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19

  ..续本文上一页从自出。

  

  叫一声阿难!言语又转过来问:「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这就是驳的话,设若是你认识的这个性,生在眼睛看见的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若没有明、暗、色、空这四样,「四种必无,元无汝见」,你这个看见的见就没有了,大家想想看,明也没有、暗也没有、虚空也没有、形色也没有,你拿什么东西当见?显不出来了,「见性尚无」,你看见的见性尚且还没有,「从何发识?」你从哪里找认识?你有见好有见识,见性尚且还没有,打哪里还发出认识来?把这个认识给他推倒了,说识这个文前后互相借用,「若汝识性生于相中」,若是识性从相中生的,「不从见生」,说这个识不是生于见分,是生于相分,成立这个世界两大宗:一个见分是有知识,看见的见,一个相分有形相,你说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他从一面生的,「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你找不出一个相来,你这个知识从哪里发生?「若生于空」,一样一样的说,若是识生于空,「非相非见」,你若从虚空生的,不是相不是见了,「非见无辨」,你要没有见,还有什么辨别?还有什么认识?「自不能知明暗色空」,你不知道明暗色空,你还有什么认识?「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形相没有了、所缘的境界也没有了,这个见、闻、觉、知也没有用,没有见、闻、觉、知,见识、闻识、觉识、知识更没有了,这一破到底,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怎么叫二非呢?也不是相分生的、也不是见分生的,「空则同无」,空就像没有一样,「有非同物」,有也不与物相同,「纵发汝识」,纵然你发生你的认识,「欲何分别?」你有什么用处?你还分别什么?「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若说突然出的,也不是从明暗、也不是从色空、也不是无因有的,是怎么来的呢?若说无所因突然而出,这样更说不过去,「何不日中,别识明月?」你要这么信口开河,你没有一定的拘束,你若无所因突然出的,你不在日中认识月亮?有这么个理吗?在日头(太阳)里还看见月亮,这也说不通,「汝更细详」,佛问阿难,你更详详细细的「微细详审」,微微细细的都把他审到了,佛又告诉他说,「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你听听这话,这不是一破到底吗?说见寄托在你的眼睛上,相推在前边的环境上,可以形状出来的就叫有,没有相就叫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呢?你研究到这里都研究完了,你这个识的缘从哪里出来的?哪里还有识呢?这底下还怕人家说这个识和见性是两下参和的,佛又说「识动见澄」,这两种性不合,识是活动性、见是不动的,「非和非合」,一个动相、一个静相,两不相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不应识的缘故,无所从来,自己就出来,前边都是破人的妄执,恐怕人有这种心思,佛对阿难说,人都想不到,佛都给他想到了,把这个毛病都给去净了,最后这两句话,不应当识的缘由,无所从来,他自己就出来,哪能这么个样子呢?说这七大就从根本上解决。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麤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若说认识的这个心,根本是无所从来,是怎么回事?「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这得给他说出个比例来,说那识是从哪来的?成立这个识,把这个话都说死了,再把这些话推翻了,都不能用,底下佛就告诉他说「当知了别,见闻觉知」,这是简略地说四种,眼见、耳闻、身上觉、心里头知道,若是说六根具足了,这里含着的两个就不说了,简略两个,见、闻、齅、尝、觉、知减去两个字,四个字一句容易明白,「圆满湛然」,你要问这个识性是怎么来的?怎么有的?他当然与前六识不同,是怎么来的?你的知根应当知道,了别分别开了,哪个人都有见、闻、觉、知,这不是浮尘根,眼、耳、鼻、舌、身、意是无常的,说到见、闻、觉、知,再多说两句话,好让人听明白,这道理难懂,我们想法让人明白,所以不怕多说、不怕重叙,当知了别见、闻、觉、知是圆满湛然、湛然清净,「性非从所」,就在这一句话,这个性他不是有所来,人都知道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是造天地的根本,你自己得认识,造世界拿什么造?就是见、闻、齅、尝、觉、知,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到时候就得坏啊!「性非从所」,这个见性非从所来,不是有所出的地方,要由所生出的,那就不对了,人要知道这个地方,听经就不白听了,说知道认识自己最要紧的是见、闻、齅、尝、觉、知,不带啰嗦!我的见不在眼睛上、闻不在耳朵上、齅不在鼻子上、尝不在舌头上、感觉不在身上、知道不在心里头,得这么样才慢慢转过来,拿着这个做个比例,这是胜义根,浮尘根是不坚固的,眼、耳、鼻、舌、身、意到了时候就坏,你知道把这浮尘根都放下,你要认识自己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没有形相,是造世界万物的真材料,人要知道认识了,慢慢的自己就认识自己,见、闻、齅、尝、觉、知是自己,常说「终朝常对面,相见不相识」,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见、闻、觉、知不认得见、闻、觉、知,总要找个形相,有句话说「喧宾夺主」,哪个是宾?哪个是主?大家要知道,这个地方要真放下,放不下还得练一练,有形相的是客,没有形相的见、闻、觉、知是主人,大家知道;因什么叫客?后来的就是客,先有见、闻、觉、知才有这个身体,先来的就是主人,这个宾主打哪里分?打这里就分出来了,「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没有所来,「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识与虚空再加地、水、火、风、根,均开了一样的名字,都是这么大,你要知道虚空多大,你那个见、闻、觉、知就有多大,这个地方是最要紧!要不给解开了,当时明白不明白,糊里糊涂的,这就错了!不对啦!说这七大性均开了,这是造世界的东西,「性真圆融,皆如来藏」,这七大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在不变的时候就随缘,「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阿难,你没发明这个见闻、没发明这个了知,了知就是认识,你不了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在这里,「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你要不能悟这个,「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都不对!这个地方才显出人的天性,前头都是破妄执着,这底下就告诉他说-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文是显理性,人都是从性理上所生,根本都在这里,常有人说,这人太不对了,不讲天理,忘了根本了,这是骂人最厉害的几句话,佛说「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这是由性里头发出识,这是随缘,明知是不变,明明白白的知道,不随着那个识走,「觉明真识」是不变随缘,本觉是明明了了的,打这上头不变随缘,才发生了这个真识,这是说这个识是这么有的,「妙觉湛然,遍周法界」,这个人要自己认识自己,说「妙觉湛然」,是只有觉不许你分别,大家要不信,就常常的炼一炼、演习演习,你的心里什么也不分别,你看你做得了主吗?哪个人都做得了主!你慢慢炼一炼,炼来炼去就炼出来了,这个妙字就是不可思议,「妙觉湛然」,湛清湛清的就是,周遍法界都是,「含吐十虚」,十方的虚空也可以说含、也可以说吐,他也可以在里头、也可以在外头,含是十方虚空在我的肚子里、吐就是我就在十方虚空里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有什么业现什么相!这是最要紧的,我们要造出世的业,不能成佛也能成圣成贤,你要开佛的知见,一样成佛!成佛是人的本份,那不是打妄想、也不算是高攀,你要说我要发个财,这都叫妄想,说做小官也是妄想,你要说我要成佛,独尊无二,这是自己的本份事情,人人有份!也不管富贵贫贱、男女老少,谁都是一样!这地方才叫平等,我们世间人造什么业现什么相,这是一点不会错的,「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世人迷惑不是说因缘和合有的,要不就是自然生出的,都不对!「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开悟妙心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这一节文是从六根、六尘、六识加上七大共二十五科,已经讲完,这里但说最后大众开悟,「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上来佛所说的一切法,法法皆非,法法皆妙,皆蒙如来微妙的开导指示,大家由这里就获大利益,就开悟了,「身心荡然,得无罣碍」,听佛说完以上七大的道理,真是彻底澄清,一点疑惑障碍也没有,身心坦坦荡荡的,「得无罣碍」,与以前大不相同,到了无罣碍的境界。底下是说三大:体大、相大、用大,「是诸大众,各各自知」,他们都开悟了,心里头自然就解脱了,不被世法据住了,在座的听众听佛说完妙法,自己都知道了,知道什么呢?「心遍十方」,平常人不知道心能普遍十方,只知心在肚皮里头,就是妄想习惯,不知道人的真心周遍,尽…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