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明白佛法,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不是因舌头有的、也不是因虚空自然而有,倒是怎么有的?说到这儿佛就不说了,若再说又添病了,你说不因什么也不对、因什么也不对,怎么才算对呢?要悟这个道理,这在佛经上是画龙点睛的地方,要注意!「楞严经」是一段一段的,说到究竟突然间就撂下了,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是什么呢?这总得要问,是不是呀!佛就不说了,这不说就是告诉你了!你承认的统统都不是,到十八界过去,七大文中,那说的更恳切,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怕你言语,你单单的有一点言说,就不是真实的道理。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佛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那么应该不说?不说你又不知道,佛说的话就是破人的迷惑,就怕人执着,你执着住了,这个理说的对呀!你说尽想着这个理,你就着在相上了,你无论说什么理,他也有个相,有个名相,我再说,释迦佛悟道,他怎么悟的?观世音菩萨悟道,怎么悟的?他们悟的道都没有言说,大家知道,二十五圆通,这二十五位圣人,有证罗汉果的、有证菩萨果的、也有证等觉的位置的,统统都是无有言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破处就是显处!佛说法是破人的执着,你执着这个也不对、执着那个也不对,佛说执着都不对,得说出个理来,光说不对谁信吶?给你说出个理来,你就放下!放下就是!就怕你放不下,放下就是!你说把「大藏经」都读过了,你放不下都不是佛法,放下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些都是文外闲话,我怕你们大伙不知这个理,听一听就烦了,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也没法明白,就怕你明白!你要明白就是糊涂,这个道理佛说的很硬,佛说到究竟,准让你心服口服。再说释迦佛悟道是夜睹明星悟道,说法四十九年,说世间上的明白都要不得,人人明白的都是所明白,所明白都把你迷惑了,你说还有个能明白,能明白比所明白强,也没到家,那么怎么明白呢?本来你就明白,再给你说这些话又把你的那个明白又迷惑了,就不明白了,世人迷惑就够受了!所以释迦佛悟道,不是因说悟道,他是见到东方大明星,在「华严经」上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世界上一切的人,你别说是我们这个人,就是畜类-蚊、(虫+盲)、禽、虫,乃至地下爬的蚂蚁,都有佛性,因什么这些众生就这么微小?怎么就这么苦恼?猪羊猫狗还被人宰来吃,怎么有了佛性还这么苦?他那个知识就是坠落的嘛!愈知识愈错,愈错愈坠落,最后就到蚂蚁窝里了,蚂蚁也有知识,你要跟他们说有个大动物叫人,他们就不信,因什么呢?蚂蚁和人没法比,他在人身上还看不见整个的人,我们人的知见比佛的知见,还不如蚂蚁看人吶,所以我把这个道理说破了,大伙听这个经还有个头绪,要不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哪个对呢?听经烦了就不听了,就把自个儿就耽误了!所以这种道理,我给你说个比喻,佛是怎么悟的?佛在后半夜看大明星就悟道了,奇哉!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佛的智慧、有佛的德行、有佛的相好,他自个儿不承认,他承认的都是假的,我们人也是这么着,虽然比畜类高,但是自己不承认自己,佛说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世界上别说是人类,就是飞潜动植所有的这些物都有佛性,有佛性就能成佛,就是迷惑太深。但以妄想执着!妄想有佛法可得,我不想世间法,我还想佛法,你想佛法也是妄想,妄想有善有不善、妄想有对有不对,对也得撂下,众生皆有佛性,但以妄想执着,佛说这句话有多厉害,就是你一个妄想,不应当想的想,他可以啊,还执着住了,你永远不放松了,就永远受苦,这就不能成佛,你要放下,立地成佛,有这么一句俗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讲「涅槃经」时,一个屠夫听法,屠刀放下了就成佛了,因什么呢?他能放下,你还给他讲什么法?人本来的佛性是具足的,自个儿用错了,大材小用!佛看见东方的明星,多少万里吶,他见到这么远一看,就知道自己的见多远都见了,不是眼睛能见,眼睛借着见性,就看见多少万里,这才知道我这个知见就是这么大,无量无边!要知道这么大,要知道这么个样子,时时观念自己这个知见,这还用的说什么呢?知者就是知觉,佛者觉也,佛字怎么讲?大家知道,就是人知觉的觉啊,我们人说成佛,就是成了自己的知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我自己成了我自己的知觉,也不是妄求妄见,也不是意外多求,我求我自己,我认得我自己,我保守我自己的知觉,这还错了吗?这还为难吗?人人自己都有知觉,人都把知觉用错了,不应当知的知、不应当觉的觉,胡思乱想,所以就错了。
五、身触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一段文就是说明身与触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身与触本是凡夫法,怎么就成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佛法的一个具体?佛总得说一个彻底的道理,先说个比例,「汝常晨朝以手摩头」,这是佛指着阿难尊者说,你每日清晨早起的时候,早晨以手摩头,这是怎么个意思呢?这是佛以弟子们的常情做个比例,晨期起来怎么就得以手摩头?这是出家人在新出家的时候有这么个规矩,早晨起来先得摩摩脑袋,为什么呢?怕你忘了你是出家人,老出家的就不用了。印度人都是满发,出家把满发都剃了,你摩摩你的脑袋,你没有头发,你就是出家人,就得做出家人的事情、有出家人的思想、说出家人的话,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够个出家人,这是佛指着阿难说,「于意云何?」在你的心意之中做如何的解说?「此摩所知」,早晨拿手摩头的这个所知道,「谁为能触?」哪一面算是能触?哪一面算是所触?这个触要两面都知道才叫触,一面触就叫打,不叫触了,「谁为能触?」这个能触的在哪面?「能为在手?为复在头?」你早晨起来以手摩头,哪个是个能触?「若在于手,头则无知」,触觉若在你的手上,手上知道,头就算是没有知,「云何成触?」这两个都知道才叫触,「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触就不能成,又转过来说,「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说若触在头上,头上有知觉,手则没有知觉的作用了,在这一边怎么名触?两方面都知道,这触才成,这是说两边都不成,「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各各有就是说手也知觉、头也知觉,两下里算触,若各各有触:「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这个理,你在那面合上,这面就合不上,「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是一体,也不能名触,两个才叫触,「若二体者,触谁为在?」若说是两个体,触算在哪一边?「在能非所,在所非能」,若在能这边说触,在所就非能,能就不是所、所就不是能,若全不是,这个触是打哪里来的?「不应虚空与汝成触」,若没有触,怎么知道这个触呢?也不应当虚空与你成触,你要向究竟处一求,全不实在、不究竟,似乎在哪边说都像是,一求起真还不成就,「是故当知」,这是怎么回事情?「觉触与身,俱无处所」,觉触与这个身体俱没有一定的处所,怎么才算对?底下就结成了,「即身与触,二俱虚妄」,因什么都不究竟成就?似是而非,是因根本上就不是真实的,你的身与触这两面论,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是怎么回事呢?「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根本上也不是因缘和合所成的、也不是天然自然而有的,说到这儿,底下就不说了,这个题目原本就是身与触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题目先说出来,后边就不能说了,再一说恐怕要起了执着性,说了这么一些,哪一面也没是、哪一法也不成,所以,这个地方人所执着的地方都给你夺过来了,这佛法夺处就是与处,给你夺过来就是给了你了,说这个话哪一句算是究竟的话呢?全都不是!完全的不是你要接受,这完全的都是!这一段文,发明身与触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佛说的这一篇文,哪一句话也没解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不相干啊!佛对着阿难说了这么一大堆,这个头与触怎么也不能成就,这与如来藏妙真如性有什么相干?所以这种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要注意!说「经从疑处方成悟」,你这个地方疑惑,你才能可以醒悟,「说到无言自明心」,说到没有言语的地方,不可说啦,那个心就明白了。佛说的这些个话与这个题完全是不相干,这个地方是最要紧、最注意的地方,怎么个理呢?佛说身与触俱是虚妄的,打根本上就给你破除了,这个地方的这个破处,整个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显出来了,说这么一大堆,完全都不是,所以这就显出了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注意的地方在这里,说完全不对的地方完全的都对了,因什么?你那个心就空了,用功在这个地方用,有句成语「言外思义,教外明宗」,在言语以外,你思想这个义理,在经教以外,你明白这个宗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本来的实义就显出来了,你要光讲这个经文没有用处,不知是怎么回事情。
六、意法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