」,怎么回事情呢?说「若和合者」,你就知道了「同于变化」,这是变化无穷,怎么变化无穷呢?「始终相成」,这地、水、火、风都参合在一块,「始终相成,生灭相续」,这是说和合者的话,要是这样同于变化了,世间上你看这四大假合,再加上空根识,这是七大,你要知道这种道理,就好明白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得认识、得明白,「若和合者,同于变化」,你参和在一块,这就是一个变化相,「始终相成」,从始至终互相成立,「生灭相续」,生了灭、灭了生,相续不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就像拿火摧的那个火轮子转,「未有休息」,没有休息的时候。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拿这个做比喻,水成了冰、冰化为水;生了灭、灭了生,生生灭灭没有了期、没有完,要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还去哪找佛法?

  

  一、地大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你先不用说旁的,先观地大的性,发明如来藏性就是地大性、地大性就是如来藏性,是人分别开了,不承认!凡圣同体,自己不承认,「汝观地性」,你观大地的性质,「粗为大地,细为微尘」,粗相就是大块的地、细就是微尘-微细的尘土,「至邻虚尘」,更细了,佛说比微尘还细的叫邻虚尘,他与虚空差不多,似有若无的,这个地方的浊质太少了,「析彼极微色边际相」,再分析开了极微的色边际相,这就指着邻虚尘说,「七分所成」,在那个与虚空差不多的地方,还有点似有若无,还有点形迹,最微细的七分所成,这就成了邻虚尘了,「更析邻虚」,更要分析开了这个邻虚尘,就分析没有了,「即实空性」,就实实在在的就是虚空的性了,佛说到这里,说-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佛对阿难说,「若此邻虚析成虚空」,设若是把邻虚尘分成虚空,是不是越分越没有了,分没有了就成了虚空,若邻虚尘分析成了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当然你要知道邻虚尘分析来、分析去的分成虚空,这邻虚尘就成了虚空,当知虚空应出生有形有色的相了,「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今又问,由这个参和凑合的缘故,才出生这个世间种种的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说你当下观察观察这个邻虚尘用多少虚空和合而有,这也应当这么一问,说到这里又转过来说,「不应邻虚,合成邻虚」,邻虚尘是愈和愈大、愈和愈多,别看邻虚尘少,少能聚多,这还有一个理说不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又邻虚尘分析没有了,入了空,若邻虚尘入了空,这个理也说不通,「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这个邻虚尘总是有形有相的,虽然是微细,他总是有个形迹,用多少色相才合成虚空呢?能有这么个理吗?「若色合时,合色非空」,你若拿色把他合成一块,合成色就不叫空了,「若空合时,合空非色」,合色就不是空、合空就不是色,「色犹可析」,这个色还可以分析,「空云何合?」这个虚空怎么个合法呢?说到这个地方都是难题,说到这个地方就是到了显理性的地方了,这上边都是难题,都不好讲,怎么说也不对,特意的把这个意思举出来,说设若是与空合时,合空就不是色了,「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这个空是怎么个合法呢?到这里,前面都是难题,这道理都不好懂、不好分别,这就显出理性来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地方就是显理性,这个理性是不可思议,你要说出来就不对,这些事情举出来都是不好分别的,分别不开,你说怎么个分别法?因着这个就可以显出理性,你愈分别愈错,「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佛说你根本上就不知道,如来藏中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性色就是真空、性空说是真色,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什么知识你就能采取这个世间上循业发现的这些事情,「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世间人无知,迷惑了,说是因缘和合有的,要不就是自然有的,「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皆是识心分别计度的,都不对,这种道理,显出不可思议的道理来了,这个不可思议在哪里?就是显这个理性,如来藏中性就是色、就是真空,性空就是真色,他元来就是这个,「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心量之大小都发现出来,就说科学,这些不可思议的研究,都是从这里研究出来的,就是看你的知量怎么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