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發明意與法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意是意根,法是法塵、法則,這意根與法則因什麼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要知道,根本上哪一句話說的都不對,把他去幹淨了,這如來藏妙真如性就顯出來了。這個文是隨說隨掃,說完了也掃光啦,這地方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還上哪裏去找?說的就不是,破處就是成處!奪處就是與處!把他奪過來就是給了你,破了就是成,這佛法完全是這麼個意思,這樣說法,太與人心相反了,破就是成、奪就是給,這道理怎麼講呢?就是讓心空了,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大家要知道,假比說出一句話有情有理,你心思不錯,這都在人情之中,心裏頭就是一分人情,這個經就給你添一分人情,這麻煩裏頭又添了麻煩、迷惑裏頭又添上迷惑,統統的把你心裏所執著的都奪過來,就是把你的執著破光了,你的心就空了,你還上哪裏找佛法?把你的浮塵的思想都去淨了,根本上就是佛法,不是提另還有個佛法,這是佛法的究竟的至理就在這裏,看經也是如此、研究經也是如此,「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生成法則」,在你的心意之中所緣的是什麼?意對著法,善法惡法無記法、善性惡性無記性,生成的法則,此叁種法「爲複即心所生?」說這個法是心裏所生的呢?「爲當離心別有方所」呢?或是離開心特別的還有個處所呢?這是兩個問題,佛給他解釋說,阿難!「若即心者」,說這個法,你若拿他當個心,「法則非塵」,若是心,當然不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非心所緣」,他這個心完全可以攀緣這個法相,六根迷在六塵上,「法則非塵」,若說法,法就不是色、聲、香、味、觸,這就是「非心所緣」的,「雲何成處?」他這是說十二處,意與法是第六個二處,六根對六塵,是這麼個意思,「法則非塵」,法就是善法、惡法、無記法,他不是色、聲、香、味、觸、法,「非心所緣」,這不是心所攀緣的,「雲何成處?」他這是破這個十二處,「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你要說法離開心了,別處還有個方所,法的這個自性,算他是有知覺的?算他是沒有知覺的?「知則名心」,若有知覺名字爲心,「異汝非塵」,如果同你不一樣,他不是你的心,他還又不是塵,「同他心量」,就算是心同他的心量,與你也沒有相幹,若「即汝即心」,說這個心這個法,他若是個心,就算是你的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直接就說你的心就是了,提另的還有個心嗎?若是你的心,何必還說第二個心,這是說「知者名心」,「若非知者」,他這個法沒有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若不是有知覺的,當然就是個塵了,塵是什麼?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觸塵就是離合、冷暖了,「及虛空相,當于何在?」「今于色空,都無表示」,在色裏頭說,這個法也表示不出來,這是破這個法,什麼東西叫法?善、惡、無記,哪有什麼形相可表示?當于何在?哪個地方算個法?這就是破意與法,破除了,當于何在?「今于色空,都無表示」,在形色上、在虛空上都表示不出來,沒法表示善、惡、無記,「不應人間,更有空外」,虛空以外還有什麼呢?「心非所緣,處從誰立?」你還立個十二處?意與法,這算兩處,一共是六根和六塵就稱十二處,這都推翻了,「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也沒有處、也沒有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這個意與善惡無記的法,都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不是因緣有的、也不是自然有的,應當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讓你因名思義,你要執在相上,這又成了病了。
再說說觀音菩薩在海島上修行,常常的聽到海潮音響,他有一定的潮落的時候,他自己悟這個理,海水一潮一落,就如同人一生一死,他用在生滅上悟這個無生死的地方,不生滅的是耳根的聞性,在這個地方,由海潮音的生滅顯出耳根的聞性的不生不滅,觀音菩薩由這個地方悟道,悟的是耳根圓通,大家要知道這個意思。所以佛說法是隨說隨掃,說完了也掃淨了,恐怕人著在相上,悟這個道理在哪個地方悟呢?抓住了見、聞、齅、嘗、覺、知,打見聞上悟的多,見、聞、覺、知這四樣悟的多,釋迦佛是由見明星悟道、觀音菩薩由耳根悟道,這不用多說。耳根悟道的聞性是永遠不滅、眼根悟道的見性是無量無邊,大家要把這個地方記住,這個經就沒白聽,這是修行的一個准把握、一個准宗旨,哪個人沒有見、聞、覺、知?佛經上說了很多都在見、聞、覺、知上,你若能見自見、覺自覺、知自知,就會修行。
十八界
一、眼色識界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兩句話是一個總征的題目,說十八界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大家聽經,不要做聽講書、講文章那個聽法,怎麼個理呢?講書、講文章,老師給講明白、聽透了就算行了,不需要啰啰嗦嗦地講來講去,佛經就不是那麼回事,必須要熏陶漸染,才能日就月將,全憑這個熏陶漸染!所以與講課大不相同,、文章上題目講義講完了就行,你還說過來倒過去,一時一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又一時一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謂之讓人熏,熏一回就有一回的成績、有一回的好處。還有一宗,這解釋也不是一樣,這個地方講如來藏妙真如性講了多少回了,就是一樣的講、變個樣子講,不是怕你記不住,就是聽一回熏一回,有一回的好處,以這個爲用功,熏陶漸染做功夫,不是聽明白就算數,你要不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佛國嗎?你看「阿含經」上有兩位比丘犯了規矩,佛罰他們每天觀佛像,觀來觀去的,也不念、也沒人給講,就證了四果阿羅漢了,超凡入聖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大家要知道,我怎麼必得說一說呢?這是關鍵的地方,「雲何十八界?」這是征起的一個問辭,十八界是世間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他怎麼就成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裏頭的意思,就在如來藏這叁個字,我常講,大家也常聽,如就是一個不變之體、來就是隨緣之用,這是體用會集,有體有用,體裏頭藏著用、用裏頭藏著體,名字就叫如來藏,說如者是不變之體、來者是隨緣之用,在隨緣的時候就不變、在不變的時候就隨緣,說這兩句話有什麼用處?怎麼個講法?大家知道,世間上一切都是這樣,說開了大家就得承認,要說不開就讓大家不耐煩聽,這是什麼話呢?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哪還有這個事情!世間上全是這個事情,佛不說瞎話,他說出來得讓人承認、得有益處,佛說這話爲什麼?我不用多說,說個叁樣兩樣,大家就都明白了。咱就說江、河、湖、海這都是水,人所共知,江河是長條的水、湖海是一片的水,這江河的水要是入到湖海裏,這也就叫隨緣不變,湖海的水入到江河裏頭,也就叫不變隨緣,怎麼個理呢?說江河的水入在湖海裏頭、湖海的水入在江河裏頭,怎麼就叫隨緣不變?怎麼叫不變隨緣呢?說湖海的水是片面的,流到江河裏去就成了長條的水,這不是隨緣嗎?它還是水,所以說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這道理大家可以承認了。再拿人說,天天都是隨緣聽經,一樣坐在那裏,隨緣可是隨緣,我這身體可是沒變,這不是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這不是都在這裏擺著嗎?再說礦物吧!銅香爐是銅礦裏出來的,你要做一個銅佛像,請人將銅香爐做成銅佛像,這也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著匠人的助緣,把香爐改成佛像,但是銅仍是銅,所以說不變,無論動物礦物,你不論舉哪一樣都是這麼個樣子,說這些有什麼用?讓人知道是無分別法,這個人統統都是一體,多數就是一個數、一個數就是多數,你看這一國人多少萬,就說中國人吧!有六萬萬多,六萬萬多是一個,是一個什麼?一個天性,人人都有一個天然的理性,他就是一個。人要知道這個理性,就互相親愛,就不能像仇人一樣,你攻擊我、我攻擊你了,你明白這個理,世界就太平了。聖人出世就是說這個理,孔夫子出世,他也說「天命之爲性」,人都著在相上,不知道這個理性,說有事就有理、有相就有性,這個相是從性上來的,說有事就有個真理,所以這個地方,佛說十八界是凡夫的界限,他怎麼就成了如來藏?說十八界是世間法,人人所承認的,都分別開的,如來藏就成了不變之體、隨緣之用,大家知道了。底下就還有妙真如性四個字,這個真如是佛經上的一句成語,這世間上你要求真就得要如,如就是真,所以就叫真如,什麼叫妙真如?這個妙就做不可思議講,說這個事情不是你心裏可以思想到的、也不是你拿嘴能議論到的,這就叫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歸了真,你要是思想的事情,統統都是假的,說這個理在哪兒說呢?思想、議論都是借來的,在本位上沒有,大家要想想。你說這個人是善是惡,這善與惡又是對待法,簡單說誰都承認,長和短、來和去、高和低、貴和賤都是個對待,一張口就是個對待。佛法是超倫絕待,超了倫次,我們人間法都有倫次、都有對待,他是絕了對待,沒有對待了,這才叫如,如是各如本位,你離了對待才叫各如本位,他因什麼叫如?不借對待法,假比這個貴不借著賤,貴的名字也沒有了。我在本位上各如本位,這個名字就到真啦!要想真就是不可思議,你要一想,思想到、議論到就不對,這才歸到天然的性德,妙真如性!上邊妙真如叁個字還可以解釋,這個性是不好表示的。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爲緣。生于眼識。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