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用两个或三个字的时候,「若见闻知,性圆周遍」,这个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本不动摇」,不是从东摇到西边、从南跑到北边去,是个整个的,哪个人都有见、闻、觉、知,都不承认这么大的用处,大家都知道,见在眼上成了习惯性了,越熏越迷惑,「当知无边不动虚空」,你看无边的虚空都知道了,「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和这个见搁在一块,「均名六大」,均在一块这个名字就叫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根大,「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说这个见与地、水、火、风、虚空,这六大分均了,都是这么大,本来没有生灭,佛对阿难说,你研究佛法没研究到好处,沉沦下去,「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你根本上不醒悟见、闻、觉、知,你自己把自己湮没了,不知道「本如来藏」本来就是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你当向自己观察观察,你自己的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从哪里生?从哪里灭?「为同为异?」与哪个相同?与哪个不同?「为非生灭?为非同异?」你怎么说都不对,他根本上不是嘛!他与旁的东西不同,见、闻、齅、尝、觉、知这个名字叫六根,造世间人类万物,都是这个根生出来的,你知道什么东西皆有根,「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汝曾不知」,佛诃斥阿难说,你从来不知道,「如来藏中,性见觉明」,性见就是随缘不变,性见看见什么?这有个如来藏,要是说如来藏就是见、闻、觉、知,他没有真主宰,拿什么见?说「性见觉明」,这是随缘不变,发出见来,根本上他有个觉明,「觉精明见」,觉精是不变随缘起了名字,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两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东西不是这么一点,他是周遍法界,世界多大他就多大,就是人的见、闻、觉、知,只说见代表六样都是这样,就能与七大并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茔然」,你就是这一个见根,遍周法界,余者都代表了这个听,就是闻,耳听、鼻齅、舌尝、身触、心知是「妙德莹然,遍周法界」,说「妙德茔然」,妙德是这分功德说不完没法说,说妙到极点,「妙德莹然」,茔然就是普照一切,都是这个样子,然就是统统一律,「遍周法界」就是这么大的,这个能力「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圆满这十方的虚空,宁有方所吗?「循业发现」,有什么业力现什么相,我们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根大,根本也不往这上头想,根本也没这么用,他是循业发现,我就知道耳朵听、眼睛见,旁的不知道了,要不知道就显出见性来了,你要常知道,要演习,说演习出来了,「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佛呵斥世间人迷惑,或说是因缘和合的,或说是自然的,「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就是世间学的那点认识的心,拿这个分别合计度量,「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道理除非巧说,佛怎么巧说呢?曲引旁征,从旁边说出来的,不是直接说佛法是个什么样。
七、识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段文是发明识大性即藏性,这里指明如来藏妙真如性,向你自己身上的认识去找,佛一共说了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二十五位大士都证圣果,识就是人的知识,在第七大中的识与别处的知识不同,这个识最大,这个识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知见上来的,往往有人说,某人有知识,这个知是知、识是识,这个地方分析开了,你要问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个总法,不明白就是识大性,这个识与前六识又不同,这是根本识,说这个识大性怎么发明?这道理就在这里,你一说就错,一说就给人添疴,是怎么回事呢?得要曲引旁征,他明白这个道理从旁边征问,不能直接着说,直说就错,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一举念这佛法我明白了,错啦!大家要注意,佛说法破处就是显处!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对的地方不说了,让你自己心思,这是怎么个道理?这地方要不说开了,随便怎么销文,不知哪个对哪个,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先破妄执,阿难是当机众,佛是大慈大悲,循循善诱,还得替他问、还得替他破,还得让他听了明白,你说这个慈悲心多大,这是论识大性,佛问阿难说:「识性无源」,知识的本性没有源头,不知从哪来的,怎么个理呢?「因于六种根尘妄出」,这六根尘,是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根对香尘、舌根对味尘、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说这六个识性没有源头,因什么呢?得说个理由,说从这六种根尘上出了这些识,是虚妄而出,借着根尘两边才发生认识,他不是单方生出来的,先把这些破了,最后显这个根本识,与前六识不同,「汝今遍观,此会圣众」,佛说法时有很多大菩萨、阿罗汉听法,佛叫阿难普遍观看此会圣众「用目循历」,这是佛慢慢引导他,你用眼目挨着看看,「其目周视」,眼往周围一看,「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这是第七识大分上,正是点人,让人开悟的地方,「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说像大光明镜一样,镜子没什么分析,这里头含着什么,你有了分析了就不是大光明镜子,是什么?就是镜子里照的影子,这要分别透了,「汝识于中,次第标指」,你这个认识在法会之中,次第标明了这是谁,「此是文殊」,这就是文殊菩萨,当时对阿难说,引导让他认识自己,这每个人都是自己不认识自己,若认识自已早就成佛了,「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这都是有名的圣人、有名的菩萨,佛指出来「用目循历」,一个一个挨着看,这是什么?含着这个滋味,这都是影子,都是镜子里的影子,在这个地方要把心沉下去,就醒悟过来了,就认识自己了。在这地方先说两句闲话,就如同在镜中,这地方最要紧的,就拿我们屋里的人吧,有几十位,你看我、我看你,这都是在镜子里的影子,大家要知道这个镜子就不知道镜子了,大家要想,镜子不知镜子,镜子知道镜子的影子,这个人上当就在这个地方、迷惑就在这里,你总算这个影子是真的,真的是镜子他来什么照什么,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这个来了、那个去了,这都是客,这个主人不动,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个真性,你向我们说话,知道的都在镜子里头,你的影子看我的影子、我的影子看你的影子,拿着影子当真的,你不知道这个镜子才是真的,没有这个镜子,哪有这些影子?要悟这个理有三层,我也说过,可不常说,怎么有三层呢?你看我们这普通的人,光认得镜子里的影子,不认识镜子,怎么的?他大得无量无边,他没有个影子,他怎么认得镜子,他就是认得有个数,其不知都是影子,所谓「终朝常对面,相见不相识」,你要问如何是道,「终朝常对面,相见不相识」,顶亲近不认识,这个道理怎么把他说开了,这道理就在这里,在镜子里头,都是各对各的,都是看镜子里的影子,不知道我们在镜子里,倘有一人-指学佛法的人,他明白了,还有怎么回事,他这就认识了,就知道形相是影子,影子是无常的,大光明镜子照出影子来了,得认得这个镜子,这就不错。要认得镜子,镜子又成了自己,所以在这上头起了观念认的是自己了,这个地方要明白,如同小乘人,认偏真理,偏到一边去,他不是中道,怎么是偏真理?这镜子是真的,影子是假的,偏在一面是真的,这还比普通的人强,普通人全不认得,光认影子,这是把影子掉下了,光认镜子,所以他高一层,这是四果阿罗汉把习气毛病去净了,证小来圣人果,再比他高一层的,是高在哪儿?说不必离开影子才叫镜子,这镜子成的影子,影子也没离开镜子,连影子都叫镜子,他这都成在一面上去了,他那个镜子不是影子、影子不是镜子,这个明白了比他高一层,都照这个镜子说,这是第二层,第三层,这就高了,这是开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中道,你也别着在这个影子上、你也别偏在镜子上,镜子离不开影子、影子离不开镜子,离了影子没镜子、离了镜子没影子,你在这里不偏于哪一面,这就算是中道,这是三层的意思,我是略略的说一说,大家好知道这个意思。所以佛给阿难指出五个人:文殊菩萨、富楼那尊者、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这都是圣人,都在佛座下,「此识了知」,佛就问他「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四个问题,这是指着了知就是识,「此识了知」,了然知道了,打哪里知道的?「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四个问题,说完了阿难也不会问、也不会答,佛出的主意说完了,佛还得替他解说,他答不上来。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