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16

  ..续本文上一页风大的性,「汝常整衣入于大众」,佛对着阿难说,你常常入众做道场,整顿衣服,「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僧伽黎能是僧众的大衣二十五条衣,当人披这衣时,衣角动及旁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就有微风拂人之面,说此风是从哪里来的?这就破这个妄执,「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此风是从衣角而出?还是从虚空发出来的?还是从人面生的?这是三个问题,「此风若复出袈裟角」,先说此风若是从袈裟角出的,「汝乃彼风」,你天天都披衣入众,当然袈裟里有风,你彼袈裟你就是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衣服里有风,当然是摇动了,衣服就不能附在你身上,就离开你的身体,就飞腾了,这是说风出袈裟角的理由不对,「我今说法,会中垂衣」,在法会之中披着衣下座,「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你看看在我的衣里什么地方是风所在之地?「不应衣中有藏风地」,我这衣中不应当有藏风之处,这样,「若生虚空」,若说风生在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虚空是个不动的,你这个衣要是不动,「何因无拂?」说风生在虚空也说不通,「空性常住」,虚空的性是个常住的,谁看见虚空摇动?「风应常生」,虚空是个常住,风也应常生,有虚空就应当有风,「若无风时,虚空当灭」,若不刮风时,虚空是常在的,这道理说的真实,这一定给推翻,若无风时虚空应灭,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说虚空能生风,风要没有了,虚空也应当没有了,「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说风销灭谁都见着了,这个虚空销灭是个什么形状?这话说不通啊!把这个道理都推翻了,这就是破妄执,破人的妄想执着,「若有生灭,不名虚空」,这个话站不住,若有生灭,他就不叫虚空,虚空哪还有生灭,是不是?「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这个更说不通,「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再转过来说这风是他自己生的,生在被刮风的面上,「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若从你的面上生风,他不能吹自己,应当拂汝面,这道理才对,「自汝整衣,云何倒拂?」你自己整衣,怎么刮着自己?「汝审谛观」,你仔细审察审察,「整衣在汝」,整衣在你这一方面,「面属彼人」,面属于对面的人,彼人是对面的,「虚空寂然,不参流动」,虚空是个寂然不动的,他不参与流动性,「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是从哪里来的呢?「风空性隔」,风与虚空两种性质不同,风是动性、空是静性,他是隔离的,「非和非合」,也不参和、也不能向一块凑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他生不出风来,风是风、空是空,也不应风性无所从来,自己就有,说完了,破尽了,都立不住,说到这儿就显理性。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上边说的一些都说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呢?佛对阿难说,「汝宛不知,如来藏中」,你宛然不知道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风是从性中生的,性风他是随缘、真空是不变,你别看那个风,那个究竟的真空是不变,这是随缘不变,「性空真风」,性空是不变,真风是随缘,这两句就是这么讲,「性风真空」是随缘不变、「性空真风」是不变随缘,随缘的时候就不变、不变的时候就随缘,你看这变里就有个不变、不变里就有个变,这是一定的,「清净本然」,你看这个样子不变又变、变又不变,这是热闹了,「清净本然」,清清净净的一点捣乱的地方也没有,是本然就这么样,你没清净过,你就心思是捣乱起来了,「周遍法界」,全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怎么个理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的心,这众生的心是一切唯心造,你要知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知觉达到哪里,那个事实就做到哪里,「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阿难,如你一个人微微的一动,衣服有微风出,他这是天然的,微动就有微风出,「遍法界拂」,遍法界全都这么拂动,「满国土生」,这个满国土中都生出风来了,「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是怎么个道理呢?「循业发现」,你有什么业就现什么相,要不圣人在世间上常劝人学佛、学圣、学贤、学公道作正直,就是为的是「循业发现」,人的心术要不好,早晚得倒霉,自己害自己,也不管是哪等人,也不管是外国人、中国人,一概而论,那是丝毫也不许错的,这话包括的太远了,「世间无知」,世间人没有知识,「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认为是因缘和合有的、自然有的,这都不对,「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都是你学的那点知识的心,分别、合计度量,你说的全不对,你不能说这件事情一定是怎么的,这是「循业发现」,这句话是最要紧,你造什么业现什么相,一点客气也没有,「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单单的就怕你没有言说,你说出就不对,到后边说入无言说道,阿难尊者快开悟了,尾后还有几段,阿难尊者一开悟,大家要注意,善根深的随着一看就开悟,这个事不希奇,这一段就讲到这里。

  

  五、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此一段文第五大科,发明空大性即藏性,这虚空有多大,这个藏性就多大,分四段,第一段先破妄想执着,佛对阿难说,「空性无形」,说空的性理没有形相,「因色显发」,因什么知道有虚空?因为有这个形形色色显出没有形色的虚空,是因色显发,是这么个道理,底下就说事实,「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说佛住的地方室罗筏城「去河遥处」,佛说法的地方离恒河不远,这里说离河很远的地方,「诸剎利种」,这都是皇族贵族,都是皇帝本家之人,「及婆罗门」,婆罗门是清净种族,自古以来,佛经都有说,佛降生都在婆罗门家,很高贵的、很清高的,当下还是如此,「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毗舍是商人,首陀是农人,颇罗堕是利根人,就是九流之数,旃陀罗就是下等人,在印度最没有地位的,「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新创立安居的地方,要安居人民就得用水,要凿井的时候,出土一尺,于中就有一尺的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这是一定的理,「虚空浅深,随出多少」,这个虚空浅深随着出土的多少,出的多,虚空就深;出的少,虚空就浅,拿这个先做个样子让人好明白,这个题目注重在虚空,佛借着这个,破除人时妄想执着,破执总得说出一个事情来,说「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这是三个问题,第一论到去土能可以出空,虚空是因出土才有的,第二个问题是因凿所有,得拿铁凿子凿地才有虚空,第三个问题是无因自生,没有因由、无故地就有虚空,这是三个问题,底下佛解释。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设若这个虚空是没有因由,自己就生出虚空,这又说不通,「未凿土前,何不无碍?」你未凿土前因什么障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唯独见着大地都遮住了,迥然没有通达,所以说「无因自生」不对,「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再说若人出土的时候有的虚空,应当一边出土一边入空,「若土先出,无空入者」,若是只见土出未见空入,「云何虚空因土而出?」你出土多少人皆看见了,谁看见虚空入进去了?「若无出入」,若说没有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虚空与土就成了一体,没有差别相,能这么个样子吗?「无异则同」,若没有特别的因由就相同了,「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这又推倒了,这里还有说不清的地方,「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凿若是能出空就不应当出土,你怎么只见出土,「无见空入?」「不应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又说不因凿出土,这个理也不对!你说「凿自出土」,你怎么见空?说出土也不对、说出空也不对,这个道理就是不可思议的道理,你要见到世间一切道理都不可思议,你就会修行,谁能见到不可思议,谁就能修行,「汝更审谛」,佛对阿难说,你更要审谛,这个谛当个真理讲,这就引导三谛之理:有真谛、俗谛、中谛;由三谛之理又发生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不能常止才修观,有空观、假观、中观,这都是三次第,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他是独一无二的,一心三止、一心三观、一心三谛,这是佛法。人不能直接修佛法,就得由次第的法门,从空观、假观、中观研究出个真理来;有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你把这个理说真了、说实了,才叫谛。你要明白这个理,根性慢的人,就得由次第而入,先观真谛、后观俗谛、再观中谛;要是上根利智的人,观一境三谛,一种环境就是三谛之理,一心三观,一心就是观空、观假、观中,没有次第的那些事情,「汝更审谛,谛审谛观」,你得向这真理上审察,向真理上起观念,这才能修行,底下再解释正文说「凿从人手」,凿是由人的手拿着「随方运转」,爱向哪…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