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自出。
叫一聲阿難!言語又轉過來問:「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這就是駁的話,設若是你認識的這個性,生在眼睛看見的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若沒有明、暗、色、空這四樣,「四種必無,元無汝見」,你這個看見的見就沒有了,大家想想看,明也沒有、暗也沒有、虛空也沒有、形色也沒有,你拿什麼東西當見?顯不出來了,「見性尚無」,你看見的見性尚且還沒有,「從何發識?」你從哪裏找認識?你有見好有見識,見性尚且還沒有,打哪裏還發出認識來?把這個認識給他推倒了,說識這個文前後互相借用,「若汝識性生于相中」,若是識性從相中生的,「不從見生」,說這個識不是生于見分,是生于相分,成立這個世界兩大宗:一個見分是有知識,看見的見,一個相分有形相,你說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他從一面生的,「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你找不出一個相來,你這個知識從哪裏發生?「若生于空」,一樣一樣的說,若是識生于空,「非相非見」,你若從虛空生的,不是相不是見了,「非見無辨」,你要沒有見,還有什麼辨別?還有什麼認識?「自不能知明暗色空」,你不知道明暗色空,你還有什麼認識?「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形相沒有了、所緣的境界也沒有了,這個見、聞、覺、知也沒有用,沒有見、聞、覺、知,見識、聞識、覺識、知識更沒有了,這一破到底,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怎麼叫二非呢?也不是相分生的、也不是見分生的,「空則同無」,空就像沒有一樣,「有非同物」,有也不與物相同,「縱發汝識」,縱然你發生你的認識,「欲何分別?」你有什麼用處?你還分別什麼?「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若說突然出的,也不是從明暗、也不是從色空、也不是無因有的,是怎麼來的呢?若說無所因突然而出,這樣更說不過去,「何不日中,別識明月?」你要這麼信口開河,你沒有一定的拘束,你若無所因突然出的,你不在日中認識月亮?有這麼個理嗎?在日頭(太陽)裏還看見月亮,這也說不通,「汝更細詳」,佛問阿難,你更詳詳細細的「微細詳審」,微微細細的都把他審到了,佛又告訴他說,「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你聽聽這話,這不是一破到底嗎?說見寄托在你的眼睛上,相推在前邊的環境上,可以形狀出來的就叫有,沒有相就叫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呢?你研究到這裏都研究完了,你這個識的緣從哪裏出來的?哪裏還有識呢?這底下還怕人家說這個識和見性是兩下參和的,佛又說「識動見澄」,這兩種性不合,識是活動性、見是不動的,「非和非合」,一個動相、一個靜相,兩不相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不應識的緣故,無所從來,自己就出來,前邊都是破人的妄執,恐怕人有這種心思,佛對阿難說,人都想不到,佛都給他想到了,把這個毛病都給去淨了,最後這兩句話,不應當識的緣由,無所從來,他自己就出來,哪能這麼個樣子呢?說這七大就從根本上解決。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若說認識的這個心,根本是無所從來,是怎麼回事?「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這得給他說出個比例來,說那識是從哪來的?成立這個識,把這個話都說死了,再把這些話推翻了,都不能用,底下佛就告訴他說「當知了別,見聞覺知」,這是簡略地說四種,眼見、耳聞、身上覺、心裏頭知道,若是說六根具足了,這裏含著的兩個就不說了,簡略兩個,見、聞、齅、嘗、覺、知減去兩個字,四個字一句容易明白,「圓滿湛然」,你要問這個識性是怎麼來的?怎麼有的?他當然與前六識不同,是怎麼來的?你的知根應當知道,了別分別開了,哪個人都有見、聞、覺、知,這不是浮塵根,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說到見、聞、覺、知,再多說兩句話,好讓人聽明白,這道理難懂,我們想法讓人明白,所以不怕多說、不怕重敘,當知了別見、聞、覺、知是圓滿湛然、湛然清淨,「性非從所」,就在這一句話,這個性他不是有所來,人都知道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樣是造天地的根本,你自己得認識,造世界拿什麼造?就是見、聞、齅、嘗、覺、知,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個到時候就得壞啊!「性非從所」,這個見性非從所來,不是有所出的地方,要由所生出的,那就不對了,人要知道這個地方,聽經就不白聽了,說知道認識自己最要緊的是見、聞、齅、嘗、覺、知,不帶啰嗦!我的見不在眼睛上、聞不在耳朵上、齅不在鼻子上、嘗不在舌頭上、感覺不在身上、知道不在心裏頭,得這麼樣才慢慢轉過來,拿著這個做個比例,這是勝義根,浮塵根是不堅固的,眼、耳、鼻、舌、身、意到了時候就壞,你知道把這浮塵根都放下,你要認識自己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沒有形相,是造世界萬物的真材料,人要知道認識了,慢慢的自己就認識自己,見、聞、齅、嘗、覺、知是自己,常說「終朝常對面,相見不相識」,這是怎麼回事情?就是見、聞、覺、知不認得見、聞、覺、知,總要找個形相,有句話說「喧賓奪主」,哪個是賓?哪個是主?大家要知道,這個地方要真放下,放不下還得練一練,有形相的是客,沒有形相的見、聞、覺、知是主人,大家知道;因什麼叫客?後來的就是客,先有見、聞、覺、知才有這個身體,先來的就是主人,這個賓主打哪裏分?打這裏就分出來了,「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沒有所來,「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識與虛空再加地、水、火、風、根,均開了一樣的名字,都是這麼大,你要知道虛空多大,你那個見、聞、覺、知就有多大,這個地方是最要緊!要不給解開了,當時明白不明白,糊裏糊塗的,這就錯了!不對啦!說這七大性均開了,這是造世界的東西,「性真圓融,皆如來藏」,這七大性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在隨緣的時候就不變、在不變的時候就隨緣,「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阿難,你沒發明這個見聞、沒發明這個了知,了知就是認識,你不了知,「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在這裏,「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你要不能悟這個,「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都不對!這個地方才顯出人的天性,前頭都是破妄執著,這底下就告訴他說-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段文是顯理性,人都是從性理上所生,根本都在這裏,常有人說,這人太不對了,不講天理,忘了根本了,這是罵人最厲害的幾句話,佛說「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這是由性裏頭發出識,這是隨緣,明知是不變,明明白白的知道,不隨著那個識走,「覺明真識」是不變隨緣,本覺是明明了了的,打這上頭不變隨緣,才發生了這個真識,這是說這個識是這麼有的,「妙覺湛然,遍周法界」,這個人要自己認識自己,說「妙覺湛然」,是只有覺不許你分別,大家要不信,就常常的煉一煉、演習演習,你的心裏什麼也不分別,你看你做得了主嗎?哪個人都做得了主!你慢慢煉一煉,煉來煉去就煉出來了,這個妙字就是不可思議,「妙覺湛然」,湛清湛清的就是,周遍法界都是,「含吐十虛」,十方的虛空也可以說含、也可以說吐,他也可以在裏頭、也可以在外頭,含是十方虛空在我的肚子裏、吐就是我就在十方虛空裏頭,「甯有方所,循業發現」,有什麼業現什麼相!這是最要緊的,我們要造出世的業,不能成佛也能成聖成賢,你要開佛的知見,一樣成佛!成佛是人的本份,那不是打妄想、也不算是高攀,你要說我要發個財,這都叫妄想,說做小官也是妄想,你要說我要成佛,獨尊無二,這是自己的本份事情,人人有份!也不管富貴貧賤、男女老少,誰都是一樣!這地方才叫平等,我們世間人造什麼業現什麼相,這是一點不會錯的,「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世人迷惑不是說因緣和合有的,要不就是自然生出的,都不對!「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開悟妙心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這一節文是從六根、六塵、六識加上七大共二十五科,已經講完,這裏但說最後大衆開悟,「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上來佛所說的一切法,法法皆非,法法皆妙,皆蒙如來微妙的開導指示,大家由這裏就獲大利益,就開悟了,「身心蕩然,得無罣礙」,聽佛說完以上七大的道理,真是徹底澄清,一點疑惑障礙也沒有,身心坦坦蕩蕩的,「得無罣礙」,與以前大不相同,到了無罣礙的境界。底下是說叁大:體大、相大、用大,「是諸大衆,各各自知」,他們都開悟了,心裏頭自然就解脫了,不被世法據住了,在座的聽衆聽佛說完妙法,自己都知道了,知道什麼呢?「心遍十方」,平常人不知道心能普遍十方,只知心在肚皮裏頭,就是妄想習慣,不知道人的真心周遍,盡…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