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明白佛法,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舌頭有的、也不是因虛空自然而有,倒是怎麼有的?說到這兒佛就不說了,若再說又添病了,你說不因什麼也不對、因什麼也不對,怎麼才算對呢?要悟這個道理,這在佛經上是畫龍點睛的地方,要注意!「楞嚴經」是一段一段的,說到究竟突然間就撂下了,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是什麼呢?這總得要問,是不是呀!佛就不說了,這不說就是告訴你了!你承認的統統都不是,到十八界過去,七大文中,那說的更懇切,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就怕你言語,你單單的有一點言說,就不是真實的道理。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佛說法四十九年,到最後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那麼應該不說?不說你又不知道,佛說的話就是破人的迷惑,就怕人執著,你執著住了,這個理說的對呀!你說盡想著這個理,你就著在相上了,你無論說什麼理,他也有個相,有個名相,我再說,釋迦佛悟道,他怎麼悟的?觀世音菩薩悟道,怎麼悟的?他們悟的道都沒有言說,大家知道,二十五圓通,這二十五位聖人,有證羅漢果的、有證菩薩果的、也有證等覺的位置的,統統都是無有言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破處就是顯處!佛說法是破人的執著,你執著這個也不對、執著那個也不對,佛說執著都不對,得說出個理來,光說不對誰信吶?給你說出個理來,你就放下!放下就是!就怕你放不下,放下就是!你說把「大藏經」都讀過了,你放不下都不是佛法,放下就是!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些都是文外閑話,我怕你們大夥不知這個理,聽一聽就煩了,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這也沒法明白,就怕你明白!你要明白就是糊塗,這個道理佛說的很硬,佛說到究竟,准讓你心服口服。再說釋迦佛悟道是夜睹明星悟道,說法四十九年,說世間上的明白都要不得,人人明白的都是所明白,所明白都把你迷惑了,你說還有個能明白,能明白比所明白強,也沒到家,那麼怎麼明白呢?本來你就明白,再給你說這些話又把你的那個明白又迷惑了,就不明白了,世人迷惑就夠受了!所以釋迦佛悟道,不是因說悟道,他是見到東方大明星,在「華嚴經」上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世界上一切的人,你別說是我們這個人,就是畜類-蚊、(蟲+盲)、禽、蟲,乃至地下爬的螞蟻,都有佛性,因什麼這些衆生就這麼微小?怎麼就這麼苦惱?豬羊貓狗還被人宰來吃,怎麼有了佛性還這麼苦?他那個知識就是墜落的嘛!愈知識愈錯,愈錯愈墜落,最後就到螞蟻窩裏了,螞蟻也有知識,你要跟他們說有個大動物叫人,他們就不信,因什麼呢?螞蟻和人沒法比,他在人身上還看不見整個的人,我們人的知見比佛的知見,還不如螞蟻看人吶,所以我把這個道理說破了,大夥聽這個經還有個頭緒,要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哪個對呢?聽經煩了就不聽了,就把自個兒就耽誤了!所以這種道理,我給你說個比喻,佛是怎麼悟的?佛在後半夜看大明星就悟道了,奇哉!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佛的智慧、有佛的德行、有佛的相好,他自個兒不承認,他承認的都是假的,我們人也是這麼著,雖然比畜類高,但是自己不承認自己,佛說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世界上別說是人類,就是飛潛動植所有的這些物都有佛性,有佛性就能成佛,就是迷惑太深。但以妄想執著!妄想有佛法可得,我不想世間法,我還想佛法,你想佛法也是妄想,妄想有善有不善、妄想有對有不對,對也得撂下,衆生皆有佛性,但以妄想執著,佛說這句話有多厲害,就是你一個妄想,不應當想的想,他可以啊,還執著住了,你永遠不放松了,就永遠受苦,這就不能成佛,你要放下,立地成佛,有這麼一句俗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講「涅槃經」時,一個屠夫聽法,屠刀放下了就成佛了,因什麼呢?他能放下,你還給他講什麼法?人本來的佛性是具足的,自個兒用錯了,大材小用!佛看見東方的明星,多少萬裏吶,他見到這麼遠一看,就知道自己的見多遠都見了,不是眼睛能見,眼睛借著見性,就看見多少萬裏,這才知道我這個知見就是這麼大,無量無邊!要知道這麼大,要知道這麼個樣子,時時觀念自己這個知見,這還用的說什麼呢?知者就是知覺,佛者覺也,佛字怎麼講?大家知道,就是人知覺的覺啊,我們人說成佛,就是成了自己的知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我自己成了我自己的知覺,也不是妄求妄見,也不是意外多求,我求我自己,我認得我自己,我保守我自己的知覺,這還錯了嗎?這還爲難嗎?人人自己都有知覺,人都把知覺用錯了,不應當知的知、不應當覺的覺,胡思亂想,所以就錯了。
五、身觸處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于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在頭。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一段文就是說明身與觸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身與觸本是凡夫法,怎麼就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佛法的一個具體?佛總得說一個徹底的道理,先說個比例,「汝常晨朝以手摩頭」,這是佛指著阿難尊者說,你每日清晨早起的時候,早晨以手摩頭,這是怎麼個意思呢?這是佛以弟子們的常情做個比例,晨期起來怎麼就得以手摩頭?這是出家人在新出家的時候有這麼個規矩,早晨起來先得摩摩腦袋,爲什麼呢?怕你忘了你是出家人,老出家的就不用了。印度人都是滿發,出家把滿發都剃了,你摩摩你的腦袋,你沒有頭發,你就是出家人,就得做出家人的事情、有出家人的思想、說出家人的話,身、口、意叁業清淨,才夠個出家人,這是佛指著阿難說,「于意雲何?」在你的心意之中做如何的解說?「此摩所知」,早晨拿手摩頭的這個所知道,「誰爲能觸?」哪一面算是能觸?哪一面算是所觸?這個觸要兩面都知道才叫觸,一面觸就叫打,不叫觸了,「誰爲能觸?」這個能觸的在哪面?「能爲在手?爲複在頭?」你早晨起來以手摩頭,哪個是個能觸?「若在于手,頭則無知」,觸覺若在你的手上,手上知道,頭就算是沒有知,「雲何成觸?」這兩個都知道才叫觸,「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觸就不能成,又轉過來說,「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說若觸在頭上,頭上有知覺,手則沒有知覺的作用了,在這一邊怎麼名觸?兩方面都知道,這觸才成,這是說兩邊都不成,「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各各有就是說手也知覺、頭也知覺,兩下裏算觸,若各各有觸:「則手與頭,當爲一體」,這個理,你在那面合上,這面就合不上,「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是一體,也不能名觸,兩個才叫觸,「若二體者,觸誰爲在?」若說是兩個體,觸算在哪一邊?「在能非所,在所非能」,若在能這邊說觸,在所就非能,能就不是所、所就不是能,若全不是,這個觸是打哪裏來的?「不應虛空與汝成觸」,若沒有觸,怎麼知道這個觸呢?也不應當虛空與你成觸,你要向究竟處一求,全不實在、不究竟,似乎在哪邊說都像是,一求起真還不成就,「是故當知」,這是怎麼回事情?「覺觸與身,俱無處所」,覺觸與這個身體俱沒有一定的處所,怎麼才算對?底下就結成了,「即身與觸,二俱虛妄」,因什麼都不究竟成就?似是而非,是因根本上就不是真實的,你的身與觸這兩面論,都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是怎麼回事呢?「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根本上也不是因緣和合所成的、也不是天然自然而有的,說到這兒,底下就不說了,這個題目原本就是身與觸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題目先說出來,後邊就不能說了,再一說恐怕要起了執著性,說了這麼一些,哪一面也沒是、哪一法也不成,所以,這個地方人所執著的地方都給你奪過來了,這佛法奪處就是與處,給你奪過來就是給了你了,說這個話哪一句算是究竟的話呢?全都不是!完全的不是你要接受,這完全的都是!這一段文,發明身與觸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說的這一篇文,哪一句話也沒解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不相幹啊!佛對著阿難說了這麼一大堆,這個頭與觸怎麼也不能成就,這與如來藏妙真如性有什麼相幹?所以這種道理就在這個地方,要注意!說「經從疑處方成悟」,你這個地方疑惑,你才能可以醒悟,「說到無言自明心」,說到沒有言語的地方,不可說啦,那個心就明白了。佛說的這些個話與這個題完全是不相幹,這個地方是最要緊、最注意的地方,怎麼個理呢?佛說身與觸俱是虛妄的,打根本上就給你破除了,這個地方的這個破處,整個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都顯出來了,說這麼一大堆,完全都不是,所以這就顯出了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注意的地方在這裏,說完全不對的地方完全的都對了,因什麼?你那個心就空了,用功在這個地方用,有句成語「言外思義,教外明宗」,在言語以外,你思想這個義理,在經教以外,你明白這個宗旨,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本來的實義就顯出來了,你要光講這個經文沒有用處,不知是怎麼回事情。
六、意法處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生成法則。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于何在。今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