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方都不能成立,「則意與法,及意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個意與法及意識界,叁樣也不是因緣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性,這個地方是了不可得,推得幹幹淨淨的,什麼也沒有,這個地方佛法就現出來了,大家要明白佛法,就在這個破處的地方,你的心裏沒有章程了,找不著對的地方,這就對了!你找對了,就是心裏有個對相,就錯了!我們人心裏都離不開對相,有對相就是凡夫心,聖人那就獨立了,把對相都銷滅了,這是說聖人的心,佛單單就是一個覺,獨立沒有對相,所以這個道理就是這麼個樣子,破處就是顯處。
七大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此一節文是當機疑惑問佛,這科正式的發明性本具的相,這一切法都有法相,這法相哪來的?是性具,是性相不二,你要說性就得要說相,有相就有性、有性就有相,這是發明性本來就具足這個相。阿難問佛,「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佛當下也不說因緣、也不說自然,統統都擯斥、都不要,「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我不知道佛這種義理是屬于哪邊?是怎麼回事?說不清吶,「惟垂哀愍,開示衆生」,開導指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這是阿難尊者的疑問,佛常說的因緣自然,怎麼都不要了?他這麼一問,當然是佛告誡他,應許給他宣說這種道理。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爲真可憐愍。汝今谛聽。吾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當時佛告阿難說,「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你起初發心的時候是厭離小乘法,聲聞算小乘、緣覺算中乘、行菩薩道的算大乘,在藏教裏分叁乘,其實都在權教裏頭,都不是究竟的,到了究竟的地方完全不是,佛告訴阿難說,你還疑問,你不是起初厭離聲聞、緣覺法,發心勤求無上的菩提,求最高上的佛果嗎?「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我現今就用不著說那些聲聞、緣覺法門,所以我開導第一義谛是成佛的法門,「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你怎麼自己又將世間的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看起來,你雖然聽了不少,就像常聽說某種藥材的人,把真藥拿來了,不認得了,根本就沒見過,也不能分別,今天給你說大乘法,你一個勁的求,你這又悶得慌,爲什麼不說因緣果報?你這才出乎反複呢!「如來說爲真可磷愍」,像你這樣的人真可憐愍,「汝今谛聽」,你現今審定實了,好好聽著,「吾當爲汝分別開示」,我當爲你分別清楚開導指示,不光爲你一個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還爲將來求大乘法的人,「通達實相」,讓他們也通達這個諸法實相,佛說到這裏,「阿難默然,承佛聖旨」,阿難就默然不出聲,就慢慢的承受佛的聖意旨趣。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佛對阿難說,「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就如同你所說的話,四大和合發明世間上種種的變化相,都是從地、水、火、風裏變化出來的,說到這裏又對阿難說;「若彼大性」,大性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的性,「體非和合」,他這個本體,根本上不是和合有的,「則不能與諸大雜和」,他根本上就是地、水、火、風才能與四大雜和,水流濕,火就燥,一路找一路,所以說「若彼大性,體非和合」,這四大裏頭這個體要不是和合的,他哪能與諸大雜和在一塊呢?他根本上是四大雜和的,「猶如虛空,不和諸色」,你看那個虛空,他無形無色,他和那個有形有色的色相不相和呀,因什麼這四大和合參和在一塊呢?他是一路找一路啊,都是地、水、火、風,他是互相參和的,根本上要不是和合,就不能與諸大雜和,他是一定的道理,「猶如虛空,不和諸色」,這虛空與一切世間上形形色色合不在一塊,「若和合者」,怎麼回事情呢?說「若和合者」,你就知道了「同于變化」,這是變化無窮,怎麼變化無窮呢?「始終相成」,這地、水、火、風都參合在一塊,「始終相成,生滅相續」,這是說和合者的話,要是這樣同于變化了,世間上你看這四大假合,再加上空根識,這是七大,你要知道這種道理,就好明白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你得認識、得明白,「若和合者,同于變化」,你參和在一塊,這就是一個變化相,「始終相成」,從始至終互相成立,「生滅相續」,生了滅、滅了生,相續不斷,「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就像拿火摧的那個火輪子轉,「未有休息」,沒有休息的時候。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拿這個做比喻,水成了冰、冰化爲水;生了滅、滅了生,生生滅滅沒有了期、沒有完,要知道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還去哪找佛法?
一、地大
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你先不用說旁的,先觀地大的性,發明如來藏性就是地大性、地大性就是如來藏性,是人分別開了,不承認!凡聖同體,自己不承認,「汝觀地性」,你觀大地的性質,「粗爲大地,細爲微塵」,粗相就是大塊的地、細就是微塵-微細的塵土,「至鄰虛塵」,更細了,佛說比微塵還細的叫鄰虛塵,他與虛空差不多,似有若無的,這個地方的濁質太少了,「析彼極微色邊際相」,再分析開了極微的色邊際相,這就指著鄰虛塵說,「七分所成」,在那個與虛空差不多的地方,還有點似有若無,還有點形迹,最微細的七分所成,這就成了鄰虛塵了,「更析鄰虛」,更要分析開了這個鄰虛塵,就分析沒有了,「即實空性」,就實實在在的就是虛空的性了,佛說到這裏,說-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佛對阿難說,「若此鄰虛析成虛空」,設若是把鄰虛塵分成虛空,是不是越分越沒有了,分沒有了就成了虛空,若鄰虛塵分析成了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當然你要知道鄰虛塵分析來、分析去的分成虛空,這鄰虛塵就成了虛空,當知虛空應出生有形有色的相了,「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今又問,由這個參和湊合的緣故,才出生這個世間種種的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說你當下觀察觀察這個鄰虛塵用多少虛空和合而有,這也應當這麼一問,說到這裏又轉過來說,「不應鄰虛,合成鄰虛」,鄰虛塵是愈和愈大、愈和愈多,別看鄰虛塵少,少能聚多,這還有一個理說不通,「又鄰虛塵,析入空者」,又鄰虛塵分析沒有了,入了空,若鄰虛塵入了空,這個理也說不通,「用幾色相,合成虛空」,這個鄰虛塵總是有形有相的,雖然是微細,他總是有個形迹,用多少色相才合成虛空呢?能有這麼個理嗎?「若色合時,合色非空」,你若拿色把他合成一塊,合成色就不叫空了,「若空合時,合空非色」,合色就不是空、合空就不是色,「色猶可析」,這個色還可以分析,「空雲何合?」這個虛空怎麼個合法呢?說到這個地方都是難題,說到這個地方就是到了顯理性的地方了,這上邊都是難題,都不好講,怎麼說也不對,特意的把這個意思舉出來,說設若是與空合時,合空就不是色了,「色猶可析,空雲何合?」這個空是怎麼個合法呢?到這裏,前面都是難題,這道理都不好懂、不好分別,這就顯出理性來了。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地方就是顯理性,這個理性是不可思議,你要說出來就不對,這些事情舉出來都是不好分別的,分別不開,你說怎麼個分別法?因著這個就可以顯出理性,你愈分別愈錯,「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佛說你根本上就不知道,如來藏中如是不變之體、來是隨緣之用,性色就是真空、性空說是真色,這「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有什麼知識你就能采取這個世間上循業發現的這些事情,「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世間人無知,迷惑了,說是因緣和合有的,要不就是自然有的,「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這皆是識心分別計度的,都不對,這種道理,顯出不可思議的道理來了,這個不可思議在哪裏?就是顯這個理性,如來藏中性就是色、就是真空,性空就是真色,他元來就是這個,「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隨著衆生心量之大小都發現出來,就說科學,這些不可思議的研究,都是從這裏研究出來的,就是看你的知量怎麼樣,「…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