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風大的性,「汝常整衣入于大衆」,佛對著阿難說,你常常入衆做道場,整頓衣服,「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僧伽黎能是僧衆的大衣二十五條衣,當人披這衣時,衣角動及旁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就有微風拂人之面,說此風是從哪裏來的?這就破這個妄執,「此風爲複出袈裟角?發于虛空?生彼人面?」此風是從衣角而出?還是從虛空發出來的?還是從人面生的?這是叁個問題,「此風若複出袈裟角」,先說此風若是從袈裟角出的,「汝乃彼風」,你天天都披衣入衆,當然袈裟裏有風,你彼袈裟你就是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衣服裏有風,當然是搖動了,衣服就不能附在你身上,就離開你的身體,就飛騰了,這是說風出袈裟角的理由不對,「我今說法,會中垂衣」,在法會之中披著衣下座,「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你看看在我的衣裏什麼地方是風所在之地?「不應衣中有藏風地」,我這衣中不應當有藏風之處,這樣,「若生虛空」,若說風生在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虛空是個不動的,你這個衣要是不動,「何因無拂?」說風生在虛空也說不通,「空性常住」,虛空的性是個常住的,誰看見虛空搖動?「風應常生」,虛空是個常住,風也應常生,有虛空就應當有風,「若無風時,虛空當滅」,若不刮風時,虛空是常在的,這道理說的真實,這一定給推翻,若無風時虛空應滅,這話說的一點也不錯,說虛空能生風,風要沒有了,虛空也應當沒有了,「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說風銷滅誰都見著了,這個虛空銷滅是個什麼形狀?這話說不通啊!把這個道理都推翻了,這就是破妄執,破人的妄想執著,「若有生滅,不名虛空」,這個話站不住,若有生滅,他就不叫虛空,虛空哪還有生滅,是不是?「名爲虛空,雲何風出?」這個更說不通,「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再轉過來說這風是他自己生的,生在被刮風的面上,「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若從你的面上生風,他不能吹自己,應當拂汝面,這道理才對,「自汝整衣,雲何倒拂?」你自己整衣,怎麼刮著自己?「汝審谛觀」,你仔細審察審察,「整衣在汝」,整衣在你這一方面,「面屬彼人」,面屬于對面的人,彼人是對面的,「虛空寂然,不參流動」,虛空是個寂然不動的,他不參與流動性,「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是從哪裏來的呢?「風空性隔」,風與虛空兩種性質不同,風是動性、空是靜性,他是隔離的,「非和非合」,也不參和、也不能向一塊湊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他生不出風來,風是風、空是空,也不應風性無所從來,自己就有,說完了,破盡了,都立不住,說到這兒就顯理性。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上邊說的一些都說不通,這是怎麼回事呢?佛對阿難說,「汝宛不知,如來藏中」,你宛然不知道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風是從性中生的,性風他是隨緣、真空是不變,你別看那個風,那個究竟的真空是不變,這是隨緣不變,「性空真風」,性空是不變,真風是隨緣,這兩句就是這麼講,「性風真空」是隨緣不變、「性空真風」是不變隨緣,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你看這變裏就有個不變、不變裏就有個變,這是一定的,「清淨本然」,你看這個樣子不變又變、變又不變,這是熱鬧了,「清淨本然」,清清淨淨的一點搗亂的地方也沒有,是本然就這麼樣,你沒清淨過,你就心思是搗亂起來了,「周遍法界」,全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怎麼個理呢?「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隨著衆生的心,這衆生的心是一切唯心造,你要知道,「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個知覺達到哪裏,那個事實就做到哪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阿難,如你一個人微微的一動,衣服有微風出,他這是天然的,微動就有微風出,「遍法界拂」,遍法界全都這麼拂動,「滿國土生」,這個滿國土中都生出風來了,「周遍世間,甯有方所」,是怎麼個道理呢?「循業發現」,你有什麼業就現什麼相,要不聖人在世間上常勸人學佛、學聖、學賢、學公道作正直,就是爲的是「循業發現」,人的心術要不好,早晚得倒黴,自己害自己,也不管是哪等人,也不管是外國人、中國人,一概而論,那是絲毫也不許錯的,這話包括的太遠了,「世間無知」,世間人沒有知識,「惑爲因緣,及自然性」,認爲是因緣和合有的、自然有的,這都不對,「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這都是你學的那點知識的心,分別、合計度量,你說的全不對,你不能說這件事情一定是怎麼的,這是「循業發現」,這句話是最要緊,你造什麼業現什麼相,一點客氣也沒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單單的就怕你沒有言說,你說出就不對,到後邊說入無言說道,阿難尊者快開悟了,尾後還有幾段,阿難尊者一開悟,大家要注意,善根深的隨著一看就開悟,這個事不希奇,這一段就講到這裏。
五、空大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爲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此一段文第五大科,發明空大性即藏性,這虛空有多大,這個藏性就多大,分四段,第一段先破妄想執著,佛對阿難說,「空性無形」,說空的性理沒有形相,「因色顯發」,因什麼知道有虛空?因爲有這個形形色色顯出沒有形色的虛空,是因色顯發,是這麼個道理,底下就說事實,「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說佛住的地方室羅筏城「去河遙處」,佛說法的地方離恒河不遠,這裏說離河很遠的地方,「諸剎利種」,這都是皇族貴族,都是皇帝本家之人,「及婆羅門」,婆羅門是清淨種族,自古以來,佛經都有說,佛降生都在婆羅門家,很高貴的、很清高的,當下還是如此,「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毗舍是商人,首陀是農人,頗羅墮是利根人,就是九流之數,旃陀羅就是下等人,在印度最沒有地位的,「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空」,新創立安居的地方,要安居人民就得用水,要鑿井的時候,出土一尺,于中就有一尺的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這是一定的理,「虛空淺深,隨出多少」,這個虛空淺深隨著出土的多少,出的多,虛空就深;出的少,虛空就淺,拿這個先做個樣子讓人好明白,這個題目注重在虛空,佛借著這個,破除人時妄想執著,破執總得說出一個事情來,說「此空爲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這是叁個問題,第一論到去土能可以出空,虛空是因出土才有的,第二個問題是因鑿所有,得拿鐵鑿子鑿地才有虛空,第叁個問題是無因自生,沒有因由、無故地就有虛空,這是叁個問題,底下佛解釋。
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汝更審谛。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爲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設若這個虛空是沒有因由,自己就生出虛空,這又說不通,「未鑿土前,何不無礙?」你未鑿土前因什麼障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唯獨見著大地都遮住了,迥然沒有通達,所以說「無因自生」不對,「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再說若人出土的時候有的虛空,應當一邊出土一邊入空,「若土先出,無空入者」,若是只見土出未見空入,「雲何虛空因土而出?」你出土多少人皆看見了,誰看見虛空入進去了?「若無出入」,若說沒有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虛空與土就成了一體,沒有差別相,能這麼個樣子嗎?「無異則同」,若沒有特別的因由就相同了,「則土出時,空何不出?」這又推倒了,這裏還有說不清的地方,「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鑿若是能出空就不應當出土,你怎麼只見出土,「無見空入?」「不應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又說不因鑿出土,這個理也不對!你說「鑿自出土」,你怎麼見空?說出土也不對、說出空也不對,這個道理就是不可思議的道理,你要見到世間一切道理都不可思議,你就會修行,誰能見到不可思議,誰就能修行,「汝更審谛」,佛對阿難說,你更要審谛,這個谛當個真理講,這就引導叁谛之理:有真谛、俗谛、中谛;由叁谛之理又發生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不能常止才修觀,有空觀、假觀、中觀,這都是叁次第,現在講到這個地方,他是獨一無二的,一心叁止、一心叁觀、一心叁谛,這是佛法。人不能直接修佛法,就得由次第的法門,從空觀、假觀、中觀研究出個真理來;有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你把這個理說真了、說實了,才叫谛。你要明白這個理,根性慢的人,就得由次第而入,先觀真谛、後觀俗谛、再觀中谛;要是上根利智的人,觀一境叁谛,一種環境就是叁谛之理,一心叁觀,一心就是觀空、觀假、觀中,沒有次第的那些事情,「汝更審谛,谛審谛觀」,你得向這真理上審察,向真理上起觀念,這才能修行,底下再解釋正文說「鑿從人手」,鑿是由人的手拿著「隨方運轉」,愛向哪…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