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三)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六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十二处

  

一、眼色处

  

二、耳声处

  

三、鼻香处

  

四、舌味处

  

五、身触处

  

六、意法处

  

十八界

  

一、眼色识界

  

二、耳声识界

  

三、鼻香识界

  

四、舌味识界

  

五、身触识界

  

六、意法识界

  

七大

  

一、地大

  

二、火大

  

三、水大

  

四、风大

  

五、空大

  

六、见大

  

七、识大

  

开悟妙心

  

偈赞发愿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六入

  一、眼入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一段文是发明六入的性,怎么叫六入的性?这是人人都具足的有六入,入就是收入的意思,入有六种: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吸收六尘。眼根收入色尘,色分形色-长、短、方、圆,显色有青、黄、赤、白;耳根收入声音叫声尘;鼻根收入香臭;舌根收入滋味;身根收入感觉-冷、热、涩、滑;意根收入前面这六尘的影子,色、声、香、味、触收入到意根里,所以叫法尘,法者叫样子,这五样的样子都收入。只知道六根收入六尘,不知道有全体大用的作用,所以我们都叫凡夫,就是普通的人,没有这个见识,只知道六根收入六尘,干一辈子顶多的岁数活七、八十岁,死了之后不失人身,回头来再这么干,要是做了恶事,人身就保不住了。要做众善奉行之事,可以上天享福,仍然是逃不出六道轮回。六道是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是天道、人道、修罗道,天道有二十八层,人道有富、贵、贫、贱,阿修罗道指天阿修罗说,阿修罗是个什么名字呢?他也是一类众生,天不天、人不人,分胎、卵、湿、化四生,四生里面化生最高,叫天修罗,他有天人的福,没有天人的德行,也没有天人的权,这种根性是好斗争,天修罗也是讲好打仗,畜生里也有修罗,那就是虎狠之辈的,力大降力弱,湿生里也有阿修罗,最高的是化生,这是说天阿修罗!这是三善道。三恶道都是片善不为,专知道做恶事,由身、口、意造贪、瞋、痴,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报,畜生报还算轻,受驴、骡、牛、马、鸡、羊、猫、狗等报;第二层就是饿鬼,由奸吝片善不为之业,受饿鬼之报,多少万年不闻浆水之名,没有东西吃,饿得死去活来;第三层就是地狱,由瞋恨心造业,受地狱、刀山剑树、油锅火池等苦,一日万死万生,受苦无有间断。三善道、三恶道受苦受乐,这都是不明白佛法,这都关乎六入的事情,六根收入有善有恶,这就分开有三善道、三恶道,吾人闻到佛法,比三善道就高了,他知道六入的观行,他明白佛法,有佛法的观念,这佛法的观念是什么?就是这部经的本体,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体是性体,,究竟的地方是在性上,这个性不好表示,人人都有性,人人都知道这个名字,然而自已不会用,也不知道这个性是怎么回事,你要研究佛法,当然佛就告诉这个道理,说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其体之大,大而无边,四圣六凡、十法界都是这一个性,有会用的、有不会用的,所以会用的到了究竟就成佛,不会用的就下地狱,说用这个性,怎么个用法?你上哪里找如来藏去?向何处找妙真如性去?什么叫妙真如性?什么叫如来藏?这上边说到六入,你要想明白如来藏妙真如性,全凭从六入上入手,人人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这上头用功夫,你不用说是佛法,就是孔教也是如此,也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这都是观乎六入的事情,非礼的事不看、非礼的事不听。佛说六入,都合乎真理,你就收入,不合乎理你就不要收入,眼根应当看的看、不应当看的不看,能可以做得了主吗?若能做得了主,这就叫修行,大家要知道,你向哪里找如来藏妙真如性?就全凭在六入上用,就是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成佛的法都在这里包藏着,就叫如来藏。要是解释这个意思,就是妙真如性,如是各如本位,要能如本位,心就不妄动,这就是真,心不在本位上,就不如、就不真,说如就真,名字就叫真如,各如本位名字就叫真,世间上哪狸去找真理?如在本位上就是真、不如本位就不真,他因什么呢?如本位就是真?他怎么不叫如真?怎么叫真如呢?说这个地方就得多说几句话,各如本位不妄动,这就是如在本位上,怎么叫如在本位上呢?不借着旁的比较,你要一借着旁的比较就不如了,这就有高低、善恶、好丑,如在本上不起对待,这个名字叫如,如就真、不如就不真。因如真这个名字一转个就叫真如,就好比这个人叫好人,因什么叫好人呢?因这个人好,所以就叫好人,所以如就真,就叫真如,就是言语变动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是指性,这个性是不分别,如在本位上就不起分别。这个性是广大无边,人要一起思想就有限度,想多大、想多高,是有限度的,你能如本位,其性广大无边,所以叫真如妙性,不可思议啊,佛性有多大,人性与佛性是一样的,六入要是各如本位,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这里是说眼入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以上说的六入是一个总题,总题说完了,六入再一入一入的挨着说。先说眼入,佛对阿难说,「即彼目睛瞪发劳者」,目睛就是指着眼睛说,你瞪着两眼发生劳相,就成了病夫,失了本有的见性,现发劳相,「兼目与劳」,兼着你的眼睛,目是清净目,与你劳碌的这个眼,这两样一个劳眼、一个清净眼,这两样比,有劳有不劳,这两样搁在一块,「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向哪里比?劳病眼和清净眼比,当然是病眼不好,你要是向究竟根本上比,清净目与病眼「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菩提就是知觉,就是本知觉,这个本觉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妙真如性来的,说「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菩提是正知、正见、正觉,从这里头发出来的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先说菩提瞪发劳相的因由,这里受病的因,是由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从这二种见尘里头见明见暗,这是二种妄尘,这当然是有了知见,见着明暗,发出这个见明见暗的这个见来,「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这是由眼睛看见明暗二相都是尘相,以这个就当见性,这就错了,怎么错的呢?「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说这个见是从哪里来的呢?说从明暗上来,见着明暗,那明暗就不真了,明暗是个妄尘,你起了明暗的知见,那叫能见之性,够不上本见的性,此见是因着明暗有的,「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他没有自体,这个见不足为见,这哪能够上究竟的菩提知见呢?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这个见怎么就不好呢?打根本上把他推倒,你指着这个见明见暗的相,这个见不成,如是阿难就依着见明见暗的理,说不通,「当知是见」,你应当知道这个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这个见也不是打明暗上来的,也不是打眼根上出的,也不是打空中生的,「何以故?」是怎么个缘故呢?不是从这四样而有,这是什么缘故呢?「若从明来」,若说这个见从明来的,也说不通,此见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当然黑暗的时候,见就随着黑暗就得灭了,有明的时候没有黑暗,「应非见暗」,你怎么还见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