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用兩個或叁個字的時候,「若見聞知,性圓周遍」,這個性是圓融無礙、周遍法界,「本不動搖」,不是從東搖到西邊、從南跑到北邊去,是個整個的,哪個人都有見、聞、覺、知,都不承認這麼大的用處,大家都知道,見在眼上成了習慣性了,越熏越迷惑,「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你看無邊的虛空都知道了,「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和這個見擱在一塊,「均名六大」,均在一塊這個名字就叫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根大,「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沈淪」,說這個見與地、水、火、風、虛空,這六大分均了,都是這麼大,本來沒有生滅,佛對阿難說,你研究佛法沒研究到好處,沈淪下去,「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你根本上不醒悟見、聞、覺、知,你自己把自己湮沒了,不知道「本如來藏」本來就是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你當向自己觀察觀察,你自己的見、聞、覺、知「爲生爲滅?」從哪裏生?從哪裏滅?「爲同爲異?」與哪個相同?與哪個不同?「爲非生滅?爲非同異?」你怎麼說都不對,他根本上不是嘛!他與旁的東西不同,見、聞、齅、嘗、覺、知這個名字叫六根,造世間人類萬物,都是這個根生出來的,你知道什麼東西皆有根,「見聞覺知,爲生爲滅?爲同爲異?爲非生滅?爲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曾不知」,佛诃斥阿難說,你從來不知道,「如來藏中,性見覺明」,性見就是隨緣不變,性見看見什麼?這有個如來藏,要是說如來藏就是見、聞、覺、知,他沒有真主宰,拿什麼見?說「性見覺明」,這是隨緣不變,發出見來,根本上他有個覺明,「覺精明見」,覺精是不變隨緣起了名字,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這兩句「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東西不是這麼一點,他是周遍法界,世界多大他就多大,就是人的見、聞、覺、知,只說見代表六樣都是這樣,就能與七大並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茔然」,你就是這一個見根,遍周法界,余者都代表了這個聽,就是聞,耳聽、鼻齅、舌嘗、身觸、心知是「妙德瑩然,遍周法界」,說「妙德茔然」,妙德是這分功德說不完沒法說,說妙到極點,「妙德瑩然」,茔然就是普照一切,都是這個樣子,然就是統統一律,「遍周法界」就是這麼大的,這個能力「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圓滿這十方的虛空,甯有方所嗎?「循業發現」,有什麼業力現什麼相,我們人根本不知道這個根大,根本也不往這上頭想,根本也沒這麼用,他是循業發現,我就知道耳朵聽、眼睛見,旁的不知道了,要不知道就顯出見性來了,你要常知道,要演習,說演習出來了,「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佛呵斥世間人迷惑,或說是因緣和合的,或說是自然的,「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這就是世間學的那點認識的心,拿這個分別合計度量,「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種道理除非巧說,佛怎麼巧說呢?曲引旁征,從旁邊說出來的,不是直接說佛法是個什麼樣。
七、識大
阿難。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爲生于見。爲生于相。爲生虛空。爲無所因。突然而出。
這段文是發明識大性即藏性,這裏指明如來藏妙真如性,向你自己身上的認識去找,佛一共說了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二十五位大士都證聖果,識就是人的知識,在第七大中的識與別處的知識不同,這個識最大,這個識是從哪裏來的?都是從知見上來的,往往有人說,某人有知識,這個知是知、識是識,這個地方分析開了,你要問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個總法,不明白就是識大性,這個識與前六識又不同,這是根本識,說這個識大性怎麼發明?這道理就在這裏,你一說就錯,一說就給人添疴,是怎麼回事呢?得要曲引旁征,他明白這個道理從旁邊征問,不能直接著說,直說就錯,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一舉念這佛法我明白了,錯啦!大家要注意,佛說法破處就是顯處!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對的地方不說了,讓你自己心思,這是怎麼個道理?這地方要不說開了,隨便怎麼銷文,不知哪個對哪個,這是一定的道理。佛先破妄執,阿難是當機衆,佛是大慈大悲,循循善誘,還得替他問、還得替他破,還得讓他聽了明白,你說這個慈悲心多大,這是論識大性,佛問阿難說:「識性無源」,知識的本性沒有源頭,不知從哪來的,怎麼個理呢?「因于六種根塵妄出」,這六根塵,是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鼻根對香塵、舌根對味塵、身根對觸塵、意根對法塵,說這六個識性沒有源頭,因什麼呢?得說個理由,說從這六種根塵上出了這些識,是虛妄而出,借著根塵兩邊才發生認識,他不是單方生出來的,先把這些破了,最後顯這個根本識,與前六識不同,「汝今遍觀,此會聖衆」,佛說法時有很多大菩薩、阿羅漢聽法,佛叫阿難普遍觀看此會聖衆「用目循曆」,這是佛慢慢引導他,你用眼目挨著看看,「其目周視」,眼往周圍一看,「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是第七識大分上,正是點人,讓人開悟的地方,「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說像大光明鏡一樣,鏡子沒什麼分析,這裏頭含著什麼,你有了分析了就不是大光明鏡子,是什麼?就是鏡子裏照的影子,這要分別透了,「汝識于中,次第標指」,你這個認識在法會之中,次第標明了這是誰,「此是文殊」,這就是文殊菩薩,當時對阿難說,引導讓他認識自己,這每個人都是自己不認識自己,若認識自已早就成佛了,「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這都是有名的聖人、有名的菩薩,佛指出來「用目循曆」,一個一個挨著看,這是什麼?含著這個滋味,這都是影子,都是鏡子裏的影子,在這個地方要把心沈下去,就醒悟過來了,就認識自己了。在這地方先說兩句閑話,就如同在鏡中,這地方最要緊的,就拿我們屋裏的人吧,有幾十位,你看我、我看你,這都是在鏡子裏的影子,大家要知道這個鏡子就不知道鏡子了,大家要想,鏡子不知鏡子,鏡子知道鏡子的影子,這個人上當就在這個地方、迷惑就在這裏,你總算這個影子是真的,真的是鏡子他來什麼照什麼,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這個來了、那個去了,這都是客,這個主人不動,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個真性,你向我們說話,知道的都在鏡子裏頭,你的影子看我的影子、我的影子看你的影子,拿著影子當真的,你不知道這個鏡子才是真的,沒有這個鏡子,哪有這些影子?要悟這個理有叁層,我也說過,可不常說,怎麼有叁層呢?你看我們這普通的人,光認得鏡子裏的影子,不認識鏡子,怎麼的?他大得無量無邊,他沒有個影子,他怎麼認得鏡子,他就是認得有個數,其不知都是影子,所謂「終朝常對面,相見不相識」,你要問如何是道,「終朝常對面,相見不相識」,頂親近不認識,這個道理怎麼把他說開了,這道理就在這裏,在鏡子裏頭,都是各對各的,都是看鏡子裏的影子,不知道我們在鏡子裏,倘有一人-指學佛法的人,他明白了,還有怎麼回事,他這就認識了,就知道形相是影子,影子是無常的,大光明鏡子照出影子來了,得認得這個鏡子,這就不錯。要認得鏡子,鏡子又成了自己,所以在這上頭起了觀念認的是自己了,這個地方要明白,如同小乘人,認偏真理,偏到一邊去,他不是中道,怎麼是偏真理?這鏡子是真的,影子是假的,偏在一面是真的,這還比普通的人強,普通人全不認得,光認影子,這是把影子掉下了,光認鏡子,所以他高一層,這是四果阿羅漢把習氣毛病去淨了,證小來聖人果,再比他高一層的,是高在哪兒?說不必離開影子才叫鏡子,這鏡子成的影子,影子也沒離開鏡子,連影子都叫鏡子,他這都成在一面上去了,他那個鏡子不是影子、影子不是鏡子,這個明白了比他高一層,都照這個鏡子說,這是第二層,第叁層,這就高了,這是開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中道,你也別著在這個影子上、你也別偏在鏡子上,鏡子離不開影子、影子離不開鏡子,離了影子沒鏡子、離了鏡子沒影子,你在這裏不偏于哪一面,這就算是中道,這是叁層的意思,我是略略的說一說,大家好知道這個意思。所以佛給阿難指出五個人:文殊菩薩、富樓那尊者、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這都是聖人,都在佛座下,「此識了知」,佛就問他「爲生于見?爲生于相?爲生虛空?爲無所因,突然而出?」四個問題,這是指著了知就是識,「此識了知」,了然知道了,打哪裏知道的?「爲生于見?爲生于相?爲生虛空?爲無所因,突然而出?」四個問題,說完了阿難也不會問、也不會答,佛出的主意說完了,佛還得替他解說,他答不上來。
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于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