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P6

  ..续本文上一页化斋,只陀林就没有我了,这个声音要到阿难的耳边,目犍连、大迦叶都是佛的弟子,他们不应俱闻,声音去一个地方,又怎能去多个地方?底下又一转,「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沙门就翻众善奉行,何况这么多的沙门都听到了,他们听到钟声「同来食处」,都到这一个地方来吃饭,这是一种说法,说声音来到人的耳边,不能来的这么多,怎么回事情呢?

  

  转过来再说,「若复汝耳,往彼声边」,耳向声音那边去,「如我归住只陀林中」,这又如同我化完了斋又回来了,回到只陀林,拿佛的身体说,则一处有佛在,不能多处有佛在,是这么个意思,「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耳朵既去了鼓声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不应该同时听到,「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何况其中还有象马牛羊的声音,这个理就说不通了,「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若没有来往,就没有闻了,「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说声音到哪个地方去,闻性一定向哪里去,这个地方是没有一定的处所,若说有,就是多处不是定处,「是故当知」,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地方破处就是显处,「听与音声,俱无处所」,耳朵听的音声与这个闻性搁在一块,俱没有一定的处所,怎么回事呢?「即听与声,二处虚妄」,你别拿这个当真的,这都是幻化的境界,说耳的听与这个声音,「二处虚妄」,这两个地方都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根本上他也不是因着哪里起的、也不是因哪里来帮助的、也不是不帮助、也不是没有因缘起的、也不是自然有的,说到这个地方,显什么呢?佛都给破了,一破到底,破处就是显处!你说不通的地方就是!世问法统统都是不彻底的,佛都给破除了,怎么才算对呢?这个地方就在这个不说的地方,你就知道了,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人都着在一个地方,哪个地方有声音、哪个地方应当闻,都执着住了,就是人迷惑的地方。

  

  三、鼻香处

  

  阿难。汝又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

  

  此一段发明齅与香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佛对阿难解释,「汝又齅此炉中栴檀」,你闻炉中的栴檀香,就是檀香木中最好的叫栴檀香,「此香若复然于一铢」,这栴檀木二十四铢算一两,燃烧一铢檀香,「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这室罗筏城四十里内都能闻着香气,「于意云何?」佛对阿难说,在你心意之中,以为如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说这个香味是生于栴檀木?还是生于汝鼻?还是生于虚空呢?问这三个问题,底下佛给他解说,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如果栴檀香的香气生在你的鼻子上,当然于鼻子出香气,不是从栴檀木出了,说「鼻非栴檀」,你这个鼻子不是栴檀木,「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

  

  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当于鼻入」,应当说从鼻子入香气,「鼻中出香」,再说鼻子出香,这就不合理,「说闻非义」,闻是向里闻,你说鼻子往外出香,这不合道理,「若生于空」,也不是生于鼻、也不是生于木,「空性常恒,香应常在」,这个香应当常常的都存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不须借着炉中烧着这栴檀木才闻着香,「若生于木」,若生于栴檀木上,「则此香质,因爇成烟」,然而这个栴檀木因为点着了才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若说鼻子闻香,也应该闻着烟味,「其烟腾空,未及遥远」,这个栴檀木在炉子里一烧,香气没去多远,去了半里来地,不是这个样子,栴檀木一烧,「四十里内云何已闻?」你说从木生的,也不合理,怎么才对呢?「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这香、鼻与闻这三样,没有一定的处所,「即齅与香,二处虚妄」,说拿鼻子齅香,这二处都是虚妄的,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怎么回事呢?「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本来也不是因缘和合有的,也不是自然而出的,是什么呢?底下就不说了,本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四、舌味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瞰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一段文发明尝与味即如来藏妙真如性,舌头尝吃饭的滋味,本是世间法,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是具足的一个佛法,一个法体,你就求自己,自己拿什么当佛法,这个人一天的动作,活这一辈子,在身上带着就是佛法,你要会用,身上带着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前面这三科已经说完了,研究过了,这里说第四科舌与尝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具足的佛法,怎么个用法呢?得要研究、得知道根据,病在哪里?治好病的方法在哪里?所以佛对阿难说,「汝常二时,众中持钵」,你每日常常地二时,二时早粥午饭,佛是过午不食,佛世时不许弟子自己做饭,都是托钵化斋叫持钵,这是佛的一分大慈悲心,第一让弟子不要营求钱财,不得自己做饭,要好好修行,吃饭天天持钵去慈善家化缘去,这有一定的规矩。在家人供养僧人,他也修福了、也信佛法了,虽然当下不修行,也能种下善因,也有出苦的时候。出家人托钵吃饭,也不用自己经营钱财、也不用做饭,余下的工夫好修行,如果修行成功了,供斋的人福就大了,种了福的众生就可以增智慧,也可以信佛学佛就能成佛,这是佛的一个作为。

  

  这时候,佛就依着这个道理,就发明修行的方法,修行先要明白修行的方法,你要不明白怎么修?怎么行?所以佛对阿难说,「汝常二时」,早、午饭的时候化斋吃,在大众之中各人持各人的钵,各人有各人的斋主,其间不定哪一顿饭有好的,做个比喻,「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佛拿这个做这么一个比例,说你遇着上味,「于意云何?」在你的心意之中如何解说?底下就解释,此味,指着这个好吃的上味,「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佛问阿难,这个最好吃的东西是从哪个地方生的?你审察审察,是从空中生的滋味?是从舌中生的滋味?是从食物中生的滋味呢?这三个问题说完了,又对阿难说,「若复此味,生于汝舌」,这个滋味生在你的舌头上,「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在你的口中只有这一个舌头,「其舌尔时」,就在吃饭的时候,「已成酥味」,这好味就成了醍醐上味了,「遇黑石蜜,应不推移」,你要吃过醍醐再遇着冰糖,就是说吃了香味再吃甜味,不应把香味推动改变,就尝出甜味来了,就是这么一句话,说「若不变移」,说这个甜味吃在嘴里,再吃香味,甜味不能改变了香味,是这么句话,「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不改变,你这舌头不算知道味,「云何多味?一舌之知」,一个舌头怎么知道多味?又香又甜,说这个理也说不通,以一个舌还能吃两种味吗?这是说生在舌头上的道理不完全,似乎是那么回事,并不是究竟,这是说「若生于食」,舌不能多体,转过来再说,若不生于舌,「若生于食」,若生在这个饮食上,它有甜味就把香味改变了,「食非有识」,这个知识,知道是香味是甜味,这个食物有香味有甜味,是舌头尝的,这食物没有知识,「云何自知?」这个食物它哪能自己知道呢?它必定要舌头才知道,这里头还有个理,怎么这个饮食上它自己能知道呢?「又食自知」,这个理还说不通,若这个饮食自己知道,「即同它食」,就像旁人吃的,「何预于汝?」与你这舌头就不相干了,「名味之知」,那才叫知,所以这两种都不究竟,世间人起了这么个名字就依着说,要一研究这个理不完全,这底下说,若是以味变也不对、不变也不对,生在饮食上也不对,不究竟对,似乎就像对了是的,这不究竟,底下又这么说,「若生于空」,更不对了,「汝啖虚空」,你拿嘴尝尝这个虚空,「当作何味?」虚空有什么味?虚空与你有什么相干?假定说「必其虚空」,你说从虚空来的味,那可就越说越远了,「若作咸味」,这虚空倘若有咸味来,那理更说不通了,「既咸汝舌」,既然把舌头咸了,必定「亦咸汝面」,空中的咸也把你的脸面腌成了咸的了,「则此界人同于海鱼」,若这样,此世界人必同于海鱼一样,海里的鱼在海里也不知道是咸了,「既常受咸」,常常的受这个咸味,「了不知淡」,连淡也说不知道了,「若不识淡,亦不觉咸」,若不知道咸淡,「必无所知」,没有所知,「云何名味?」这个理也说不通,「是故当知」,佛说你应当知道,「味舌与尝,俱无处所」,连尝与味这两样都是虚妄,这两种事情人都执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说这嘴吃东西能知道什么味,这都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你要拿这个当真的,永远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