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循业发现」,循顺着你造什么业,他现什么相,说「世间无知」,这是呵斥迷惑,迷惑为因缘和合成的,因缘别离了就没有了,要不就说是自然有的,这都是随情说,这是「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都是拿知识的心分别合计酌量,「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但是你可以说出来都没有真实的义理,到了究竟处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地方还得要慢慢的会,这是显这个理性,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出来的都是假的。
二、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
这一段文是破妄执,明藏性就是火大性,并没有旁的,这里破妄想执着,佛对阿难说,「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这火性当然没有我了,什么东西叫火?借着外边的缘,有什么烧什么,烧完了就完了,他也没有个我,所以寄托在诸缘上,他没有一个名字,什么东西叫火?「汝观城中未食之家」,佛对阿难说,你看城中还没吃饭,「欲炊爨时」,炊爨就是做饭,做饭先要取火,「手执阳燧,日前求火」,这阳燧好比当时的火柴一样,手拿火镜合艾叶一照,对准太阳就生出火来,这名字就叫「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你无论什么事情,一开口就说是和合的,这个道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是和合的好叫和合,不应当和合的,统统的都叫和合,这个道理讲不出,这里有一个比例,「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一众人不是一家子人,他要一家子不算一众,就算一家,「众虽为一,诘其根本」,你要问起他们的根本来,「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就「如舍利弗,婆罗门种」,这是最清高的一个种族,「优楼频螺」就翻木瓜林,是他的名字,「迦叶波种」是他的姓,翻龟字,有念丘,这是他的姓,姓龟,也说姓丘,这是各有姓名,这是聚在一块和合为众,「乃至阿难,瞿昙种姓」,瞿昙就是佛俗家的种族,「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这是三个地方,你不是说和合吗?这和合得挨着才叫和合,你离好几万里还叫和合吗?所以这个地方佛驳他,说彼手执着火镜于日求火,佛问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火若是从日来的,只能烧你手中之艾,说从日来的火不烧你的手,只烧你手中之艾,他还能选择着烧吗?
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若火从日来的,「来处林木皆应受焚」,所有来处之林木都应受烧了,那是一定的理,「若镜中出」,说火是从镜中出的,「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这也是个理,说不通,「纡汝手执」,勉勉强强拿手抓住他,「尚无热相」,连个热相都没有,「云何融泮?」还能融化吗?绝没有这种事情,「若生于艾」,若火生于艾叶上,「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若是从艾里生的,就不必借镜子、日头(太阳)的光明相接,然后火才生出来,当然这个理不合,「汝又谛观,镜因手执」,镜子在手里拿着,「日从天来」,日头(太阳)在天上,「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这个火是从哪里游历来的?「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你哪能说是和合有的?这个日与镜子距离多少万里,这怎么叫和合呢?「不应火光无从自有」,也不应当这个火光,无故的就有了,这个道理怎么说也不对,这就显这个理性,这种道理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想思议就是妄想执着。
三、水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词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佛住的地方名室罗城,人物丰盛的地方,这地方有外道的老师叫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这是光说四个人的名字,这个等字就多了,有九十六种外道,这些个人的名字都称「诸大幻师」,怎么称他叫幻师呢?幻是无常的,梦幻泡影,这四种都是不能常在的,他们在世间上会这个法就是暂时的,不能长久,所以他与佛法比,他就差的天地悬隔了,佛法为永久的事情,外道的幻法有点灵验,一转眼就完,不能耐久,但也有点灵验,不然谁相信他,「诸大幻师,求太阴精」,这些个诸大幻师求太阴精,他用月亮的精华,「用和幻药」,用这幻化的药,当时好看,不能耐久,「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方诸就是从月中取水的珠,用来承受这月中的水,你就说这水是哪礼来的呢?「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这底下都说不通,「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都能向外流水,要说能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果然若从月中来,那必得取盘子的方诸,就用不着了,月里头自己会出水吗?「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若是月里头出的,不用盘子方诸去接,「不流,明水非从月降」,所以就发明明明白白的水,非是从月里头降的,说是「若从珠出」,若是从求水的珠子出的,「则此珠中,常应流水」,这是一定的道理,珠子里出,常常地得有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珠子处常常的流水,就用不着等待白月昼宵,「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若水是从空中生的,空没有边际,水当然也没有边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皆都被滔滔大水所淹溺了,「云何复有水陆空行?」从虚空有的也说不通,「汝更谛观」,你更要审实观察,「月从天陟」,月在天上行,「珠因手持」,珠在手持着,「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承珠的水盘是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水从什么地方流到此地,「月珠相远」,月亮与取水的珠子两下距离很远,「非和非合」,也不是向一块参和的、也不是向一块凑合的,「不应水精无从自有」,还不能无故的自有,若没有,水精从哪里来的?怎么说都不对。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佛对阿难说,「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你们自己心里尚且还不知道如来藏中,如来藏中是什么?「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如来藏这个意思包含的很多,如来藏中性水是随缘的、究竟的随缘有个不变的真空,再转过来说性空是不变的、真水是随缘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统统都是,说看因缘足不足,「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他随着有什么业现什么相,这个地方把这个说开了,「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世间人没有知识,都是人的一点知识的心分别合计度量,但有言说都无真实的义理。
四、风大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此一段文发明风大性即藏性,要除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哪里还有风大性?离开风大性,哪个地方还有如来藏性?以上这段文,分开说是破妄执,妄就是虚妄不真,拿这个不真的当真的,你就抓住不松手,把妄破除了,把他推倒了,才能显出真面目来,佛对阿难说,「风性无体」,你看这风性没有自体,「动静不常」,风吹起来就是动、风销了就是静,这说动静不能常,这说…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